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F >> fan >> 范蠡 >> 正文

 

智者范蠡 英雄情怀

孙立群


  忍辱负重 勇挑重担

  富国强兵 兴越灭吴

  急流勇退 再创新业

  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商人,被称为一代商圣。范蠡足智多谋,智慧超群,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

  范蠡,字少伯,又称范伯,春秋末楚国宛三户(今河南南阳淅川县)人。大约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一个清贫人家,青少年的范蠡,很有个性,他勤于思考,关注社会,但性格独特,生活率性随意,无拘无束。
 
 


  据《越绝书》记载:范蠡青少年的时候,“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当时人都把他看成一个狂生,一个不正常的人。不过他看问题却像圣贤一样明察一切,人们简直无法和他交谈。据《史记》记载,范蠡“佯狂倜傥负俗。”是说范蠡假装疯癫,洒脱,与一般人的行为不一样。

  范蠡性格怪僻,不近人情,是不是真像人们说他有神经病呢?其实不是,范蠡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他对社会、对人生有较为深刻的洞察和思考。所谓“独有圣贤之明”,就是说他的见解深邃,而为一般人所不理解,他也不愿意与周围的人交流,所以显得孤僻、不合群,久而久之,人们都以为他是疯子。

  第二,道家的风度。道家追求自然人格,不拘于礼法,生活随意自然,然而精神上极富想象力,内心世界及其丰富。老子、庄子就是代表人物。从范蠡的行为举止看,他至少在生活上是效仿道家的。范蠡的举止行为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

  第三,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范蠡总感觉自己怀才不遇,无人赏识,他很想进入社会,施展才华,但知名度不高,为此,他以各种怪异、荒诞的行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作秀”,或自我炒作。

  其实,范蠡的内心是很清醒的,他有“治国平天下”志向,生活行为却放荡不羁,这正是他儒道互补的性格。

  不合时俗、行为怪异的范蠡,终于引起了社会的注意。宛县县令文种得知三户有一位与众不同的狂人,觉得此人不俗,将来会有作为,很想和他谈谈,于是派了一个小吏前去联系,谁知这个小吏回来后对文种说:“范蠡本国狂人,生有此病。”文种听后,笑道:“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此固非二三子之所知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注引正义)文种还认为,“狂夫多贤士,众贱有君子”。(《越绝书》卷六)于是决定自己亲自去请范蠡。但是,文种到达三户后,并没有见到范蠡。原来,范蠡为了试探文种,躲藏起来。但范蠡很自信,预料到文种还会找他。

  果然,没过多长时间,文种又来了。这次范蠡很郑重地与文种会见。二人谈得非常投机,史书说他们“终日而语”。他们纵论天下大势,分析各国的政治状况,“疾陈霸王之道”,达成了共识。《越绝书》说他们“志合意同,胡越相从”,——两人志同道合,决定不管天南地北(胡越)都互相追随。他们商量的结果是:离开楚国,到外面发展。

  范蠡分析天下的形势,认为现在争夺霸主的气运,已出现在东南一带,“见霸兆出于东南”。于是和文种决定到东南方向的越国发展。大约公元前511年,范蠡和文种来到越国,受到了越王允常(勾践之父)的欢迎。成为越王身边的重要谋臣,范蠡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实现人生价值找到了机会。

  忍辱负重 勇挑重担

  在越国,范蠡充分发挥了政治才干。尤其在帮助越王勾践对付吴国的问题上,展示了过人的胆识。

  当时,越国在强手如林的春秋各国中,不算强国,在和越国接壤的国家中,对越国最有威胁是吴国。吴越之间常有征战,公元前496年,吴越发生了檇李之战(今浙江嘉兴西南)。吴王阖闾得知越王允常刚死,新即位的勾践年轻,想乘机攻打越国。勾践则组织死刑犯为敢死队,出其不意,一举打败吴国,阖闾受伤,不久死去。其子夫差即位,发誓报仇。

  公元前494年,勾践主动出击攻吴,想再来一次檇李大捷。范蠡极力劝阻,勾践一意孤行,坚决发兵,结果被早有准备的吴军击败,仅剩五千军队,退守会稽山。越军人困马乏,断水绝粮,危在旦夕。范蠡、文种分析了吴越双方的形势,提出要想打败吴国,必须用计取胜,建议先向吴国求和,答应屈辱的条件,以获得生存的机会,再设法东山再起。

  范蠡提出具体的求和方案,说:“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这就是说,现在应该用极卑谦的辞令,极恭敬的礼节,带上珍宝和女乐(女子乐队),去向吴王求和,用高贵的名号推崇他,让他原谅你。如果这样还不行,君主您就亲自到吴国,去做他的奴仆。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越国不至于被吴灭亡。

  吴国答应了越国求降的要求。按照吴越双方议和的条件,越王勾践将要带着妻子到吴国去当奴仆。勾践觉得文种与范蠡足智多谋,处事经验丰富,如果有他们在自己身边,可以有个依靠,反复琢磨,决定带文种去,于是召见范蠡,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范蠡一听,表示不同意。

  范蠡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意思是:国境以内,治理百姓的事,我比不上文种,在国境以外,对付敌国,需要当机立断的事,文种比不上我。

  这段话是了解范蠡人品的重要材料。首先,范蠡很清楚他和文种的各自优长所在。文种曾任县令,有相当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所以治理国家,管理百姓,是文种的擅长;而范蠡虽然没当过什么执政官,但他精通文武韬略,足智多谋,能应付复杂局面。

  其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范蠡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智者范蠡 英雄情怀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