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记录
一、我们和苏轼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老朋友了,所以关于他的生平经历作品我们也就不在这里多说了。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前些天,我们讲柳宗元的《愚溪诗序》的时候曾提到过苏轼。我们把柳宗元、陶渊明和苏东坡作了个比较,发现他们有很大的不一样。柳宗元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因此,虽然他写出山水名篇《永州八记》,虽然他也称自己留恋山水,并且和山水自然融为了一体,但他仍然“寂寥”,仍然痛苦,仍然深深感慨“莫我知”,山水最终无法给他欢愉,也无法给他满足,因为他的欢愉和满足只存在于国家、社禝、百姓、仕途。而陶渊明却和他恰恰相反,他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进入官场仕途对他来说只不过是生命当中的一次极大的误会,他那么急不可耐地想回家――回到自然和泥土中去,回去了,他的一颗痛苦了许久的心才宁静了下来。苏东坡和两人都不一样。他的适应性要强得多,他在哪里都能把日子过得兴致勃勃,有滋有味,不管是在官场还是荒野,不管是受宠还是被贬。当落差太大的时候,他也会有短暂的痛苦,但是在短暂的痛苦之后,他总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把日子过得充满乐趣和意义。事实上,我们简直可以把他称作一个真正豁达的人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但是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无法完全超脱和超越的,苏轼也不例外。那究竟这难以超脱和超越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来一起看看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就知道了。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这可以称作一次游记,苏子与客游于赤壁之下。不过它和我们看惯的游记有点不太一样。记录得最多的不是景物,而是情绪。都有哪些情绪呢,请大家找找最明显的写情绪的字眼。
乐――愀然――喜而笑
三、能否理解这些情绪的变化?
1、为何而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无形的,无约束的),而不知其所止(无目的,无计划);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丢掉尘俗中的一切),羽化而登仙。
清风、明月、山水、星光、诗酒、朋友:这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在阔大、幽远、静穆的景物之中产生的身与心极度的双重自由。
2、为何而愀然(悲)
客人的洞萧声勾起人的悲伤。
洞萧声里有什么?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有所企求,有所希冀,却无法靠近无法达到)。”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苏子不是特别快乐吗,为什么客人随歌而生的萧声却如此之悲伤呢?我想那是因为快乐与悲伤本来就是一对双生兄弟,当苏子在歌唱快乐的时候,悲伤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尾随而来了,如影随形,这恐怕就是人们所说的乐极生悲吧)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幽壑之潜蛟和孤舟之嫠特别容易被萧声所触动,那是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有着与萧声相通的情绪。蛟龙本应舒展于广阔的世界而现在却潜于幽壑,压抑、郁结。嫠妇与潜蛟一样,孤独、无人理睬、无人关注)。
总的来说,洞萧声里有的是孤独、压抑、不舒展和不得志……
但这还不是悲伤的所有来源,悲伤主要还来自于下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想起了曹操,想起了曹操的诗,想起了曹操的辉煌和意气风发,也想起了曹操的失败和困顿)固一世之雄也(但不管怎样,辉煌也好暗淡也好,他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时代的英雄,是一个站在时代浪尖上的风流人物),而今安在哉?(但是,在哪里,如今在哪里?一抔黄土,化为尘土,归于零。)况(这个况很有意思,为什么是何况呢,在他的潜意识中,他是否始终认为更有价值的人生应是曹操这样的人生呢?)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寄居,我们只是天地间的过客而已,我们到来之前世界是这样,我们去了之后世界还是这样,在这个世界上甚至连我们存在过的的痕迹都找不到,这真是一件太让人沮丧和悲伤的事了)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类生命的短暂与渺小就像蜉蝣之与天地,沙粒之与大海)。哀吾生之须臾(所有的悲哀都归结到这里了,须臾,一会儿。几十年,一百年的生命长度和天地宇宙比起来不过就是一会儿而已,生命太短暂了,短暂得一抬头就能看见死亡。死亡意味着什么,死亡意味着零,意味着无意义,就像尼采说的,既然死亡是必然的,那短暂的生命连同生命中的那些悲欢离合又有什么意义呢?如何寻找生命的意义,如何从死亡阴影的悲伤和沮丧中摆脱出来,这是所有意识到生命悲剧本质的人们苦苦思索仍难以找到答案的问题。那苏子他们找到答案了吗?从后面看,好像是暂时找到了。),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在永恒的时间与无限大的空间的挤圧下,人的短暂生命和渺小人生根本找不到任何意义,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生命体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为何喜而笑?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变),而未尝往也(不变);盈虚者如彼(变),而卒莫消长也(不变)。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已,停止)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宇宙之间的任何事物都一样,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既有生也有灭,短暂、永恒、出生、死亡,这都是一种常态,是一种规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所以不要企求太多,不要总是想着占有,占有物质,占有金钱,占有名利,甚至是占有更多的生命。生命本来就是一次偶然,偶然便是上天的一件极大恩赐。为什么这种恩赐就偏偏给了我而不是别人呢?因此,每一个我都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满意,不快乐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每一天的生活过得好一点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所以,不要总是企求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在这里,我们的幸福在这里,在此时此刻的清风明月山水之间,在诗与酒之间。因此,活在眼前,活在当下。用心经营当下的生活,这便是快乐的本源。怎样活在当下呢?苏子其实也告诉了我们,“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清风明月山山水水本来就在那里,“声”在那里,“色”在那里,只要你用心去“得”,用心去“遇”,而不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那么,所有的美丽便是属于你的了。这便是感知、陶醉和享受的能力,这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可惜的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加,这种能力却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地减弱。)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注释说,这个适字可以理解为享受,但是我觉得理解为适宜和满足更合适。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我们真正需要的,真正适合我们的究竟是什么?人类社会生活的主流是物质和功利。我们很多人,穷其一生,孜孜以求去寻找大家都在寻找的幸福,走了很久,走了很远,回过头来,却往往发现幸福与我们背道而驰,南辕北辙。苏子告诉我们,实际上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一缕阳光,一片绿叶,一场细雨,都能给我们带来满足和愉悦,快乐和幸福其实是一件并不太难的事)。
四、苏子的话能说服你吗?如果没有,你有没有可以说服自己的办法?
开放性问题,学生自由作答。
我的观点:爱是救赎自己的最强大的力量。
后记:备这一课和上这一课特别艰难。庄子有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好心的儵与忽觉得没有七窍的混沌多可怜啊,无法感知,啥也不知道,于是就好心好意地给他凿了七个洞,哪知这样的好心意却把混沌给害死了。我多么担心自己也成为好心的儵与忽啊,懵懵懂懂的小孩子们明明还没有意识到生命的这种悲剧本质,我却要清清楚楚地残忍地把这些一一摆开来给他们看。但同时我又想,他们终有一天要面临这些,如果早一点面对和思考,那么,当这些问题迎面而来的时候,他们是否就能不至于那么措手不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