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了解文赋的特点,感受品味文章骈散结合的语言美。
3、体会作者身处逆境不计荣辱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4、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堂教学重点:2、3
课堂教学难点:4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
1. 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通过朗读,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美读等,体味语言特点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法,帮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表达情怀和思想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设计]
一、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1、 熟读全文,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文中字词障碍,并尝试归纳文章的文言和背诵全文。各语文学习合作小组组长负责检查监督(若无合作小组,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4-6人之间>)。
2、 收集关于苏轼的历史和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3、 阅读相关材料: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
二、课堂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海南的儋州市是有名的诗词之乡,究其根源,是受了曾被贬至当地的一位宋代大文豪的影响,他是谁?(经预习,生较易回答)对,苏东坡。现在当地还保留着他当时开学授书的遗址,很有名的“东坡书院”。但苏东坡一生多次被贬,儋州并不是他第一次被贬的地方,看了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大家应该知道苏轼第一次被贬到哪儿了?(经预习,应较易)是的,就是黄州。黄州虽是苏轼伤心地的开始,但也是他留下千古名篇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他在黄州时期代表作之一的《(前)赤壁赋》。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和解题)
(投影)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着重明确:
1、在黄州时的苏轼:“乌台诗案”及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及“两赋一词”。
2、解题:
(1)先请生讲讲预习后所知有关“赋”的知识。
(2)师明确:赋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本篇就是典型的 “文赋”。文赋,也叫散文赋,是中唐之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它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较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 (三)整体感知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1、请生自读课文(读出声来),体验文赋句式骈散结合的特点,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并指出赋也是押韵的,要边读边标出句子韵脚。
2、师点明并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1段:间、天、 然、仙
第2段:桨、光、方,慕、诉、缕、妇
第3段: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
第4段: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
第5段:酌、藉、白
4、听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并找出自己有关文中文言知识字词句的疑问。
5、 学生提出文言知识疑问,其他同学和教师答疑,师并提示重要知识,(投影)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 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6、 请生齐读完课文再默读,并自主理清文章的思路(师下到学生中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教师点拨明确(投影):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7、 请生再细读,小组讨论,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情况,并找出文章关键词句,用其来表述作者情感的线索。
师生讨论明确并板书:“乐——→悲——→乐(喜、笑)”
(四)请生自由背诵课文,师指导思路。
(五)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投影:
1、分析文中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和所体现的作者情怀。 2、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并寻找材料,看古代文人面对政治挫折时(主要是陶渊明、屈原等)的人生表现。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了《赤壁赋》的一些简单的背景知识并感知了文意,疏通了文章脉络,初步体验了文体的特点,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深入解读文章,主要是通过结合诵读来完成上节课给出的讨论题,进一步体会作者身处逆境时表达的情怀,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解读文章
1、请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要求尽量读出课文中“乐——→悲——→乐(喜、笑)”情感的变化。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议论抒情和主客“对文”的句子。
2、师指导美读:(如)第一段文字很美,作者描写了一幅“秋江花月夜”的美景。读这样的文字,我们应仿佛置身于其中,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秋夜,皎洁的月光下,平静的水面上一叶小舟随波逐流,你立于舟头背手而歌,微微的轻风吹拂着衣袖……自己已飘飘欲仙。”注意,朗读这些句子,速度不能太快,要表现的舒缓而悠扬,“乎”等语气词语音应稍延长。哪位同学再来试试看。
3、问:文中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美景,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将原先的各小组分为两大组,分别从客和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师提示: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其实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有位西方哲人说过:所谓思想,就是自己和自己打架。此文的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思想中的“儒与道、释”两个层面。而苏轼将“儒与道、释”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那主客分别对应“儒与道、释”哪一个了?
师生讨论明确(板书):
主——作为道(释)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4、请生再齐读第三和第四节。
5、师补充:苏轼其实在这里讲了看待人生的两层意思。第一,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就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过去,我们只是看到了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的一面,于是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如果我们从不变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出自然永恒、人生永恒的结论,不必羡慕大自然。第二,世间万物,各有其主,不属于自己的,就不要强求。苏轼的话是否有深刻的含义?应该是有的。首先,是自我宽慰,既然失意了,就要面对,就要化解困难,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其次,现在失意,未必永远失意;现在得意的人,未必永远得意。
(三)拓展延伸
(投影)问:中国古代的文人很多和苏轼一样,往往是亦官亦文,当他们遇到逆境,尤其是在政治上遇到打击时,是怎样表现的呢?请结合已学过的诗歌单元中的《归园田居》、《离骚》,谈谈苏轼、陶渊明、屈原在面对“无法‘达济天下’”这一人生困境时的具体表现。(让学生自由结合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结合相关分析谈自己的看法。)
师明确(投影):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虽顺应本性,但仍是带性使气的
屈 原——长太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虽兼哀民生,但仍是呼天抢地的
苏 轼——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虽是死里逃生,但仍是洒脱旷达的。
师小结:同学们,研读古代经典作品,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读懂字词句上,而应是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的文章,才能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学习《赤壁赋》,我们不仅走进了作品,也走近了苏轼,感悟到了一种人生的美。面对人生逆境,苏轼能一改前人行状,能够正视现实,化解困难,自我解脱,随遇而安。(投影)贬到黄州,他就选了个山坡,种地耕耘,自号“东坡居士”,还发明了“东坡肘子”、“东坡羹”。黄州有溺婴陋习,他主动提出成立婴儿救济会,使很多的生命得到挽救。贬到岭南,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最后贬到海南岛,他就练习瑜伽,看医学著作,教书育人。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也无风雨也无情。”苏轼说:“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苏轼还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可以这样说,中国文人到了苏轼,他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达到了贯通圆融的境界,走出了个人狭小的围栏,独立、自救、自立,真正实现了心灵上的突围,达到了“成熟”的境界。这是一个伟大的人生突围,是让后人不得不景仰的“胜利突围”。
下面,就再让我和大家一起来朗读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评价苏轼的一段话,以此互勉。(投影展)师生齐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得前奏已经鸣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四)请同学谈谈学了此课的感受。(此环节结合时间灵活安排)
(五)布置作业(投影):1、请阅览《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张振玉译,可见于“国学网·苏轼研究”),写一篇读后感。2、请结合苏轼、陶渊明、屈原等人的经历和诗歌及相关材料,谈谈你对“苦难”的理解。(任选一,写在周记本上)
[参考文献]
1、温州二十二中承担江苏省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中《赤壁赋》教学案例,作者:温州二十二中语文组干方田
2、《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张振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苏东坡突围》,见余秋雨著《文明的碎片》,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4、《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程翔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苏东坡在黄州》,饶学刚编著,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