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成就大业,范蠡功成隐名身退,在陶地做买卖发了财,自称“陶朱公”。
范蠡有三个儿子,老二在楚国因杀人被捕。当时有个规定——如果犯人家愿意拿出千金,可不在闹市公开斩首,给他留个面子。因此,范蠡决定派小儿子去楚国活动。
大儿子反对,说:“我是长子,处理弟弟的生死大事不派我去,说明父亲不信任我,认为我是不肖子孙”,说完就要自杀。
心疼儿子的夫人此时干政了,说:“老三去了未必能成功,老大不去当即就自杀,权衡利弊,还不如叫老大去呢。”
范蠡无奈,只得派大儿子去,一再叮嘱他:“你到了楚国,把这一千镒黄金和信,交给我旧日的好友庄生,一切都听他的安排,千万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也不要自作主张,千万千万……”。
范老大到了楚国,把黄金和信交给了庄生,庄生看了信,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说:“你马上回去告诉你父亲放心,千万不要在楚国停留,也不要让别人知道你来过楚国,即使你弟弟释放了,也不要问原因,要像事情根本没有发生那样。”
老大是个聪明人,聪明人好动脑筋,他在想“庄生虽然是我爸爸的故交,但已多年不见,现在我父亲又不作官了,谁知他是不是还真心办呢?如今我已经把黄金给了他,他要是不认真办,我们不就吃亏了吗?再者,他究竟有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他为什么要我马上回去呢?还是再找些人,多条路就多份保险……”于是他悄悄地留了下来,用另外多带的黄金去贿赂楚国的达官贵人。
庄生送走了范老大,把黄金交给了妻子,告诉她这是范蠡的钱,千万不要动用,事情办成以后还要还给他。妻子问:既然你们是好朋友,为什么还要收他的钱呢?庄生答:范蠡给我送钱,是因为他知道办事可能有用钱的地方,咱家又不富裕,就送钱来备用;一千镒黄金,刚好是保证不公开斩首的钱,这是范蠡的底线,他找我是要我争取更好的结果,所以我必须收下,留到最后实在不行的时候再用;如果我现在不收他的钱,老大就会认为我是不想给他办,或者是我有难处办不成,他就会另外找人,那样事情就会很糟。等事情办成了,老二回到了陶地,一切都风平浪静了,再把钱还给范蠡也不迟。
庄生找到了一个好机会和好借口,就入宫去见楚王,说是最近天象有异变,对楚国有危害,如楚王能以德报怨大赦天下,就能避害。
庄生的廉洁正直在楚国闻名,楚王对庄生一向敬重有加,对庄生的建议,自然采纳,就着手准备大赦的事情了。
得了范老大好处的达官贵人们,正愁没门路办事呢,听到楚王要大赦天下的消息,就赶紧告诉了范老大。范老大见他所贿赂的达官贵人众口一词,自然笃信不疑,而且是板上钉钉。他想:“既然是楚王大赦天下,弟弟当然也在大赦之列,给庄生那一千镒黄金不就多余了吗?”于是他又找庄生,把黄金要了回来。
庄生发现范老大不仅没有离开楚国,而且还在楚国大肆活动,广泛结交,不然他怎么能得到这么机密的消息呢?但不知他在楚国都结交了哪些人?都说了些什么?有没有涉及到我?如果楚王觉察出“大赦天下”的建议是我救范老二的计谋,我的命就没了……于是他再次入宫见楚王,说:“外面有很多人在议论,富翁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关在楚国,他家派人贿赂了君王左右的人,因此这次大赦并非是大王体恤国民,而是因为朱公子。”
楚王听罢大怒,于是下令先把范老二杀了,然后才下达大赦的诏令。事已至此,范老大只能把弟弟的尸体运回家了。
范蠡看了看老二的尸体和老大等=带回的黄金,感叹地说,我就知道老大办不成大事,他太聪明啦!
聪明的人都很自信,因为他以为他了解了事情的真象,其实他没有明白的是:他只是了解了事情的一部分真象,而没有了解事情的全貌。
如果范老大听从了庄生的劝告,立即返回陶地,大赦天下就会顺利实行,即使是庄生吃掉那笔钱,毕竟范老二可以生还,千金买一命还是值的。
人问“庄生为什么不把他的计划详详细细地告诉范老大呢?”
凡是办大事,都只有目标没有计划,一切都随时间、地点、对象、环境……诸条件相机而动,随意性强、变异性大,甚至有时想说都说不清楚,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最好的做法就是“听他的”,用人不疑嘛!
范蠡叮嘱范老大的三句话“一切都听他的安排,千万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也不要自作主张。”其实就是一个意思——“听他的”。
又问“庄生后来又入宫向楚王进言把范老二杀了,是不是太小人了?”
办大事的人都有一个原则——在保住现有名誉、地位、身份的前提下,才能给亲戚、朋友帮忙。当范老大的行为可能对庄生的名誉造成损害时,庄生必然要采取一切措施保卫自己的名誉,老二虽然被杀,但尸体可以运回陶地,仍然没有突破范蠡的底线。
为什么任何领导都不喜欢聪明人?就因为聪明人总想把事情办得更好,不是反对领导的决定,就是自作主张另搞一套,实际效果往往是破坏了领导的全盘计划,把事情搞得更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