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C >> 赤壁赋 >> 正文

 

《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相关文言常识;

2.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其感悟;

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点】

目标1、3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赤壁”之争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苏轼及相关背景。

(师生共同回忆。)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既不准他签署公事,又不准他到安置之地,过着半囚徒似的生活。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苏轼被贬黄州以后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苏轼又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课文又称《前赤壁赋》。当年冬,苏轼再游赤壁,又写下了一篇赋。

苏轼所游得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见课文注释①。

2.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3.学生听课文朗读,正音正字。

4.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5.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6.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存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第一段──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忘情尘世的洒脱。

三、合作探究

1.作者笔下的月亮是怎样变化的?试分析。

明确: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呈宁静、轻松之态。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祥乐、宁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静”。冷清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

2.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明确: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3.怎样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

明确: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有两层意思。一是“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悲伤。二是要知足常乐,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但也有负面因素,一是关于“变”与“不变”的解释是相对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二是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客人的话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痛苦。)

4.艺术特色。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明确: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骈散结合。

明确: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明确: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5.学生讨论古代文人“达”时与“穷”时的思想变化。

(可结合陶渊明李白等,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引导其思想积极方面。)

四、梳理·积累

1.一词多义。

(1)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嘱托,引申为“劝酒”)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通“嘱”,嘱托)

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在)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隶属、属于)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动词,属于、是)

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                   (表复数,这些,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类似)

或是下属禀见                                 (部属)

(2)盖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名词,伞盖)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覆盖、遮盖)

盖余所至,比其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大概)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大概)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大概因为)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大概因为)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           (因为)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连词,假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句首发语词)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大概,引申为原来)

(3)曾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曾经)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二章》)      (通“增”)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竟,竟然)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连……都)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连…都)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还)

(4)歌

扣舷而歌之           (动词,唱)

歌曰                 (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           (名词,歌声)

(5)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动词,攻克,打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6)之

纵一苇之所如          (往,到,动)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          (结构动词,的)

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

月出于东山之上        (助词,不译)

(7)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助词,表被动)

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8)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相当于“然”)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相当于“然”)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句中停顿)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句中停顿)

日食饮得无衰乎                     (揣测语气)

2.通假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通“嘱”,读zhǔ,劝人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籍”通“藉”。狼藉,凌乱)

3.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望”的方向:向……)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名做动,唱)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名做动,攻下)

4.古今异义。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古:诗经的篇名;今:美好的样子)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古:水气;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古:端正;今:危险)

5.文言句式。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主谓倒装)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状语后置)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判断句)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笔译全文。

附: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三苏   唐宋八大家

夜游之乐                         情景理

主客异现                         骈散

乐极生悲                         取譬

因悲生悟

随遇而安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赤壁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赤壁赋》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赤壁赋》教学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1
    《赤壁赋》教学设计2
    东方雪《赤壁赋》教学实录
    《赤壁赋》教案设计3
    《赤壁赋》教案设计4
    《赤壁赋》教案设计
    《赤壁赋》教案设计6
    《赤壁赋》教案设计
    “长亭”如何“送别”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
    《小狗包弟》教案设计
    藤野先生(人教版八年级)
    《祭十二郎文》教学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 教案
    《赤壁赋》学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
    “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教学实…
    对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滞后的分析与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建议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实录
    《赤壁赋》教学设计1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记录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实录
    《赤壁赋》关于练习
    古诗的鉴赏、评价及考查
    《赤壁赋》教学设计1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促织》教学设计1
    《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教学设计
    《诗经》三首教案
    《赤壁赋》教学感悟
    《赤壁赋》教学案例
    《赤壁赋》教学实录及反思
    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 《赤壁赋》…
    《赤壁赋》教学实录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