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Z >> 纸船 >> 正文

 

创新学习课《纸船》教学实录及后记

创新学习课《纸船》教学实录及后记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 王 君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住校生,你们经常想家想妈妈吗?  生:不──(部分学生面露愧色,教室里出现了小声的笑声)

  师:其实啊,同学们不用不好意思,王老师认为想妈妈是世界上最美好最高尚的情感。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想妈妈的诗,这位想妈妈的女儿就是青年时代的冰心奶奶。那么,冰心奶奶当年是怎样想妈妈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让我们随着朗诵一起走进冰心的情感世界。

  (多媒体课件播放朗诵,动人的海浪声音乐声萦绕教室)

  师:1923年,才二十岁出头的冰心第一次离家到美国求学,在茫茫的太平洋上,她非常非常想念妈妈,于是情不自禁写下了这首小诗。同学们,让我们再听一遍,这次请大家边听边跟着朗诵。

  (教室里想起了动人的朗诵声)

  师:小诗的情感高潮在哪一节?

  生:最后一节。

  师:对,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深情地读最后一节。

  (学生渐有表情,但速度较快)

  师:我觉得对“万水千山”的处理不够好,来,四个小组一组读一次,中间不要间断。

  生:万水千山

  生:万水千山

  生:万水千山

  生:万水千山

  师:有的小组读得慢,有的小组读得快。到底该快还是该慢?

  生:该慢。只有慢才能表现对妈妈的思念。

  师:为什么只有慢才能表现思念呢?快岂不更能表达想回到妈妈身边的情感吗?

  生:不。读得越慢越能表现出距离的遥远思念的悠长。

  师:说得真好!来,我们用朗诵把遥远和悠长表达出来。

  (学生极慢极深情地朗诵最后一句)
    自评:以上是教学第一板块,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走进思念走进美好的情感,让课堂被真情萦绕。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冰心奶奶是一位世纪老人,她一直活到九十九岁。一九九年,也就是她生命的最后一年,她得知《纸船》将要被选入初中语文新教材,她非常高兴,于是就给全国小朋友写了一封信,叫《又寄小读者》,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封信的内容?
生:想(兴高采烈,兴致盎然)

  (学生推荐一位朗诵好的学生读多媒体课件上的信) 又寄小读者 我的亲爱的小朋友们:   得知《纸船》将选入初中语文新教材,我很高兴。如果这首小诗也能像《寄小读者》和《小桔灯》一样能触动朋友们心中的一些美好情感,那于我将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写《纸船》的时候,我还非常年轻,写作经验不足。而且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变迁,诗歌中更有许多字词句等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所以,我一直有这样的一个愿望:如果能就此诗和小朋友们举行一次“诗歌评改会”,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我就以这封短信作为邀请函吧!小朋友,我相信,因为有了你的努力,《纸船》一定会更加优美动人。   此致 敬礼                            你们的冰心奶奶                            1999年1月   师:冰心奶奶是世界上都有声誉的大作家,我们却是无名小辈,修改她的作品同学们怕不怕?

  生:(兴致更高)不怕!

  师:同学们是好样的!送大家一句王老师的名言

  (多媒体课件激情展示:我就是我,我的观察与见解与众不同)

  (学生意气风发连读两遍)

  师:好,现在我们就以四人为一小组字斟句酌,争取把《纸船》修改得更漂亮。

  (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教师巡回参与讨论,时间不少于五分钟)

  师:好,请大家暂停。现在请班长主持讨论。

  (老师坐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

  班长:请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亮出自我风采。

  生:诗歌第一句是个病句,“我不敢妄弃了”既是将来时又是过去时,这样的表达是矛盾的,应该把“了”字去掉。(众笑)

  生:诗歌中还有错别字,“地”写成了“的”

  师:现在看来确实错了。当时可没有“的地得”之分。

  生:我觉得第一节最后一句中“抛”字用得不够好,有一种随意的感觉,不能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主持人:那你建议冰心奶奶换成什么字呢?

  生:我觉得用“放”字比较好。“放”字显得比较庄重,动作也很轻柔,情感韵味儿很浓。

  主持人:同学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生:我觉得“抛”字不能改。这个词比“放”字力度上强得多,能够表现出作者的急切心情。

  生:“放”字给人的感觉是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而在茫茫大洋上,作者的心境和目标一样迷惘。用“放”不符合实际。

  生:“抛”字可以在空中划出一道孤线,有一种动态美。

  生:还可以设想,冰心是一下子抛出去很多纸船,因为第一节的前几句都在强调纸船的多。“抛”字多好啊,有一种天女散花般的美感,而“放”没有。

  生:“抛”这个动作和天风海浪相呼应,表现了一种发泄的情绪,作者哪里是在抛纸船,分明是在抛出一腔孤独,寂寞,一腔思念之情啊!(掌声

  生:我认为“放”字也能体现出冰心的一往深情,如果是在一条风平浪静的小河上的话。但大家不要忘了,这是在茫茫的太平洋上,而且从第二节看来,“天风很大,海浪很急”,作者不是在一叶扁舟上,而是在又高又大的远洋海轮上,怎么可能放呢?只能抛,而且是用力抛。大家想想,站在船头,天风浩荡,冰心满脸泪痕,衣裙飘飘,她双手捧着小船,用力一抛,船在随风飘舞。冰心就以这样的姿势定格船头,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大洋思亲图”啊!“放”能有这样的效果吗?(掌声)。

  生:××同学的发言提醒了我,既然是在远洋轮上,第一节和第二节的“舟”就应该换成“轮船”才比较准确。

  生:我不同意,古代的舟就是船,用“轮船”二字,多别扭啊,在语音上就没有美感。

  生:关键不在这里。远洋轮肯定大,象泰坦尼克号(众笑),但在茫茫的太平洋上,再大的船也是渺小的。而“舟”这个词在中国文学中有独特的内涵。它给人的感觉有点风雨飘摇的味道,和冰心当时孤独寂寞正相称。“轮船”就没有这样的审美感觉。(鼓掌)

  生:是啊,这里的“舟”更有一种象征意义,茫茫的大洋上一叶扁舟正是作者孤寂的心。

  生:从“舟”还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沉寂悲哀,而巨轮显得太喧闹、嘈杂、与诗意不谐调。

  老师(情不自禁):大家说得真好!那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诗句中表现了“舟”、“帆”一类词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呢?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和冰心奶奶商量,第二节最后一句中,为什么用“流”呢,我反复读了好多遍,都学得这个词不是味道。

  生:我也是。流的是水,不是纸船啊,冰心这样写有什么诗意吗?

  生:是不是要表现“随海漂流”之意?

  生:我建议冰心奶奶改成“飘”。“飘”字多美啊,和“抛”字一样,把作者美好而又漂渺的希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我不同意。这里不是水之流,而是心之流,冰心的心灵中有一条心之河,这条河是那样明确地流向母亲。

  生:我想问一问冰心奶奶,为什么最后一句不直接用“我的爱和悲哀”,而要用“她的爱和悲哀”呢?

  生:为的是和倒数第二句中,“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相呼应。

  生:我认为这是从母亲的角度来写的,第一句作者直呼母亲,当然后文就以女儿相应,这样才能前呼后应嘛!

  师:变换人称有必要吗?

  生:不变好,全文一脉贯通,诗情才能凸现。

  生:变了好,能够表现出作者与母亲的亲密关系。

  生:变了好。老师不是说行文富有变化总是美的吗?

  生:该变的时候就必须变。诗中这样一变,我们似乎听到了作者动情的呼喊和诚挚的心灵剖白,就好像看到作者正伏在母亲的胸前痛哭。人称一变情感的距离就缩短了。

  师:我们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动情朗读)

  生:我觉得“你”应该换成“您”,这样才更能体现冰心对妈妈的尊重。

  生:我认为不好,用“您”显得太生分了,如果你和你的妈妈亲密无间的化,用得着这样的礼貌吗?

  ……
    自评:这是教学第二板块。以一封信掀起课堂波澜,以“诗歌评改会”作为载体,引导学生炼字炼句体会诗情。教师真正地把课堂让给了学生,教师成为了课堂讨论的“首席”。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与学的精彩对接。   师:同学们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问题出课堂吧!王老师也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想请教同学们,老师叉个队怎样?

  生:行!(教室里有轻松宽容的笑声)

  师:我最喜欢诗歌的末一句。你们看:纸船是有形的东西,而爱和悲哀是无形的东西。有形的纸船怎么能承载无形的情感呢?这本来就说明了诗歌语言的创造性。但我觉得还不够美,还不够形象。有同学对我说,老师啊,我想妈妈想得要命的时候,我就忍不住要流泪。于是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这样改呢?载着归去(老师故意延长语调等待)

  生:(恍然大悟)载着泪水归去

  师:一滴泪水?

  (生笑)

  师:两滴?

  (笑声更大,终于有学生忍不住站起来)

  生:一船泪水!

  师:妙!同学们,这就叫作诗了。来,我们来欣赏几句王老师以前学生的创造

  (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动情朗诵)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一船泪水归去。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无数个思念的梦归去。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一腔愁绪归去。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一颗温柔的心归去。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这首流泪的诗归去。

    (此起彼伏的“万水千山”的诵读声,让课堂由热烈渐趋平和柔美)

  师:同学们,因为大家有一颗热爱母亲的心,所以你们读懂了冰心奶奶对母亲的爱。那么,除了爱着母亲,你们还爱着一些什么?

  生:我爱爸爸。

  生:我爱我的姐姐。

  生:我爱爷爷奶奶。

  生:我爱我的集体。

  生:我爱足球。

  生:我爱我的家乡。

  生:我爱我的祖国。

  ……

  师:冰心奶奶把诗歌折成了一只纸船,那么同学们,你们又可以把你们的爱折成什么呢?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让它们来表达你们心中的爱吧!

  (优美的二胡曲《长相思》响起,依照课件上的仿写要求,学生埋头创作)

  师:心中有爱就要表达。同学们,用你们最真的情朗诵你们的爱吧!

  (生争先恐后)

  生(杨洋):姐姐,倘若你梦见了弟弟的信鸽,

        请不要惊讶,

        那可写满了弟弟的无限思念与爱呀!

        但山长水阔。

        何寄彩签兼尺素?

  生(周路):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支流泪的红烛,

        不要因它无端入梦而惊讶,

        这是海外游子的思乡泪,

        万水千山,它也要点燃心中爱的火花。

  生(熊虹):同学们,倘若你在空中发现一颗红色的星星,

        不要惊讶它的特别,

        这是我们校园生活中凝聚的一切爱与奔放的热情

        万水千山,求它在辽阔的星空中永远闪亮。

  生(汤羚誉):朋友,当你的窗前泻入一抹轻灵的月光

        不要惊讶

        这是你相隔千里的挚友深情的凝视,

        万水千山,求它带去我的思恋消散你的孤寂

  生(谢秦川):未名湖,倘若你腹中跃起一条金色的鱼儿,

        不要菲薄它浮躁不安,

        这是你水底年轻诗人的灵魂,

        弹指十年,他在寻找他如诗的青春。

  生(唐旻葳):中国足球队,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座金灿灿的大力神杯,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永远支持你的球迷用热泪铸就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你们的期望与激情从赛场归来!

  生(龙庆阳):祖国,假如有一天我选择了离开,

        请不要伤怀,

        这是挚爱您的儿子的信念,

        万水千山,

        多年以后我会载着一腔从未冷却的热血为你归来。

        (师生情不自禁共同朗诵其中的精彩篇目,深情的“万水千山”又一次响彻课堂)   ……

  (师生掌声不断,听众席上不少老师的眼里已有晶莹的泪花)

  师:同学们,你们的真情深深打动了我,我忍不住想要告诉你们冰心奶奶的信实际上是来自于天堂。信是杜撰的,但老师的感动是真的。老师感动于同学们有一颗感受爱感受诗歌的真诚热烈的童心,更感动于同学们挑战名家挑战自我的勇气与信心。

    亲爱的同学们,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支很小的彩色小船儿,

    请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们亲爱的王老师用爱与诗的精魂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美丽你们别样的青春。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下课)

  多媒体课件上缓缓展示:   诗歌是一泓忍不住要喷涌的情感之泉

  诗歌是一双灿烂了联想与想象的青春翅膀,

  诗歌是一个锤炼了千年依旧不朽的语言之梦。
  自评:从赏诗到写诗,第三个教学板块经历了由一个诗歌教学的难点向另一个更难点的跨越。成功不是偶然,阶梯的巧妙搭建,情感的推波助澜点燃了学生创造的激情。其实,每首诗都写得很稚嫩甚至不通顺,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起码我们的学生走进了诗,第一次拥抱了诗!
【教学后记】   “应鼓励学生成为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读者。”

  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呢?它的内涵有很多,比如:理性、自由、民主、公正、宽容等等,但是,其精髓恰恰是怀疑和批判(独立思考和探索),对权威和专家怀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学术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良知、勇气、正义和道德感。

  创新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安全的课堂、问题的课堂、情感的课堂。

  在创新学习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完《纸船》后,一位老师跑上台非常激动地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好课!一封信激活一堂课,一个词点燃一节课”。

  我非常感谢这位老师对我的鼓励,更感动于她对课的透彻的理解。确实,我的设计初衷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这样的一个课堂:它是民主自由开放的课堂,它更是充满真情充满诗情意的美的课堂。冰心奶奶的信叩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而围绕着“万水千山”而展开的朗读欣赏创作则自始至终让感性之美与理性之美水乳交融。

  其实,《纸船》是一节非常本真的课,最初并非为公开课而设计,更非为了创新而创新。当我第一次面对教材时就有一种直觉:这是一首离学生心灵很近很近的诗,她的价值就在于她一往深情却又并不完美。

  对《纸船》的大胆而成功的处理印证了北京教育学院苏立康教授的一段话:只有教师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他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实现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他才能从这一理念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把阅读过程看作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他才会去寻找课文内容的共鸣点,并且选择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我的幸运在于:我的直觉不仅让我很轻易地找到了这个“共鸣点”,而且让我找到了一种相当巧妙的表现承载方式──现场诗歌评改会。

  当然,这种直觉来自于一种信心,抑或是一种理念,那就是我经常灌输给学生的:我就是我,我的观察与见解与众不同。

  《纸船》告诉我,创新并不玄妙,她就是学生独立地面对文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一种青春姿态。她挽起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手共同去实践自主探究活动的理想,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教学生活,她必将使陈旧封闭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纸船》告诉我,“真情”永远是创新的语文课堂的魂。批判和创造不是让学生变得桀骜不驯睚眦必报,而是让学生因为视野的开阔心灵的丰润表达的流畅而越发悲天悯人善感多思。创新的情感内核是真情是激情是柔情。

  《纸船》告诉我如何以最好的心态驾驭教学内容。或者举重若轻,或者举轻若重。你要相信,江湖武林中有一招制胜之说,当然教学设计里也定有安镇乾坤之计。烦琐的面面俱到是语文的死敌,追求“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教学思路,定能左右逢源,旗开得胜。

  《纸船》让我重新思考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确要决定形式,但在许多时候,形式的反作用力具有极强的塑造能力和摧毁能力。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印证了《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的一句名言:教师的责任就是动用一切有创意的方法让学生被书本深深吸引。

  《纸船》更让我看到了创新学习对教师素质的极高要求。学生的表现可谓酣畅淋漓,而我自己面对行云流水一般的课堂反而有捉襟见肘之感。是的,教师只能是“课堂讨论的首席”,这个“首席”位置可能在台下,但他熠熠闪光的思想必须温柔地俯视不易调控的课堂。教师在创新学习当中必须首先成为一个智者。

  《纸船》让我坚定了我的教学追求:创新学习是学会学习的目的。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纸船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创新学习课《纸船》教学实录及后记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金色花》《纸船》综合能力测试题
    《诗两首》课文写作特色
    《金色花》课堂实录
    《诗两首》课标解读
    《诗两首》课文导读
    《诗两首》课文简析
    《诗两首》学法导引
    《诗两首》重难点突破
    《诗两首》教法建议
    《诗两首》课文结构分析
    《诗两首》教学建议
    《纸船 寄母亲》教学实录
    《诗两首》素质教育新学案
    《诗两首》典题例析
    《诗两首》学法指导
    《诗两首》电子教材
    《诗两首》整体把握
    《诗两首》问题研究
    《诗两首》字词综合运用
    《诗两首》教学案例
    《纸船》教学实录及评点
    爱与美的安琪儿──泰戈尔散文诗《金…
    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
    我们面对一个海
    《纸船──寄母亲》赏析
    《金色花》的两重解读
    冰心《纸船──寄母亲》创作背景
    走近泰戈尔,走进大语文──《金色花…
    冰心、泰戈尔《纸船》比较阅读
    《诗两首》课文背景知识
    《诗两首》练习说明
    《纸船 寄母亲》教学实录
    感念亲恩──《纸船》教学案例
    《金色花》课堂实录
    《诗两首》课文鉴赏──感人至深的亲…
    《诗两首》语法修辞
    两首诗相似的特点
    《诗两首》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实录
    一朵白蔷薇
    第一次的茉莉花
    同情
    赠品
    纸船
    《飞鸟集》(十章)
    往事·七
    《金色花》教学设计
    纸船
    《金色花》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设计
    母亲的爱
    《金色花》教学设计
    《金色花》教学设计
    《金色花》说课设计
    《金色花》教学设计
    《金色花》教学设计
    《诗两首》课时训练
    信誓
    《金色花》“花开四步”教学方案设计
    《金色花》教学设计
    《纸船》教学设计
    《纸船》教学设计
    《纸船》四步教学方案设计
    《诗两首》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设计
    玩具
    《诗两首》教学设计
    解脱
    《诗两首》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设计
    《诗两首》基础知识训练
    《诗两首》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诗两首》课外语段阅读训练
    《诗两首》诗歌比较阅读训练
    《诗两首》同步达纲练习
    我的歌
    《诗两首》问题研究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