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C >> 赤壁赋 >> 正文

 

《赤壁赋》学案

赤壁赋》学案

 

一、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六年(1061)通过制科考试后,步入仕途,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史称“乌台诗案”。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神宗死后,旧党执政,苏轼奉召回京,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又因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开罪旧党,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哲宗亲政后,新党复起,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广东惠州市)、儋州(今海南省)。建中靖国元年(1101)徽宗即位,内迁,病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耿直敢言,才华超众,豪放旷达,随缘自适,善谐谑,极富个性。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在遭迫害后相当浓重。政治上主张“渐变”和“人治”,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始终关心国计民生,在各地方任上政绩斐然。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他的诗、文、词、书法、绘画都成就卓著,堪称名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重才气、重议论、善谐谑、善修辞,是北宋诗歌创作的高峰。他的论说文立意新颖,论证精辟,纵横驰骋,波澜层出;抒情散文如行云流水,充满诗情意,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词开拓题材,创新风格,别开豪放旷达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

(二)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题材。宋代画家李火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

 

二、能力检测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壬戌之秋(  )(  )   歌窈窕之章(  )(  )   扣舷而歌之 (  ) 苏子愀然  (  )舳舻千里(  )(  )   酾酒临江(  ) 举匏樽以相属(  )挟飞仙以遨游(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七月既望    举酒属客             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渺渺兮予怀          倚歌而和之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固一世之雄也         哀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与枕藉乎舟中   山川相缪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⑴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哀吾生之须臾         苟非吾之所有

⑵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

⑶而不知其所止   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

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糜鹿

耳得之而为声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⑴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⑵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⑶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⑷侣鱼虾而友糜鹿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⑴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⑵ 凌万顷之茫然

⑶ 渺渺兮予怀                                  ⑷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⑸ 而今安在哉                                  ⑹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6.翻译下列句子

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⑵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⑷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7.默写课文

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三、课外拓展阅读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求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 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 顾而乐之       顾——看

C. 履巉岩         履——踏,攀

D. 攀栖鹘之危巢    危——危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4分)

A.①归而谋诸妇。 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B. 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 

D. ①听其所止而休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顾安所得酒乎 (2) 归而谋诸妇。(3)如此良夜何 (4)江山不可复识矣

(5)听其所止而休矣

4.此文是作者在写了《前赤壁赋》数月以后写的。简析这两篇文章的不同(3分)

答:

 

四、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1)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重庆卷)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赤壁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赤壁赋》学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赤壁赋》教学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1
    《赤壁赋》教学设计2
    东方雪《赤壁赋》教学实录
    《赤壁赋》教案设计3
    《赤壁赋》教案设计4
    《赤壁赋》教案设计
    《赤壁赋》教案设计6
    《赤壁赋》教案设计
    “长亭”如何“送别”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
    《小狗包弟》教案设计
    藤野先生(人教版八年级)
    《祭十二郎文》教学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 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
    “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教学实…
    对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滞后的分析与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建议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实录
    《赤壁赋》教学设计1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记录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实录
    《赤壁赋》关于练习
    古诗的鉴赏、评价及考查
    《赤壁赋》教学设计1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促织》教学设计1
    《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教学设计
    《诗经》三首教案
    《赤壁赋》教学感悟
    《赤壁赋》教学案例
    《赤壁赋》教学实录及反思
    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 《赤壁赋》…
    《赤壁赋》教学实录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