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作背景】
该诗原本就是孟浩然读《论语·18·7》的想象之作,人物有子路、孔子、丈人及丈人二子、孔子。就是赞孔子理想中的春秋岁月。据《论语·18·7》记载:丈人是看不起孔子的,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农事完毕后,丈人邀请子路夜宿其家,,杀鸡为黍款待子路,子路还见到了丈人二个儿子。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遇见丈人的事情告诉了孔子。子曰:“隐者也。”使子路返过来,孔子见到了丈人,又逗留了一天。孔子与丈人谈了什么?《论语》中没有记录,只是以子路的话作结,证明丈人与孔子交谈很愉快。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就是描写孔子与丈人的交谈场景的填空之作。
文章背景从哪里来,对阅读者正确理解诗歌极为重要。唐诗大多采用春秋笔法,文字又精炼,为押韵不断采用倒装句式,春秋笔法中的倒装句式很隐蔽。现代人一不读《诗经》,二不读《论语》,三不读《周易·系辞传》。对唐诗的意境赏析,犹如‘氓之嗤嗤,抱卜貌诗’(由《诗经·氓》中‘氓之嗤嗤,抱布贸丝’训诂而成),抱着占、猜来想当然,只看得懂诗歌文字构成的外貌。如果把‘青山郭外斜’的‘郭’作‘城郭’来解读,诗歌的外貌都没有看懂,‘青山郭外斜’的‘郭’作‘轮廓’解读,‘郭’哲学训诂为‘革’,本文不谈哲学译文,读者可以不究‘革命’之道理。‘郭’,雅音读ge音,同‘歌、革、葛覃’。尚书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一个‘郭’音,其意义大矣。
【我的译文】
春天,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的乡村家里。
只见村外绿树环绕,斜阳的霞光把周边山色衬托得格外青翠。 (春天阳关以斜照为主)
面对着打谷场,拉开话匣子,想象着秋天丰收场景。我们从轩辕黄帝谈到后稷;酒到酣畅淋漓处,顺便谈谈来年找个好媳妇,明年还要在十亩之间种点桑麻。(立业成家,这是普通农家最大的理想,俗语云:“穿衣吃饭,娶妻嫁汉。”)
临别相约:到了重阳五谷丰登时节,再来欣赏金黄的秋菊。
【译文赏析】
本诗其实就是‘黄裳元吉’的春秋之爻诗。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可以理解为谈话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农村最典型的生活画面,不要把这两段诗歌翻译到实境。一翻译到写实,就无趣得很了。围棋有谚语:“行棋讲究趣味,没有虚实结合的棋,叫无趣。”行文更亦如此理。下棋本没有行文高雅,用棋谚来比喻行文,本就无趣,但不如此形容,不理解可能可能更无趣。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描述的是春景,表明农家故友邀请作者至其家春游,也可以隐射孔子当年至丈人家是春天。也可以隐喻春秋大义的‘春’之哲学。一个‘郭’ 字的形而上ge ,把‘革邪迎春’镶嵌其中。孔子居邦无道,无春无秋,百姓身处炎炎烈日的暴政之下,内心却堕入坚冰之中,心在冬、身在夏的苦难日子不能再这样过下去了,所以有‘改革的春天’之说。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描述的是秋景, 此句来源于《诗经·七月》: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诗经原典都是以字器结合形而上的音来理解的。就把‘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算做是孟浩然对该段的理解吧。轩,理解为自轩辕开启农耕文明以来为妥,把‘开轩’理解为‘打开窗户’不妥,与诗意不符,作者是春游,不是搞阴谋,打开天窗说亮话,有必要吗?如果把男人喝酒,比喻为阳,话桑麻就是谈女人之事了,那就是阴;一句话的阴阳之道,我们当代人无论如何是难以理解的。因为搭帮我们不读《易经》,不读《诗经》。
我在前面写过《‘过故人庄’哲学意境的赏析》博文,原以为是初中一年级的必读课文。今天翻看家兔的教科书,该诗赫然在四年级教材中。如果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出现以该诗的各类命题,老师都读的是错误的东西,岂不误了家兔。为此,特把正确的译文连夜赶出来,趁热打铁。读了正确的,想要应付错误的标准答案,又怎么会失分?面对现实生活,面对强词夺理,揣着明白,怎么糊涂都有办法;揣着糊涂,怎么明白都犯糊涂。
忠告: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认为我在瞎扯,劝你不要再来我的博客,别耽误您宝贵的时间。我不崇尚金钱,所以我对时间的理解可能与阁下不同。
附录:当代流行译文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的乡村家里。
村外绿树环绕,城外有青山斜立。
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