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安静”与“宁静”。“安静”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宁静”指(环境、心境)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较深。文中用“宁静”准确地描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
训练2:按故事发生的过程拟写提纲,根据提纲复述故事。
四、拓展延伸:
1、读一读:
《题李凝幽居》 作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韩愈主张用“敲”字有两条理由,第二条理由是“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为什么这么说?可让学生课后讨论一下。
(“推”和“敲”都读第一声,为什么读“敲”要响亮些?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当然后者读起来要响亮些了。月夜的“宁静”是无声的,而“敲”字读得响亮,用有声衬托无声,这叫反衬,更显环境的安静。)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9、推敲
皎 斟 尚 愈
第二课时
课前先学:
预习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9课《推敲》。“推”和“敲”是两个动作,谁来做一下?(学生上台做动作)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
设计意图:
本课是一个精彩的小故事,学生容易懂。所以在设计课的主体的时候,我尝试不再带着学生逐段分析,学生在早读上曾多次读过此篇课文,回到家中也已经预习,所以我决定以练习为主,特别是以练习他们的口语为主。
将词带入句子,学会把词放入句子的不同的地方。在最开始,齐读第一部分时(第一自然段),我简单的介绍贾岛,然后归纳出能表示贾岛简介的简单词语,让学生按照不同的顺序组成句子。
在学习这篇故事的主题时,我不想再带着学生研究这中间的环节,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多次的阅读自己能把这篇故事复述出来。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高年级,但我们班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远远达不到高年级的口语水平,这与以前忽略学生的口语练习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我出了四道填空题,让学生通过读去完成填空,简单的帮助他们一些,逐淅培养他们归纳概括的能力。并完成课后练习的第1题。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是以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我在这点下了一些功夫,重点放在贾岛的身上。五年级的《新课标》上提到了要加强对学生默读的培养,所以在学生已完成归纳概括的基础上,我让他们通过默读来画一画表动作的词语,再来完成:“通过( )这些词,我认为贾岛是一个( )的人。”从而升华学生的感情,体会贾岛是一个对学问着迷的人,是一个谦虚的人。然后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了解方法,并在无形中初步了解作者的写法手法,体会韩愈的人物性格。
1、齐读第1自然段。
(1)贾岛,同学们陌生吗?(第3课刚刚学过其诗)谁来背背。
(2)贾岛,唐朝,诗人,范阳(今北京)人,早年因家境贫寒当了和尚。(出示贾岛,唐朝,诗人三词)。
(3)谁能把这三个词按照先贾岛,再唐朝,再诗人的顺序组成一句话。(先诗人再贾岛再唐朝;先唐朝再贾岛再诗人)
2、现在请把2到8自然段轻声地读给你的同位听,互相读完之后,互相交流,完成黑板上的四道填空题。
(1)贾岛在( )到( ),去( )。生:贾岛在去看朋友,没有遇到李凝,留下了一首诗。
(2)他对诗中( )犹豫不决,甚至一边( )一边( )。
(3)结果他冲撞了( ),和( )商量了起来,,认为还是用( )好。
插入介绍韩愈:韩文公名愈字退之,性格秉直,居官仍不改其性,故屡被贬。累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市长)
(4)用“敲”的理由有三:其一( ) 其二( ) 其三( )
(有礼貌;这样更能衬托出夜色宁静;读起来也比较响亮。)
(5)请同学在下面试着连起来说一说。(找两学生上前指黑板说)
(6)看课后的第1题(去掉提示)谁试着来说一说。
3、现在请同学关注这则故事的主人公贾岛,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贾岛动作或别人因为他而做出的动作的词语,比如:比比划划。然后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通过( )这个(些)词语,我觉得贾岛是个( )的人。
(1)“吟哦,不知不觉,好笑,比比划划,闯进”这几词反映了其对学问着迷。
(2)“连连点头”表现了他的谦虚,能听取别的人意见。
(3)那么你觉得贾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实生活中你有什么地方是和贾岛一样的?(有什么地方不一样要向他学习?)
(4)请同学们加回到家中用同样的方法琢磨琢磨韩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综合训练
设计意图:
学习完了这则故事后,学生了解了“推敲”一词的来历,为了让他们养成反复研究文字的好习惯,我设计了些简单的练习。
首先,“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千古名句让学生知道一个字能够让一篇文章“活”起来。然后做一些语文的基础练习,用关联词“即使……也……”造句。最后通过几个病句让学生知道一个道理:文章是写出来的,但好文章是通过反复推敲改出来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