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五湖风,
不知战国官荣者,
谁似陶朱得始终?
范蠡离开越国来到齐国,齐国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到齐国后,范蠡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带领全家人,“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根据这个记载,可知范蠡首先种庄稼。但海边土质不会太好,估计范蠡除了种植外,还经营其他产业。比如,利用海上资源,晒盐和捕捞海产品。还可能经营其他副业,包括养殖业。经过努力,终于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齐王得知范蠡在齐,便请他到朝廷任相,范蠡答应,到任时间不长就辞职离去。他认为“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
从这条材料看,范蠡内心还有参政的愿望,这是中国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但他更清楚政治的险恶,任官时间不长,就挂印辞职了。
范蠡又带领家人到了陶,陶即今山东肥城。当时陶交通便利,为天下之中,士农工商贾五方杂处。范蠡到陶后改名朱公,人称“陶朱公”。
范蠡在陶已没有入仕的欲望,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商业经营上。在经营中,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智慧,他的经营特点是:
1、看准时机,候时转物
商业经营的最主要目标是“人取我予”,即满足人们生活与生产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且与时令、季节的关系也很密切。谁能把握时机(商机),谁能提供市场最需要的东西,谁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范蠡运用农业丰歉循环论,调节物资,进行“待乏贸易”,具体说,就是“夏则资皮,冬则资緆(细麻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国语·越语上》)所谓待乏原则就是让货等人,不要让人等货。要准备别人所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制高点,占据优势。
2、薄利多销,不求暴利
范蠡经商,不仅会抓住时机,还不追求暴利。《史记》记载,范蠡“候时转物,逐十一之利。”这是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而且薄利多销,不求暴利,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必成大富。
3、多种经营,适应市场
这也是范蠡经商成功的秘诀之一,在齐地,他从事农业和海上经营,到陶后,除了经营农产品还倡导养殖,如他曾向鲁国穷士猗顿传授致富经验:“子欲速富,应当饲养五种牲畜。”他还提倡养鱼,《齐民要术》记载的《养鱼经》传说就是范蠡所作。
4、诚信经商
范蠡经商,讲究诚信为本,他和计然提出一套“积著之理”,就是贮存货物的原则。他说:“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不要冒险囤居以求高价)。”——重视货物质量,资金要流通,不图侥幸获利。
范蠡经营,“能择人而任时”,“与时逐而不责于人”,用人不疑,充分发挥才干。
5、“富好行其德”
范蠡经商思想中最可贵的是“富好行其德”。《史记》记载,范蠡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但是他把钱又分给贫穷人和远房兄弟,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范蠡富有,凭借的是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不搞官商勾结,杜绝假冒伪劣,又将金钱回报社会。古往今来,这样有爱心的善良商人只恨其少而求其多!
范蠡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成为成功的商人,其子孙继承他的事业,不断发展,拥有了巨万家财。巨万即万万,亿万也!可谓中国古代经商致富的典型。
范蠡无论从政、治国、经商都是成功者。范蠡既拥有古代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又有道家顺应自然大道的豁达人生观,儒道互补,外道内儒,顺应自然,所以他无论是在从政还是经商中都保持了心态的平和、淡定。
在范蠡思想中,追求和谐的天道、地道、人道尤为可贵。他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三件事要注意,国家强盛时要设法保持下去,这叫持盈,国家将要倾覆时要设法转危为安,这叫定倾,平时治理国家政事要得当,这叫节事。范蠡把这三点与天地人结合,说:“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地,节事者与人。”他还对勾践说:“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
范蠡顺应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对今日仍极富现实意义。“持盈,”亦可称可持续发展,即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换句话说,也可以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定倾”,可以理解为不断纠正存在的问题,拨乱反正,克服缺点,做好工作。而“节事”,可以理解为脚踏实地,扎扎实实,遵循客观规律办事。范蠡做事讲究火候,全面考虑问题,不急功近利,不轻举妄动,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毫不迟疑地采取行动。范蠡在从政、打仗、经商活动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因此他处处占据主动,稳操胜券。
范蠡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代奇人,他的思想中有不少闪光的地方,值得深入研究。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