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感悟
孔丽玲
近几年高考卷文言文阅读题的分值在不断地增加,而且,过去对文言文的考查是“言”多而“文”少,即对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掌握和句子的翻译等考查较多,现在则加强了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和分析的考核。针对高考的这一形势,在平常的文言文教学中如何从字字落实走向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结合前后《赤壁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
1、采用研究、合作性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自我预习的基础上质疑、释疑,教师只需对一些过难的字句进行必要的解释。对于有着详尽解释的文言文,确实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由老师逐字逐句串讲或者是让学生站起来一人一句翻译。学生之所以觉得上文言文枯燥想睡觉是因为他们觉得授课方式单调。而分小组合作学习则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
2、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以此来加深对课文的全面理解。一方面可以节省课堂上老师介绍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动手查来的资料也会有特别深刻的印象。当然这些资料的范围可以由老师提供,在指导下查阅资料才能避免盲目与无效。
3、当文言文中的字词句都落实完后,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朗读来加深对于课文的印象。而朗读比默读更能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一个学生对一篇文言文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可以从他能否在节奏和语调上读好这篇文言文中看出的。如果学生有较好的语感,那么语文学习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4、金圣叹对于前、后《赤壁赋》的点评可谓是既道出了二赋之间的关系,也点明了二赋之间的不同。苏轼在同一年的秋冬季先后两次游览同一个地方,其间的心情也发生了变化。《前赤壁赋》中作者通过主客间问答的形式,体现了一种面对挫折时的超脱旷达。而《后赤壁赋》中表达的则是一种低沉隐晦的情感,要读懂这种情感,就要读懂那些景和那个梦。通过两篇赋的比较,从中梳理出作者在两篇文章中的不同的情感,以及产生这种不同情感的变化之由。本文的难点是对于梦境含义的读解。“梦境意味着什么?”,学生在阅读中必然会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道士化鹤的梦境照应了前赋中羽化登仙的虚幻故事,抒发了一种超脱之情。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了一种“人生如梦”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