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C >> 赤壁赋 >> 正文

 

《赤壁赋》教学设计1

赤壁赋
  
  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          
  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板书课文题目
  (二) 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一、题解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三、内容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第二、三课时
  一、鉴赏要点
  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二、类文赏析
  阅读上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习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是岁十月之望(2)履  岩(3)披蒙茸(4)适有孤鹤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此良夜何(2)顾安所得酒乎(3)以待子不时之须(4)江山不可复识矣(5)听其所止而休矣
  3、这篇赋渲染的气氛前后有什么变化?
  4、孤鹤有什么象征意义?
  5、末段所写的梦境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在创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6、末段所写的梦境寄托作者怎样的情思?
  关于赤壁赋
  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可以本文学习的重点。全赋5段,537字,中速诵读约3分钟,如用三课时教完,读10遍也不过半小时。但读10遍却不一定能成诵。即令死记硬背强行记住还容易忘记,教师应当在帮助学生自读注释,教师释疑解惑——这还会花太多时间。骈散夹杂的句式,参差错落之中见整齐之美,声韵之美,使全篇适于美读。朗读时,可播放配乐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指导朗读应注意下列几点: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2、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而观之。3、读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节奉一至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4、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前有释疑解惑环节,倘遇文章仍不能通晓处,则用“随读释义法”解决。
  背诵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而应注意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相机强化。下列教学手段当有助于学生背诵。
  整理文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明确其意义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发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月明星稀、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一叶扁舟、沧海一粟
  逝者如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杯盘狼藉,相与枫藉,乐方既白
  《赤壁赋》名句长短交错,短句变化较多。大部分短语为四字两个节奏。设计这一练习的目的,是熟悉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古籍文章加深印象,为背诵全赋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第一段文字,描摹秋江月夜图景。
  投影
  夏末秋初七月十六那个凉爽的夜晚,苏轼与朋友荡桨赤壁江面。清风习习,水面泛起国细的波纹。东坡一边向客人敬酒,一边吟唱起《诗经·陈风》中妹子 首优美的高雅的《月出》:
  月亮出来明皎皎呀,佳人容颜多俊俏呀!
  身材苗条惹人爱呀,相思缠心好烦恼呀!
  吟罢,乐坡笑了,客出笑了。似乎受到可鄙怕感召,一会儿,月亮从东山顶端露出脸庞,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一时间,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光辉应。苏子与客驾一叶扁舟,飘浮在辽阔苍茫的大江之上,仿佛腾云驾雾,在空中迎风皋翱翔,却不知飞往何处,又仿佛离开了凡俗的尘世,进入了云遮雾绕的道教仙境……
  完成这一练习,,学生须反复第一对秋江月夜的描写,在揣摩文意的过程中,展开自己的想象。又以一种类似倒译的方式,依据示例背诵第一段。
  根据文赋对仗特点填写《赤壁赋》中的句子。
  投影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     ,羽化而登仙。
  哀吾生之须臾,     ,    ,抱明月而长终。
  设计这一练习的目的。这篇名赋对仗形式多样化,有工对,也有宽对,有当句对,还有隔句对。在填空过程吕,既可感受苏轼赋遣词造句的出神入化,也可贪图苏赋对仗艺术的精妙绝伦。
  根据文赋押韵特点填写《赤壁赋》中的句子。
  投影
  其声呜呜然,   慕,    诉,   ,  缕。   ,   妇。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色,  ,  竭,  ,  适。
  《赤壁赋》凡十二换韵,诵读时注意这一特点,可以提高记忆效果。一首诗,,较之于一篇散文往往空易诵。《显壁赋》是古代的散文诗,不独表现于意境的诗化,也表现于变速器 方形式的诗化。指导背诵不可不抓住这一特点
  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讨论归纳,
  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也子之所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议论文字理中见景见情,尤其见高妙。
  组织这场计论的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两段层次,,并在此基础背诵。这两段是背诵全文的难点所在,对文意作一些简单讨论,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层次后背诵。
  根据提示,写出本篇中描写“风月”议论“风月”的句子。
  投影
  描写风月
  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沂流光。
  月照: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
  月消: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议论风月:
  客引曹孟德写月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借月议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借月展开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苏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上列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利用板书,提示背诵《赤壁赋》的思路。
  投影
  壬戊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赤壁
  行文思路          情感线索
  举酒属客扣舷而歌(乐) 枫籍舟中东方既白(喜)
  客吹洞箫苏子愀然(转悲)苏子答客风月共适(转喜)
       拟客发议遗响悲风((悲)
  板书设计,依然考虑为背诵服务。这一板书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赋的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行文的主要思路;二是苏轼思想情感的转换(饮酒乐甚——托遗向于悲风——客喜而笑)及其间的过渡。只有把握住全篇整体思路和情感线索,才能更好地完成背诵全篇的任务。
  随配乐朗诵跟读一遍后,聆听声,师生一起背诵《赤壁赋》全文
  备课资料
  乌台诗案
  (苏轼)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舒 、何正臣摭其表①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②谤,逮赴台狱③,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十月)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宋史》本传)
  ①指《湖州谢上表》“不能追陪新进”等语。②指“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舜无术”“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等指谪新法诗句。③即御史台监狱。因周遭遍植柏树,上栖乌雅数千,俗称乌台、柏台。
  黄州诗文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乐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品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苏轼《与子明兄书》)
  注:儒家推已及人的的思想,佛家众生平等的观念,道家热爱生命的意识,使初到黄州的苏轼于艰苦生活中获得精神救赎。〈前赤壁赋〉表现的胸襟气度,于上列诗文可见端倪。
  巧借山川
  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苏轼《赤壁洞穴》)
  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苏轼《与范子丰书》)
  文章体裁
  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屯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切具行云流水之妙。
  
   
  
  附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
  
  苏轼的赤壁
  福建考生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叟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
  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情怀。
  “扬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的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茫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点评】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故垒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抒胸中块垒。这是一段为中学生所熟知的文坛掌故,写进作文中本毫无新意,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赋予旧材料以新的思考角度,来抒写自己对苏轼的理解,这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语文的用心程度,同时也告诉了下届考生这样一个道理:只要用心积累,对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加以创造性的运用,足以应对高考作文了。
  文章开头即创设了一个清秋黄昏泛舟赤壁的情景,直接入题;紧接着联系苏轼,点出苏轼与黄州赤壁的密切关系,衔接紧密,与文题 “苏轼的赤壁”照应自然;接着糅合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有关语句,嵌入巧妙,也为下文做好铺垫;紧接着以苏轼在黄州的政绩来证明苏轼在赤壁边上的顿悟,再以余秋雨《东坡突围》中的“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过渡,照应严密;由于有了上文对苏轼顿悟的铺写,李清照、柳咏、李煜的愁绪,便反过来衬托出了苏轼“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和“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这几处引用显出了作者的作文功力;最后,排比句式的运用让文章拥有了一个漂亮的结尾,“赤壁,只属于苏轼”,更让整篇文章显得结构圆合。文章虽然在内容层面上略嫌不够充实,但能够如此娴熟地将所学的知识融为一体,难道不足以让这篇作文获得满分吗?
   
  赤 壁 赋 作者:苏轼
  译 文
  原 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赤壁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赤壁赋》教学设计1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赤壁赋》教学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1
    《赤壁赋》教学设计2
    东方雪《赤壁赋》教学实录
    《赤壁赋》教案设计3
    《赤壁赋》教案设计4
    《赤壁赋》教案设计
    《赤壁赋》教案设计6
    《赤壁赋》教案设计
    “长亭”如何“送别”
    《小狗包弟》教案设计
    《赤壁赋》教学实录
    古诗的鉴赏、评价及考查
    藤野先生(人教版八年级)
    《祭十二郎文》教学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 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学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
    对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滞后的分析与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实录
    《赤壁赋》教学设计1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记录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实录
    《赤壁赋》教学建议
    “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教学实…
    《赤壁赋》关于练习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促织》教学设计1
    《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教学设计
    《诗经》三首教案
    《赤壁赋》教学感悟
    《赤壁赋》教学案例
    《赤壁赋》教学实录及反思
    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 《赤壁赋》…
    《赤壁赋》 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