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桐城中学 陶淑文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篇文章,了解其写作背景及基本内容;
2、品味文中一些颇富哲理的语句,感悟其深邃而复杂的思想内涵;
3、学习本文言情述理的方法,了解并感受苏文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文中情与理的感悟
【教学难点】
苏文艺术风格的把握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探究
【教学时间】
2教时
【教学设想】
1、布置预习,粗通文意。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一、介绍作者、背景,导入新课
1、作者: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2、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已有两年了。“长江绕廊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江城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他曾伫立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这一年的农历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他与友人一起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江面上,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相关链接:
苏东坡乌台诗案
大约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何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被贬惠州,后再次遭贬儋州。
二、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指读并评读
2、范读
3、字词点拨,文句梳理(见教材)
4、问题一:
《赤壁赋》主要 写了哪些内容?全文思路怎样?
(讨论,交流)
明确:
《赤壁赋》的基本内容
1、夜游赤壁;明月清风。(叙事写景)
2、饮酒放歌;箫起悲生。(叙事言情)
3、客人感慨:人生短暂。(议中含情)
4、苏子作答:物我无尽。(议中明理)
5、主客畅饮,彻悟人生。(叙中含情)
《赤壁赋》的行文思路
景
情 (乐 悲 乐)
理
三、研读课文,感悟重点
1、研读课文
2、问题二:
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了哪些思想 ?是怎样表达的?
(讨论,感悟,交流)
主要思想和表现手法
主要思想:人生苦短,物我无尽。
——消极中流露出一种乐观,悲愤中洋溢着一种豁达。
表现手法:
①寓情于景,寓理于景,情理交融。
②直接抒情言理与间接言理抒情相结合。
——诗情画意中蕴涵着人生哲理。
四、品读文本,鉴赏美点
1、问题三:《赤壁赋》的总体风格怎样?
(品读,感悟,交流)
明确:总体风格:自由豪放,恣肆雄健。
2、问题四:本文有写景,有抒情,有言理,且语言精美,各具特色,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处?请指出来,大家一起欣赏。
(品读,鉴赏,交流)
明确:
鉴赏一: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一幅优美的清江月夜图。风清月白,美景良辰,饮酒诵诗,其乐融融!句式骈散结合,情景相互交融:可谓美不胜收。
鉴赏二: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句式工整,描写生动。将无形之箫声有形化,可谓形神毕肖,鬼斧神工!
鉴赏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一种超然脱俗,豁然出世的人生情态,在“江渚”“扁舟”之上,“明月”“悲风”之中赫然在目!而且,人生短暂,宇宙无穷之叹,也尽在其中!消极中透出乐观,悲愤中又见豁达。
鉴赏四: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大彻大悟后的人生箴言!既然入世而不能,索性与明月清风相伴,在自然
中寻得寄托。非大彻大悟、洞穿世事者而有此番感言。
五、拓展探究,走近苏轼
1、利用各种媒体进一步了解“乌台诗案”的具体情形,并就其对苏轼创作的影响略作评述。
2、阅读苏轼的《后赤壁赋》,比较其与《赤壁赋》在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3、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分析其中的苏轼在思想和形象上与《赤壁赋》中的苏轼有何异同,并从中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附:
【教学反思】
1、苏轼的诗词学生读过的可谓多矣,苏轼的散文学生读过的可谓少矣。同与赤壁有关的诗文,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个苏轼,而在《赤壁赋》中,我们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个苏轼呢?这一点,务必要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认识。
2、读《赤壁赋》,学生喜欢的大多是它的如诗如歌般的文辞,而对“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且乐且悲,乐余悲生的情由并不一定十分理解。因为苏大才子的入世不能,出世不忍的复杂情感,非一般人所能解也!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切实感悟到苏轼的这样一种复杂的思想和情感,是作为老师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3、适当的拓展探究,有助于学生从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对苏轼及其诗文的思想内涵的了解和发现。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也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