在前面的节目当中,孙立群教授讲到,由于范蠡精通韬略,足智多谋,终于在越国的政坛上站住了脚跟,成为越王勾践身边的重要谋臣。到了公元前494年,由于战乱连年不断,各诸侯国以大攻小、以强凌弱,越国在艰难的夹缝中生存。面对强手如林的大国,作为谋臣的范蠡该如何辅佐越王勾践呢?
由于越王勾践不听范蠡的劝谏,执意“兴师伐吴”,结果越军大败,勾践率领五千残兵退守在会稽山上。由于山上缺水断粮,使得整个越军陷入了困境。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时刻,勾践征询谋臣范蠡的意见。这时范蠡为了寻求生存的机会,提出了一步转危为安的险棋。那么,范蠡的这步险棋是什么呢?
文种运用范蠡的计谋,并买通吴国大臣伯嚭与夫差极力周旋,终于让夫差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夫差答应了越国的请降,并让越王勾践吞噬战争失败的苦果,到吴国为奴。吴国撤军后,勾践回到越国。由于这场战争是勾践不听范蠡劝告发动的,遭到失败后又屈辱求和,这让骄横一时的勾践深感内疚,无地自容。回国后的勾践应该怎样安抚他的臣民呢?
为人臣者讲究忠勇诚信,是范蠡思想的重要体现。范蠡在越王勾践败军亡国最困窘的时期,始终不离不弃,帮助勾践雪耻、复国。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准备启程前往吴国,临行前勾践决定带一名大臣到吴国以防不测,但是面对身边的两个大臣文种和范蠡,勾践究竟会选择谁呢?
公元前492年,按照吴越之间达成的协议,兵败的越王勾践要到吴王夫差那里为奴。在越国战败后的第二年,越王勾践带着妻子和范蠡来到吴国,到吴王夫差身边做奴仆。那么,越王勾践和范蠡到了吴国以后,他们会面临什么样的危险?吴王夫差又是怎样对待兵败之人呢?
范蠡为存勾践性命,运用计谋打掉了勾践作为君主的全部尊严,从而博得了吴王夫差的怜悯和同情,不准伍子胥杀掉已经温顺如羊羔、木讷如农夫的勾践。勾践的性命虽然暂时得到残喘,但是作为一国君主,他将面临着巨大的考验。那么这次巨大的考验是什么呢?
南开大学孙立群教授引领我们重新回到那战火纷飞,烽烟四起的战国年代,品味范蠡传奇的人生。系列节目《范蠡》第三集《兵败为奴》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