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联平仄的宽严
|
对联平仄的宽严 余子衡 对联和其他所有文学一样,有它自己的要素(特点),如果没有了这些要素(特点),对联就没有了灵魂和生命,就不可能独立地存在于世界上。 对联的要素(特点)有很多,平仄相对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平仄相对,顾名思义,就是说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要相对。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字都要相对?可不可放宽?我认为,每一个字平仄都要相对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可以放宽,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问题是怎样放宽?放宽到什么程度?这是目前大家关心和争论的焦点,也是普及楹联知识的关键问题之一。今天,我就学习对联知识和开展楹联活动中的一些体会谈一点看法,不当之处,请联友和方家指正。 三个关键部位从严 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例: 西望瑶池降王母(仄) 东来紫气满函关(平) ──李鸿章 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 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对联平仄的宽严 一、关于在上联或下联自身的句子里,词组要平仄交替这一条可放宽 我认为,这一条可以这样要求,如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好的,但应当放宽。也就是说,在这方面不必强求一律,可严可宽。这是因为: 1、成语在中国汉学的词组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以精练的文字、丰富的内涵,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特别引入注目,对联也不例外。可是在众多的成语中,有相当的成语词组,自身没有交替。例如:黔驴技穷、貌合神离、愚公移山、登峰造极、力争上游、精打细算、群策群力等等,这些词组就没有交替,总不能把这么多、这么好的成语排斥在楹联之外吧? 2、中国的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如同其他事物一样,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和变化,一大批新的、富有时代特色以及外来的词组成了常用的文字,这些词组也有很多自身没有平仄交替。如:五讲四美、精神文明、讲政治、讲正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是硬道理、实践检验真理等等。如果过分强调自身平仄交替,这些词组就永远无法进入楹联。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的楹联就成了死守古板套话、千篇一律的陈腔滥调,缺乏时代气息,毫无生命力。 1999年1月2日299期《中国楹联报》上湖南黄炳麟先生“富有特色的当代联语”中的几副对联,是很好的对联。现妙录其中一副: 是姓“社”,还是姓“资”?用“三个有利于”来判断 要防“右”,更要防“左”,以“百年不动摇”去力行 这副对联,尽管在对仗上有些问题,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副好对联,它充满时代气息,很有特色。其他几副也是如此。如按古板的平仄要求,恐怕就要被枪毙了。 二、关于三连平或三连仄的问题,也可放宽 这是因为:有一些专用词组,像祁连山、意大利、俄罗斯、新加坡、土库曼等,如用在上联或下联的最后,就成了三连平,或三连仄,如不放宽,这些专用词组岂不永远被打进冷宫?今年春节是世纪之交、跨越千年的第一个春节,许许多多的对联上下联,最后用上了“跨世纪”、“迎千年”三字,我看没有什么不好。 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后,有一年春节,我用这句话撰了一副对联: 发展就是硬道理 廉洁堪称好作风 这副对联就是基于上述认识而写的。 三、一些趣联、游戏联可以放宽 这方面的对联,在许多情况下,是即兴而作。过于苛求,就无趣、无戏可言。例如: 坐,请坐,请上坐 茶,喝茶,请喝茶 山好好,水好好,入亭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若按平仄交替的死板要求,这样的对联还不应打入地狱么?可人们就是喜欢它。 四、不少优秀的对联在这方面是放宽了的 有些人们交口相传的对联,既奇特又贴切,是公认的雅俗共赏、妙趣横生的佳联,我记得有这样几副对联: 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 ——于右任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范文澜 如果过分强调自身的交替,这几副对联恐怕是重病在身了,然而却流传了多少年。可见,在自身交替方面,事实已经放宽,我们有什么理由死死抓住这条不放呢? 还有一个“粘”的问题,应放到提高的范围去研究。为了普及,在一般的情况下,应该放宽,不去考虑。 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 关于平仄问题,有一种流行的提法,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总的来说,这种提法简明扼要说明了对联的平仄要求,但不够确切,也就是说,有的适用,有的不适用。例如: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暖一家 这副对联是三、二、二结构,按节奏点要求,上联的“梅、寒”和下联的“杏、暖”,是在第三位置上,一定要平仄相对,而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因不在节奏点上,则可平可仄,这就不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又如: 不信美人终薄命 古来侠女出风尘 ——蔡锷 这副对联是二、二、三(一、二)结构,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这副对联上下的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除二、四位置上的字,因是词组最后一个字,是节奏点,平仄应相对外,第六个字“薄”与“风”,因不是节奏点,就没有平仄相对,我们不能说这不是一副好对联。当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有的时候又适用,例如: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这副对联是二、二、三(二、一)结构,词组最后一个字,上联的“是、年、草”和下联的“然、里、花”,这几个字要平仄相对。符合“二、四、六”分明的要求。 鉴于上述几种情况,我认为不必简单地强调“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为好。 从实际出发看问题 一、群众的观点 马萧萧会长在“深切怀念魏传统同志”一文中,传达了魏传统同志的意见:“在艺术技巧上要不断总结、提高、丰富和发展,但目前更重要的是普及。要面向大众,要注意和爱护群众喜爱对联的积极性。对于群众的对联创作,在格律限制上要放宽一些。要看不同的对象,逐步提高。”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尤其是当前大力普及的时候。 二、发展的观点 对联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有着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就有无限的生命力。一方面,对联如果不继承格律诗有关对仗等一些本质的要求,那么对联也就不成为对联了;另一方面,如果从对联产生之日起就一成不变,那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试想,如果没有“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不发展白话文和新诗歌,今天,我们的文章、诗歌是个什么样子?今天,我们在大力普及、发展、提高对联的时候,“五四”时期那种革新精神不是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和借鉴吗? 三、时代的观点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我们的对联也一样,随着历史、跟着时代在发展在前进。只要是有时代气息的词组、语音、习惯、节奏,我们都应吸收到对联的创作上来,平仄和对仗,都要适应这种变化,和时代相适应,绝对不能因循守旧而远离时代。 最后,我还要说的是:对联是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一样,有个合格不合格的问题。大家知道,为对消费者负责,不合格的产品是不能进入市场的。为对读者负责,不合格的对联,理所当然的我们不予承认。对合格的对联,能不能分个精品(优秀)、一等、二等、三等,和物质产品一样,分个品牌、一级、二级、三级。正如和物质产品一样,也不能只准许品牌才能进入市场。只要是合格的对联都应该承认,白璧无瑕当然好,但白璧微瑕、瑕不掩瑜,也应该受到欢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雅俗共赏,满足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要求,有利于楹联事业的普及,才能真正促进楹联的发展和提高。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奇妙的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对联平仄的宽严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对联术语 |
下一篇文章: 楹联诗意美探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