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
师:“赤壁”是三国古战场,是湖北的一个旅游景点。一提起“赤壁”,我们就会联想起唐代诗人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情咏叹,就会联想起宋代词人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壮写照。有趣的是,因“乌台诗案”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先后两次游览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赤壁赋。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一篇赋。
[板书课题、作者]
师:美文需要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大家想听老师示范背诵全文吗?那么,请大家边听边画出文中写“风”“月”的文句。
[教师范背全文]
[学生鼓掌]
师:下面,请大家首先找出第一段中描写“风”“月”的文句。
生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特点?
生2:我觉得它写出了清风拂面、水面平静、星月交辉的景象,它是从触觉和视觉两方面写的,是实写。
生3:本段中写“风”“月”的,还有“诵明月之诗”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两句。
[台下一阵窃窃私语]
师:有同学可能在质疑:这也是在写“风”“月”吗?谁来发表见解?
生4:这应该算。它用的是虚写。“明月”代表《诗经》中的《月出》一章。“冯虚御风”指“凌空驾风而行”,也是苏轼一种奇特的想像。
师:这里凸显的是苏轼怎样的精神世界呢?请用文中的一个词。
生5:“遗世独立”。
师:很好。秋夜泛舟游赤壁,景象是那样和谐、优美、奇特。那么,它引发了游者怎样的心情呢?
生6:我认为是“乐”。
[随即板书:乐]
师:下面,让我们锁定第三段,继续搜寻“风”“月”句。
生7:“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
师:她找对了。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里的“遗响”指的是什么?文中的“客”又因什么而“悲”?
生8:“遗响”指上文中写到的箫声。
师:好。请诵读第二段描写箫声的语句。想一想,箫声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齐读“其声呜呜然……不绝如缕”一节]
生9:箫声让人听起来感觉是有人在悲伤哭泣,它用了拟人的手法。
生10:还有拟声词“呜呜”和叠词“袅袅”。另外,“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两句是从侧面烘托箫声悲怆效果的。
师:回答得很好。总之,它倾诉的是一种“悲”情。[板书:悲]那么,这种“悲”情从何而来呢?请继续研读第三段,提取主要信息。
生11:文中的“客”追忆曹孟德挥师东下想一统天下、却灰飞烟灭的往事,感叹自己的渺小,因而无比悲凉。
师:请朗读写曹操挥师东下、气势磅礴、踌躇满志的文句。
[学生表情读“方其破荆州……固一世之雄也”]
生12:文中引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也可以勾起人的“悲”情。
师:回答正确。于是,“客”便产生了人生短暂须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此处的“风”“月”句重在抒情。[板示:抒情]。接下来,请大家找出第四段中的“风”“月”句。
生1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师:本段是在议论、述理。作者用了铺垫法。请具体说一说。
生14:作者借“水”与“月”两个载体,谈事物“变”与“不变”的关系,这是铺垫。
生15:它表明万事万物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人是不能主宰的,只能顺其自然。
师:也就是说,要像享受清风、明月那样,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达观处世,进退坦然。因而,这种豁达的情怀也令客人转悲为喜。
[板书:喜]
[学生颔首赞许]
师:归结本课,我们可以整合出,文中的“风”“月”是主景,文章思想与哲理尽在其中。“风”“月”贯穿始终,使文气畅达,结构井然。“风”“月”具有描写、抒情、议论三种功能。“风”“月”点化出“乐”“悲”“喜”三种感情。“风”“月”有虚实相生的艺术点染。苏轼在“风”“月”上匠心独运,真可谓“真名士自风流”。
[教后反思]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执教,而是笔者参加湖北省第八批特级教师评选而进行的一次现场教学展示。按照规定,执教者现场抽签,封闭式备课,事先不接触学生,且只能讲授30分钟。我抽取的是苏轼的散文《赤壁赋》。本文美点多多,显然不可能面面俱到。略一思索,我打算从点示“风”“月”的语句入手,以此拎起全篇,仔细挖掘,实现“选点突破”的目的。
确定了执教的重点和方向,接下来我要考虑的是导语的设计和课堂流程的安排。导语的设计,要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充分结合文本,要一下子抓住学生,引起共鸣。我从有关赤壁的诗词引入,略提苏轼因“乌台诗案”而遭贬的史实,顺势揭出课题。至于课堂教学的流程,我是这样斟酌的:①发挥自己能背善诵的特点,在课堂上范背《赤壁赋》,牵动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寻觅、咀嚼“风”“月”张本。②逐段搜寻“风”“月”句,引导学生含英咀华,细心领悟,获取真谛。③教学互动中,要长于语句分析,还要有语言积累,力求课堂有大的信息量。④注意实现“课前预设”,并灵活处理教学中的“旁逸斜出”。⑤课后要有对“风”“月”艺术妙谛的简要归结。
“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教学《赤壁斌》一文,我择取“风”“月”这一瓢“弱水”而“饮”,成功地实现了“选点突破”的目的,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