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阿里山纪行 同步试卷(含答案)


  9.佳句赏析。
  (1)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
  这一句运用________手法,写出了山下与山间的巨大温差,从作者________的角度,突出凉气穿肌透骨的力度。
  (2)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作者连用三个________,写________、________,突出树木的“________”和“________”。
  (3)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作者以拟人化的________描写树木________。如诗如的比喻,感受深切的________,使森林、古树成了富有________的情境。
  10.阅读语段,完成题目。
  (一)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
  (1)这一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比喻来写潭水的________和林区的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的手法。
  (二)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作者连用三个________,写若有若无的声音,以________反衬________。
  (2)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作者采用________手法,运用流畅而节奏鲜明的文字,强调林区的________。
  (3)这一段文字以有声反衬________,营造一个“静谧的世界”,收到了“________________”(填一诗句)的艺术境界。
  (三)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
  (1)“不知谁哼起《高山青》”句与文章开头唱《高山青》相呼应,以歌________,以歌________,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整个游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佛能揉出浓汁”中的“仿佛”是________意思,这一句是不是比喻句?
  (4)作者在整个游程并没有看到“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为什么还要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
  ①
  ②
  ③
  综合题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试问什么叫移步换景?请结合课文具体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情调  调虎离山  南腔北调;调解  风调雨顺  调嘴学舌
  (2)系在树上;关系  系数
  (3)参天  参数  参加;参差  参错;人参  参商;
  (4)行别银行  行情;树行子;道行(僧道修行的功夫,比喻技能本领。);穿行  行若无事  
  2.(1)mí(2)m3ng m3ng(3)l2n(4)dì(5)chu4ng(6)ch2n  
  3.(1)宴荡(2)粹  颇(3)阴  阴(以前“树阴”写作“树荫”,现在规定一律写作“树阴”) 决 
  4.(1)请刚从远道来的人吃饭(2)深远的感情(3)可以称为(4)正午;中午(5)对等;相称  
  5.(1)茸茸  毛毛  濛濛(2)条条  紧紧 (3)漉漉  
  6.:  ‘  ’  
  7.头顶上是高高的蔚蓝的天空  
  8.示例:不到泰山,何以能说到了泰安?不到玉皇顶,又何以能说到了泰山?  
  9.(1)对比  感觉(2)比喻  树躯  树身  大  高(3)比喻  排列之整肃  联想  审美价值  
  10.(一)(1)明镜  水墨  清澈透亮  迷人风光(2)由衷的赞美之情  融情于景  
  (二)(1)比喻  声(有声)静(无声)(2)反复  宁静(3)无声  此地无声胜有声  
  (三)(1)起  结(2)旅游阿里山(3)好像  不是比喻句,“仿佛”在这里表示想像。
  (4)①作者旅游阿里山不尽然为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言外之意,也是为了欣赏阿里山的美丽风光;②作者在整个旅游中,确实看到了阿里山的风光如,并为之陶醉,他的赞美出于肺腑之言;③“一方山水育一方人”,看到了山水之美,也等于看到了阿里山的姑娘之美。
  综合题
  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这种描写方法叫移步换景。《阿里山纪行》正是采用这种方法来描写阿里山的风光的。作者以行踪为线索,“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到“台湾的中部城市”,改乘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通幽”;“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终于看到了神木”;最后“下山”。从进山到下山,作者边行,边看,边描写所见风光。这种写法不仅可把线索交代得很清楚,而且表现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风貌,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一种动态美、整体美。(完整答出得“优”;分析不够具体得“良”;只答出什么叫移步换景和线索得“中”;只答出什么叫移步换景得“下”。)(由于不看课文,作者行踪只要大致说对即可。)

上一页  [1] [2] [3]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阿里山纪行 同步试卷(含答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