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阿里山纪行》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创设教学情境,在激发兴趣中展现课堂活力

1、创设情境导语,激活课堂。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情境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在教学《阿里山纪行》一文时,充分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优美的歌曲《高山青》伴着如的风光图使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看文本的强烈愿望,从而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2、运用角色效应,激活课堂。

课堂创新的实质需要教师将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能力,需要教师自己在情趣方面的驾驭能力与变现能力。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及感情表达出来的写法,不能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要抱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与生活相联系。

我教学《阿里山纪行》一文时,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这个环节学生结合了自己生活中所历、所见、所闻的情境,以导游的身份熟悉文本,并通过自己做导游来感受作者写游记的方法:移步换景。应该说,课堂上,同桌间的演练饶有兴趣,两位学生的导游词解说的很出色,表演的也很老练。这种角色效应,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点燃智慧的火花,能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中自然流淌,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从而使课堂真正属于了学生,课堂也真正地活了起来。
     3
、充分朗读文本,激活课堂。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 ,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美读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文字中静止的感情变为跳动的情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了什么,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的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情熏陶。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作者吴功正笔下的语言更美。那优美生动的语言,不通过朗读,又怎能感受得到如般的意境呢?在教学《阿里山纪行》一文时,我通过速读、跳读、选读、集体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感知文本,品味文本。实践证明,读课文本身能激活课堂,多读课堂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自主合作探究,在方法指导中彰显活力。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都能自觉地引导学生采用这些学习方式,可以说在每一堂语文课上,老师们都能安排学生进行讨论,进行合作学习。

可是当前的“课堂讨论”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合作讨论存在不同程度的“滥用”现象,不管什么问题都拿来让学生讨论,不管有没有必要。其次,有些老师往往不能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好象是为了讨论而讨论,他们把“合作讨论”当成课堂的“点缀”。第三,有些老师安排学生讨论后,自己不参与讨论,无事而做,只是做个局外人,有时甚至像个“计时员”,他们习惯于说“好,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也不管学生的讨论是否充分。第四,并非每一位同学都参与了合作讨论,发言的往往总是那几个同学,其他同学往往只是一个倾听者。

我在教学《阿里山纪行》时没有停留在形式上,也没有局限在某些个别的学生身上,时间的把握上能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

词语积累这一环节,我从两个方面展开:1、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音2、除了以上生字外,你还积累到哪些词语?第一小点主要起到引领学生自主积累字词的作用,第二小点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在预习检测时,我请三位学生上黑板展示了预习成果,其他学生则分小组分享自己积累的字词,最后由一位学生带领大家朗读字词。这一教学过程,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都享受到自己自主学习成果的快乐。

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上,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自主思考,这些问题的设计紧扣文本的教学重点,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都有展示的机会;问题的设计层层推进,形式多样,有助于更好的帮助暂差生深刻的理解本文的内容、主旨,及本文写作上采用的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方法,让每个学生的思维时刻处于活跃状态,觉得自己能学好语文

在合作探究,品味语言这个环节方面。我先展示出自己觉得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及思考问题的某些角度,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合作交流,结合课前的预习卡内容,自我去挖掘文本,去品味,去感悟。老师则适时、有效、充分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帮助学生归纳品味散文语言的角度和表达形式,充分激活课堂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听、说、读、写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学科中必须要具备的素养,新课程理念也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任选一季进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100字左右。学生在反复朗读、反复咀嚼、反复品位中领悟《阿里山纪行》这篇文章那优美文字下作者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以致用”这一课堂拓展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善于运用修辞丰富自己的语言,掌握“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较好的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三、创设质疑环境,在思维碰撞中焕发活力

古人云:“学则须疑。”“学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新课标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思维,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说会想,善于质疑问难。提出问题是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重要标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充分鼓励质疑,创设一种思考的情境,改变学生在课堂上通常有的那种松弛的心理,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紧张活跃的状态,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索。

在教学《阿里山纪行》一文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质疑环境。有两个学生在感知文章、品味语言、感受了阿里山风光美如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一位学生很善于自己思考,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神木为什么能成为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这一问题激活了全班同学的思维,有好几位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大家形成共识:神木不仅长得很巨大、历史悠久,而且在遭受重创后仍能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神木的百折不挠精神。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自由思辨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了课堂的生命活力。

、适时评价激励,在体验成功中再现活力。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

我这次在横塘中学执教,被分到的班级是初二(6)班,一打听,是个非寄宿班。非寄宿班相对来说学困生比较的多,我该如何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课堂气氛。教学中,除了用分层设计问题、合作讨论的方法给学困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外,我还适时的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其他学生感受到后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整节课的气氛很活跃,效果较好。

新教材必须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教法设计,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朝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才能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焕发出语文课堂生命的活力,展现出语文课堂的魅力。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学生进班迟了几分钟,非寄宿班学生平时思维能力训练不够,最后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只进行了写作而未能展示。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这篇文章的两个特色是:移步换景的表现手法、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这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在讲“移步换景”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地点的变换;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3、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各具特色,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能反映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这部分我讲得还是挺清楚的,学生也都理解了。

      但是,在讲“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时,我让他们看课文找喜欢的句子,写得好的句子,好在哪里,他们就在那看,可就是没人发言,虽然给他们写出了示例,学生的情绪还是无法调动起来。然后我就让他们看探究练习二,心想着:找不出来我就给你们指出一点,按照示例去赏析,总会一点吧。这时情况好了点,起码有人发言了,能说出好来了。可也就是这三句话,让他们找确实找不出来的。在赏析课文这一环节,我做得很失败。



 

上一页  [1] [2] [3]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阿里山纪行》教案及教学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