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W >> 亡羊补牢 >> 正文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山东省莱西市滨河小学 周飞银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教学用具〗

  录象、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习“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 理解内容 反复朗读 悟出道理 联系分析 加深理解


二、讲读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

  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 坊读轻声          窟窿 窿读轻声

    质疑:

  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⑴ 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⑵ 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⑶ 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⑷ 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⑴ 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⑵ 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⑶ 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导读出重音。

   ⑷ 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5、朗读全文,思考: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三、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四、堂上练习   1、指导造句:     从此──

    先读书上得例句,理解词语意思后,再试说句子。


五、作业   1、熟读本则寓言,试背。   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   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具〗   大黑板 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   查字典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⑴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⑵ 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⑴ 齐读;    ⑵ 自由读;    ⑶ 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 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 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 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 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 口头说答 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 动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 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① 角色:坐车人;     ② 角色:朋友

   ⑶ 结合课件动、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展示) 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 (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 总结故事内容 ,复述故事。

   ⑵ 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 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⑴ 分担角色;    ⑵ 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 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根据自己学文体会,写读后感。

  3、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杀人、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蛇惊、纸上谈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寓言两则》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寓言两则》文本链接
    《寓言两则》课文结构
    《寓言两则》快乐练习:同步轻松练习
    《寓言两则》快乐练习:强化练习
    《寓言两则》快乐练习:试题
    《寓言两则》教学杂谈
    课本剧《南辕北辙》学生想象力让我折…
    《寓言两则》阅读教学设想
    我被学生问“倒”了──《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近义词反义词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亡羊补牢》教学片断
    《南辕北辙》教学片断及反思
    都是严格惹的“祸”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寓言两则》教学建议
    《寓言两则》阅读提示
    《寓言两则》课文导读
    《寓言两则》重点难点
    《寓言两则》快乐练习:语文练习
    《寓言两则》教材分析
    《寓言两则》素质教育新学案
    《寓言两则》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
    《燕子》近义词反义词
    《寓言两则》词语解释
    《寓言两则》快乐练习:同步练习
    《寓言两则》句子分析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电子课本
    《寓言两则》教材插图
    《寓言两则》教材简说
    《寓言两则》学习目标
    《寓言两则》教学建议
    《寓言两则》教学建议
    《寓言两则》课文中心
    《寓言两则》学习要点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
    用寓言故事教育孩子
    寓言的含义、产生发展和特征
    南辕北辙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由来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教后记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语言积累
    “亡羊补牢”续写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反思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语言感悟
    《寓言两则》课后题解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南辕北辙》说课设计
    《寓言两则》快乐练习:写字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