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C >> 赤壁赋 >> 正文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掌握本文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
2、   鉴赏本文景、情、理的交融和语言运用的妙处。
3、   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旷达乐观的情怀。
能力目标
1、   把握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2、   能够熟读成诵,积累名句,较为具体深入地理解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和阐发的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体会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能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把问题绝对化,身处逆境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2、   体会文章的诗情意之美。

【重点难点】
本文的感情基调: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是作者内心矛盾和感情的真实反映,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从中解脱出来,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一定的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设计依据】
学习文言文,首先就是让学生读得充分。“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读好了,学习文言文的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这其中教师的范读尤其重要,要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反复诵读,从而为学生积极地、富有个性地阅读打下基础。


加上“赋”文体本身讲究声律之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形式,显得谨严而又自由。只有心临其境的诵读才能再现文章语言的无尽魅力,也才能在此基础上把握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的思路。
    其次,本文的阅读,也应是师生自主愉快互动品读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古代灿烂文化的深沉与优美。

【设计意图】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学生从中学会品读赏析美文。
为了理解苏轼辩证的哲学观及旷达的人生态度,阅读中引导学生观照自我人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从而培养其深厚的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2、   讨论探究法
3、   分析归纳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主要知识】
1、 文体知识
赋:
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长于铺陈叙事,多用对偶、排比、夸张等艺术手法。
在赋体文章中,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这种现象叫做“对文”。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相互关系,仔细品味句子的韵味。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 诵读应注意什么?
   应注意节奏、停顿、重音,特别是通过某些地方的延长,展现出作者“遗世”、“羽化”之乐。

【课前准备】
课前复习此词有助于学生走进苏轼的心灵,为赏读《赤壁赋》作好准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配乐:古筝曲《夜色》。
1、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听腔调,听节奏,听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进入意境。
二、整体感知
1、   把握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乐-悲-喜。
明确:作者情感变化明显,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   第一段写景的文字有哪些?你喜欢哪一句,最喜欢哪一句?

              清风徐来          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
                 水波不兴          徘徊于斗牛之间          水光接天
3、   在背景音乐中感受美景,然后说一说脑海中的景色,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
要求:
⑴、赏析美文,体味美文,学会“赏析”。
⑵、化古人美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散文语言)学会“说”。
⑶、认识美的大自然,学会评价。
4、   品读第二段的音乐描写,探讨其中音乐的特色。配乐:箫曲《病中吟》
学生吟诵: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泣…… 
学生点评:音乐低迴婉转,具有美的震憾力。本文的箫声是悲凉的,“泣、诉、怨、慕”表现听乐人的心理感受。
拓展比较:是否可以从已学的课文中找到相应的体现音乐魅力的语言?
学生甲:徐志摩《再别康桥》“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此诗的箫声是“悄悄的”不想打扰康的宁静美好。
学生乙:《琵琶行》有句“曲中收拔当心划,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学生丙:孔子说过: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讨论:音乐停止了,音乐的魅力不绝,你们说为什么?
学生丁:音乐表现了人性的情感,人产生了共鸣,沉浸在音乐当中。
三、对比探究
        本文3、4两段,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悟理,把握其思路是理解文意的关键。
⑴、悲从何而来?
     讨论:因眼前之景而神思飘飞,想到曹操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哉?”透露出无限怅惘之情。一世之雄亦如是,思及自身,悲从中来。况宇宙无限人生须臾,怎奈这份空幻之感?欲超脱尘世,寻求寄托,却“知不可乎骤得”,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提示:此处可通过诵读,利用声调高低、语速快慢体现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⑵、苏子之悲与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悲”有何不同?
讨论:苏子之悲实乃古代哲人和诗人共同的困惑。
不同:一是苏子因眼前之景而神思飘飞,想到曹操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哉?”透露出无限怅惘之情。一世之雄亦如是,思及自身,悲从中来。王羲之立足当时,将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类,从感性的体验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否定“一死生”“齐彭殇”。
   二是苏子由眼前的水与月,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辩证地看待问题,知其不变,物我无尽,且于无限自然之中撷取清风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从而能超然独立,旷达乐观。王羲之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深沉慨叹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四、课外阅读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山东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赤壁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赤壁赋》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赤壁赋》教学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1
    《赤壁赋》教学设计2
    东方雪《赤壁赋》教学实录
    《赤壁赋》教案设计3
    《赤壁赋》教案设计4
    《赤壁赋》教案设计
    《赤壁赋》教案设计6
    《赤壁赋》教案设计
    “长亭”如何“送别”
    《小狗包弟》教案设计
    赤壁赋
    古诗的鉴赏、评价及考查
    藤野先生(人教版八年级)
    《祭十二郎文》教学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 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学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
    对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滞后的分析与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建议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实录
    《赤壁赋》教学设计1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记录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实录
    《赤壁赋》关于练习
    “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教学实…
    《赤壁赋》教学设计1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促织》教学设计1
    《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教学设计
    《诗经》三首教案
    《赤壁赋》教学感悟
    《赤壁赋》教学案例
    《赤壁赋》教学实录及反思
    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 《赤壁赋》…
    《赤壁赋》教学实录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