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C >> 赤壁赋 >> 正文

 

《诗经》教学设计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教读《〈诗经〉三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写实精神;理解《诗经》的“六义”、重章迭句等特点。《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会给鉴赏造成一定困难。理解字词固然重要,但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
  
  诗经三首
  第一课时
  
  一、 解题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①风。是各诸侯的风土人情生活歌谣,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叙);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借物起兴)。”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言诗: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 , 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
  关于三家诗:汉初,因为秦火(焚书坑儒),古文《诗经》几乎失传了,但由于诗歌便于记忆,仍能在人们头脑中保存下来。孝文帝刘恒时,燕人韩婴因传诗而被任命为博士,他所传的叫《韩诗》。孝景帝刘启时,齐人辕固生因传诗也被任命为博士,他所传的叫《齐诗》。鲁人申公弟子兰陵人王臧,以传《鲁诗》而为太子少傅。以上就是古人所称齐鲁韩“三家诗”,都是靠口传,然后用今文,即汉代隶书,记录下来的。
  
  毛公《诗》。毛公有两个:一是大毛公,名亨,鲁人,一是其弟子小毛公,名苌,赵人。孝景帝儿子河间献王刘德很好学,搜集不少古文先秦典籍。他任毛苌为博士,所讲的古文诗叫做《毛诗》。到了东汉,经学家郑玄(刘备,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给《毛诗》作笺注,并大力提倡,《毛诗》遂渐盛行,“三家诗”因而消亡了。今天通行的《诗经》就是《毛诗》,所以有的人把《诗经》称做《毛诗》。现存的“三家诗”,较完整的只有《韩诗外传》一书了。
  
  学习重点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 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听取老师讲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课文讲解一:《
  
  教学要点 1、《氓》的情节。2、《氓》的艺术表达手法。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4、《》中运用的对比方法。
  
  一、导入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建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逐渐产生并发展,《》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伤害。
  
  二、 讲解课文,把握结构
  
  【思路结构】
  
  《》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全诗层次分明,在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结构
  
  恋爱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婚变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决绝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问题: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明确:回忆和对比。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1、 学习“恋爱”部分
  恋爱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 定情相送 约期相别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 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语言揣摩】
  
  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评析: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确:(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 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婚变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明确: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
  (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抛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语言揣摩】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评析: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 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 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6)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7)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结核最后一节讲解)。
  
  (8)齐读这一部分。
  3、 研习“决绝”部分。
  决绝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明确:对比 (板书)
  (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明确: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明确: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与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人物性格是发展变化的)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5、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明确:直接陈述。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6、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六、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于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七、作业
  1、 课后练习一、二。
  2、 背诵《无衣》《静女》。
  
  
  
  课文讲解二、《无衣》《静女
  
  一、导入
  
  唱国歌,国歌产生的背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与《无衣》的产生有相似的背景。敌人来侵,军情紧急,国君一声令下,就要开赴前线,可是没有远行的衣服,连兵器也没有准备好,一片慌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可能是个将军,也可能是个普通人,他站出来给大家鼓舞士气,这首诗就是他的“战前讲演”。
  
  二、内容分析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也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的军歌。也可理解一首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全诗三章,采用 了增叠复沓的结构形式,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结构图:
  “与子同仇” (感情基础)
  
  “与子偕作” (行动开始) 递进
  
  “与子偕行” (共赴战场)
  
  问题:本是表达上属于什么手法?
  
  明确:陈述铺叙,属于“赋”的表现手法。全诗一至三章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以“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正是因为“赋”的形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静女
  
  《诗经》中有不少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诗篇,本诗就是一首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爱情诗。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评析:这一句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于城角相会。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因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在城头一晃,转眼之间竟然不见,不禁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可是却让人隐隐地听到两颗炽热的心在狂跳,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此地无声胜有声!
  
  2、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悦怿女美。
  
  评析:相见贻管,兴高采烈。正当男主人公焦急不安的时候,姑娘风姿卓越的出现在面前。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如何理解男子所接受的两件礼物?
  评析: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对人也是如此,喜欢的不仅仅是外表,而是内在的美)。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4、体会男子的性格和对女子的态度?
  
  忠厚纯朴,对静女是一往情深。
  
  5、静女印象:是不是一个“文静”的女子?
  
  不是:1)主动约会,故意躲藏,弄得小伙子搔首踟蹰,可见他是一个顽皮活泼的女孩子。
  
  2)姑娘热情大方,主动赠物。
  
  3)古代约束妇女的规矩是一步一步形成的,产生诗经的时代,各种让女孩子安静的礼俗还没有形成,当时的社会也不见得需要女孩子安静,女孩子自己也用不着像后来闺中之女那样以“静”来约束自己,这本是一个充满了天然、活泼的极富动感的爱情诗。
  
  6、总结
  
  《静女》描写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 “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结构图:
  俟于城隅不见人 贻我彤管思情人 爱物及乌重归荑
  补充知识:
  《毛诗·关雎序》(节选)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惰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赤壁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诗经》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赤壁赋》教学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1
    《赤壁赋》教学设计2
    东方雪《赤壁赋》教学实录
    《赤壁赋》教案设计3
    《赤壁赋》教案设计4
    《赤壁赋》教案设计
    《赤壁赋》教案设计6
    《赤壁赋》教案设计
    “长亭”如何“送别”
    《小狗包弟》教案设计
    《赤壁赋》教学实录
    古诗的鉴赏、评价及考查
    藤野先生(人教版八年级)
    《祭十二郎文》教学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 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学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
    对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滞后的分析与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实录
    《赤壁赋》教学设计1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记录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实录
    《赤壁赋》教学建议
    “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教学实…
    《赤壁赋》关于练习
    《赤壁赋》教学设计1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促织》教学设计1
    《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三首教案
    《赤壁赋》教学感悟
    《赤壁赋》教学案例
    《赤壁赋》教学实录及反思
    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 《赤壁赋》…
    《赤壁赋》 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