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的哲思感悟。
教学原则:
从诵读到研读,从整体感知到深层评价,从感悟到理性。
教学课时: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苦难经历让苏轼真正地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这样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的天光射向黄州,《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 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这一课时,我们就来学习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又叫《赤壁赋》。
(二)听读课文
安排学生听配乐朗诵,要求听准字音,听出声韵,听出节奏,听出情感变化的过程。
1. 诵读技巧提示:
(1)、动词、疑问副词,韵脚应读出重音,响亮悦耳。(标记韵脚)
(2)、意体会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轻重缓急,读出节奏和气势。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语速稍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塑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感情急转,缓慢低沉)”
(3)、注意感情韵味的把握,读出情感。如“涌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乐”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悲”,“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旷达与“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洒脱。整体把握全文感情变化的脉络。乐(第一自然段)——悲(第二至第三自然段)——乐(第四至第五自然段)。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2.整体感知
《赤壁赋》通过记叙作者与“客”月夜泛舟赤壁的 所见所闻所感,又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泛舟畅饮的快乐到怀古伤今的悲切,再到他虽身处逆境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托景议论,文辞优美。
(三)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方法:以问促思,读析结合,讨论交流,深化理解。(以下各段研读类同)
1.本段描绘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
2.我们所学过的古代诗文中,有哪些作品也描绘了与苏轼畅游赤壁相似的艺术境界和心灵感受?
(四)研读第二自然段
1.本段可分为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提示:可分为两层:①写作者的歌声;②写客人的箫声。全段营造了一种主歌客和,悲喜交集的情境。
2. 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提示: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看出,其“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写“悲”作铺垫,构成巨大反差。
3. 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与“明月之诗,窈窕之章”中的“美人”有什么区别?全词体现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提示:“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这里代表苏轼的 理想追求,与 屈原的《楚辞》中的“美人”含义类似。《诗经》中的美人指男子所思念的心上人。全诗表现了苏子的政治感慨,既有作者遭受贬官、理想落空的愤慨无奈,又有关心政事,不甘沉沦的经世情怀。“喜”中含“悲”,歌中有“苦”。为客箫抒悲作铺垫。
4. 这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提示:本段的“悲”从客人悲凉愁惨的箫声秋风中体现出来。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 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沟通听觉和视觉,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5. 本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转折过渡,承上启下)
(五)研读第三自然段
1.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提示: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人生无常之意,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2.“客”是如何抒发当下之情的?本段怎样将情、景、理结合起来?
3.一般人在忧患与人生短促和空虚时,他会怎么做?苏轼又是怎样做?
提示: 曹操《 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又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韦庄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这些人都是采取狂歌纵饮,及时行乐的方法来解救自我。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仰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六) 研讨第四自然段
1.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2.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3.作者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七)研讨第五自然段
1.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2.结合全文看,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提示: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叹——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八)品析“水月”意象。
1.本文多次出现“水月”意象,各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2. 体悟苏轼的山水意识。
点拨: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九)比较拓展
比较《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不同。
方法:课前把《后赤壁赋》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充分预习,了解一些背景资料。课堂上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1. 前、后《赤壁赋》均为作者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二者有何不同?
《后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意旨仍承前赋,以江山风月之乐和老庄齐物思想来消融政治失意的苦闷。与《赤壁赋》不同的是,它在写法上没有沿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而是将意旨寄寓在生动的景物描写与情事叙述之中。另外,《赤壁赋》侧重对人生道理的阐发,写景只是一种铺垫;《后赤壁赋》侧重于记游、写景,突出景物特点。《赤壁赋》表现出作者的旷达情怀。《后赤壁赋》表现了作者幻想超越尘世以求解脱的情思。
2、为什么两文会有如此差异呢?
原因主要在于两赋写作的时间不同,作者的心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苏轼被贬黄州后,起初还能以一种旷达的情怀从万物的变与不变的角度来排遣苦闷的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情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牢骚,于是他笔下的景物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清奇,虽然这也是精神世界对现实的超越,但与前赋的热情旷达相比较,对现实的超越则显得冷峻得多了。应该说《后赤壁赋》所表现出来的冷落情怀多于旷达心境。《赤壁赋》有超脱的热情,一副看破世事的无所谓的态度;《后赤壁赋》则由于长期受政治上压抑的影响,导致了作者对世事的心灰意冷。
(十)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加深理解作者的悲喜之情和人生感悟。
《赤壁赋》说课搞
(一).说教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 陈情表》、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说教法: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三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预习,搜集资料,课堂交流、讨论,教师小结,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原则和课时安排(见上)
(三)说学法
1、课前安排好预习,要求学生查阅时代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状况,理解《后赤壁赋》的思想感情,为课内学习做好准备。
2教给学生文学鉴赏延伸拓展、比较思维的
《〈赤壁赋〉教学设计》评点
特级教师 邓志刚
徐老师这份教学设计力图体现“诵读感知,研讨交流,探究发现”的教学理念,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的地方: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研读、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比较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内的横向联系和课外的纵向拓展,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既扩宽了学生的文学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比较思维,还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第三,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
其一、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落实,难度较大,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其二、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
其三、改进的方法是结合网络,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大教学容量,以利于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