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
2、学习文章巧妙构思,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体味浓浓的亲情,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
3、学会在生活中的小事上感受亲情之美,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
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孩子,是花朵,是家庭的未来,祖国的未来,也应该尽心尽力浇灌。现在的一个人,他既为人子,享受一份母爱,同时又为人父,付出一份父爱,在这两种爱发生冲突时他会做出怎么样的选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怀戚的散步,看看作者是怎样做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和美
三、研读。
1、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下问题: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
学生自由发言。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
讨论后教师作结: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培根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2、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再读文章思考:
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3、你从这些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
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4、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文中有两个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这两个句子是:
①、“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内容:生生不息,小孩子的聪明。
②、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四、结束语:
课虽然结束了,但留给同学们的求索却远远没有结束。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