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阿里山纪行》教案及教学反思

 

师:中国羽毛球国家教练说:我能。他能,我也能;他行,我也行,吴功正游览阿里山用他的生花妙笔记录了阿里山的美丽风情,我们学习他的语言,写一写我们身边的美丽景色,有信心吗?

小练笔:家乡秋色美

活力课堂教学设计

导墅中学  蒋华兰

课题:阿里山纪行

      课时

教学期望(目标):

1了解阿里山如的风光,体会作者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2 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体会文中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设计即目标达成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材、生活等

教学资源)重组

教学策略

(互动或讲述等)

预期

效果

导入

通过播放音乐《高山青》、展示一组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导入

学生欣赏,营造气氛

  带入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新授步骤�按教学流程分段

落书写�

以下教学过程依据预习卡展开:

一、词语积累:

1、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音

                     

听(                  

                    

                   

称(                  

2、除了以上生字外,你还积累到哪些词语?

 

 

三、整体感知:

1、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浏览课文,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下列解说词。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台北的松山机场)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 (阿里山站),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林区),我们会看到(姊妹潭),迈过(原始森林)间的(曲径幽路),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神木)……

温馨提示:注意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

归纳方法:移步换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写下来

 

2、阿里山风光给作者的最初印象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3 阿里山如的风光表现在哪里?

小提示:可采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             的形式

   清澈的水潭     静谧的森林

   厚密的青苔     无边的林海

   神奇的神木

   点出融情于景

 

 

 

 

 

学生展示,学生领读

积累字词

 

 

 

 

 

 

 

 

 

 

 

 

 

 

以互动形式展开,学生思考、训练、自由发言

 

 

 

 

 

 

 

 

 

 

 

 

 

 

 

合作讨论

自由选择进行朗读

 

 

 

 

 

加深印象,及时纠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积累

 

 

 

 

 

 

 

 

 

 

 

培养学生速读能力,筛选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感受作者爱我河山、爱我中华的感情

新授步骤�按教学流程分段落书写�

四、品味语言:(写不下的可在书上做好自学笔记)

阿里山的风光美,作者笔下的语言更美,请从语言的角度来赏析,谈谈你的感受。

温馨提示:从修辞、词语等角度

      按照这样的句式回答:

 我觉得第       好,理由是       

举例: 我觉得第  4   它(水潭)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这句好;理由是作者把水潭比作明镜,运用比喻,突出其清澈透亮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归纳:

赏析散文语言的角度:

1、比喻、对偶等修辞

2、化用诗句,引用传说

3、叠词、拟声词、动词、形容词的运用

4、触觉、视觉等感觉器官

品味散文语言的一般表达方式:

1、抓角度(修辞、词语等)

2、析内容(抓关键词,看上下文)

3、揭主旨或明作用(表达的感情)

 

 

五、质疑:

 

 

 

 

 

 

 

学生在预习讨论的基础上合作探究,自由发言

 

 

 

 

 

 

 

总结语言赏析方法

 

 

 

 

 

 

 

学生自由发言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掌握解题方法,提升学生的解题技能

 

 

 

 

培养学生动脑思维能力

 

 

 

小结

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优美的,如一曲悠远的歌……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看看那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阿里山赏云海,观日出?……让我们共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教师讲述

提升学生对全文的认识,激起感情共鸣

训练与反馈

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任选一季进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100字左右。

 

学生写作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附】作业设计:

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任选一季进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自拟题目,5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清澈的水潭

              静谧的森林                 爱我河山

              厚密的青苔

              无边的林海                 爱我中华

              神奇的神木

          移步换景        融情于景

 

 

 

 

 

 

 

激活课堂教学,展现语文魅力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导墅中学    蒋华兰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有着浓郁的人文特色的课,是一门不仅训练学生分析和运用语文的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的课。21世纪的语文教育,必须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应注重在语文教学中激励每个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学会自行探索、创造,在活动中发展认识、发展个性,焕发语文课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阿里山纪行》一篇文笔优美的游记现代作家吴功正的作品。作者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的风光,抒发了作者的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发展旅游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愿望。

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环节时,注重了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注重了学生课堂的自我思考,注重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注重了学生课堂的质疑品味,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了方法的指导,注重了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课堂上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充分,气氛活跃,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素质化”,我觉得本节课体现了“活力课堂”的理念。具体分析如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阿里山纪行》教案及教学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