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文史价值看对联
|
从文史价值看对联 涂祥生 对联这一支文艺轻兵,不但在祖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占有极其广大的阵地,而且在海外,华侨所到之处,都有对联的踪迹。其所以能够流传得如此广泛且历久不衰,除了音韵和协、对偶工整等艺术特色令人喜爱外,它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也是一大原因。许多对联都能反映某时某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情风土等情况,因而又具有一定的文史价值。试例举如下: 章太炎挽孙中山联: 洪以甲子灭,公以乙丑殂,六十年间成败异 生袭中山称,死傍孝陵葬,一匡天下古今同 从上联可以看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败亡时间(甲子年,即公历六六四年)与孙中山先生逝世时间(乙丑年,即公历一九二五年),其间整整隔了六十年。并可知道太平天国由于领导集团在政治上、军事上犯了许多错误而导致失败;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却取得了推翻清室、结束几千年封建帝制的伟大胜利。 从下联的“生袭中同称”,可以探知明朝的中山王徐达,也是一代开国元勋;从“死傍孝陵葬”,可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紫金山的陵墓是在明孝陵的附近(左侧)。“一匡天下古今同”告诉人们:明太祖朱元璋(孝陵即其墓)、中山王徐达和孙中山先生都是为民族革命,开基创业的领袖人物。 成都武侯祠中有清朝盐茶使赵藩于光绪二十八年题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此联出句,很明显是指诸葛亮对南蛮王孟获七擒七纵,直至其心诚悦服而永不再反的事实。对句是指诸葛亮初入川时与法正论执法问题,必须审时度势,因时、因地制宜的故事。据说毛主席一九五八年到此视察时,对此联颇为欣赏,因其富有现实意义。所以在一九七三年新派四川省委书记辞行时,毛主席特嘱前往观看此联,当时颇为哄动,使游客前来欣赏此联者日众。 又如一九○九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三岁登基时,缅甸仰光的革命党人办的《光华日报》出句征对,得联为: 摄政王兴,摄政王亡,建虏兴亡两摄政 兼祧子成,兼祧子败,清朝成败二兼祧 这一联概括了满清从兴到亡二百余年的时间。第一摄政王系指六六四年带清兵入关的多尔衮,为顺治摄政。第二个摄政王是宣统帝的父亲载沣;对句的两个兼祧(兼祧是封建社会一个男子兼作两房继承人的意思)暴露了满清宫廷中的一些问题。前一个兼祧子是指顺治皇帝,因他幼年由叔父多尔衮抚养,后来其母下嫁小叔多尔衮,成为清朝宫廷中一件不太名誉的事情,因此多尔衮死后顺治削其封号,杀其后代。这样顺治便实际兼祧多尔衮这房了。后一个兼祧子当然是指溥仪,因为同治帝刚结婚不久就夭折了,未生孩子,宣统是过继与同治为兼祧子的。 有些讽刺联也能从侧面反映许多历史事实,如解放前夕,有人作联讥讽蒋介石: 历八年消极抗战,妄想流芳,奈何执意独裁,甘违民主。友邦调处,马歇尔九上匡庐;政治协商,周恩来数飞陕北。未遂同舟之愿,重开杀戳之端,可怜稚子竟无知,独不思总理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 经三载暴戾施为,果然遗臭,忆自币制改革,滥发金银。物价狂腾,翁咏霓一筹莫展;良臣仰首,陈布雷万古含冤。难回大众之心,自取灭亡之祸。到底英雄徒唤梦,只落得河山易守,仓忙遁败走台湾。 (注:联中“总理”是指孙中山先生。金银指解放前发行的伪币金元券、银元券。) 联中记载了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假和谈、真剿共的反革命两手及国统区通货膨胀,民不聊生,最终使蒋介石落得众叛亲离、不得不逃遁台湾的可悲下场等事实。 又如章炳麟戏作慈禧太后七十寿辰讽刺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日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上联揭露了慈禧东游西玩,刮尽民脂民膏,只为满足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罪恶生活;下联巧将通常祝词“万寿无疆”改为“万寿祝疆无”,一字颠倒,不但与上联对偶工整,而且与句首连年割地赔款的事实相呼应。又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十一月二日,正值慈禧庆祝其六十寿辰时,日军侵入大连,而慈禧照样大排寿宴,笙歌达旦,引起全民公愤,遂有爱国志士书联于北京墙头以示愤慨: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当代的对联,当然也记载当代的大事,如文革后重修杭州岳飞墓庙联: 山河光复十七年,忽四害横行,毁坟废像,忠魂遭巨劫 魔魅逞凶双五载,赖群英仗义,诛恶锄奸,墓庙得重修 后人读此联,便可知道解放十七年后,曾有过四害横行,十年动乱,是非颠倒,忠奸混淆的一段民族灾难的史实。 即使是一般春联,也往往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如报载安徽来安县邵集乡农民何开升在生产责任前后曾贴过如下几副春联: 生产责任制前,家境困难时的春联是: 吃一斤,借一斤,斤斤不断 借新帐,还旧帐,帐帐难清 一九八二年他承包十八亩土地,人均收入达五百多元,因此,一九八三年春联为: 吃陈粮,烧陈草,久富政策好 迎新春,迈新步,更上一层楼 一九八三年又承包了五亩大塘,收入又增,一九八四年春联: 为实现翻番,忙生产,干四化 愿人均吨粮,穿新衣,住新房 这类出自农民的手和口的春联,多不胜数,虽然这几副对联都不合联律,但都充分表现出落实生产责任制以后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和一代新人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建设四化的豪迈气概,后人当可从联中感知今天的生活脉搏和时代精神。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奇妙的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从文史价值看对联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从初唐灵泉寺联质疑谈对联溯源 |
下一篇文章: 朱元璋出联索对趣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