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六国论

过秦论》中找一段话来解释。(“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弱国入朝。)
(2)层次分析
问:“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有怎样的作用?(各领出一层意思。)它们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问:前一层跟上段末句是怎样的关系?(上段句末从消极方面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后一层有什么作用?(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问:《“有如此之势”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诵读练习并检查
诵读指导:注意读出文势,抑扬分明(教师可以作示范诵读)。
四、留作业。
1.流畅地背诵前四段,准备诵读第5段。
2.试拿苏辙的同题文章与本文做比较,说说苏氏父子在六国问题上的见解有什么异同。
附:苏辙《六国论》
(全文印发,但只要求读懂划线部分)
尝读《六国世家》(指《史记》),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以上第一段,“不知天下之势”为一篇纲领。)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出入要道),而蔽(护)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以上第二段,论述韩魏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使归附)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知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徧受其祸。
(以上第三段,指出因韩魏附秦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排斥)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助)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引申为抵抗、对付)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以上最后一段,提出“厚韩亲魏”的策略,归纳六国灭亡的原因。)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背诵前四段,要求读出语气。
这次检查带有巩固记忆的性质,时间可以稍长,可以让全班同学齐背,也可以指名个别学生背诵,最好教师也给学生作示范背诵。
二、诵读第5段。
1.导入本段,略讲时代背景。
问:本段末句“苟以天下之大”是指什么说的?它跟上句“夫秦与六国皆诸侯”一句有什么联系?(“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国政权,指北宋朝廷;“诸侯”指地方政权。)“六国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么说的?(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然终不免于灭亡。)
问:这样来比较有什么意图?(全国政权的力量自然大于地方政权,更不应当对敌采取妥协的政策。)
问:为什么不这样写,“苟以我大宋之大……”?(古人有为尊者讳的习惯。修辞中亦有“避讳”一格。)
以下介绍时代背景:
苏洵(1009——1066)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当时辽崛起于北,西夏崛起于西北,时时进行侵略,给北宋朝廷造成极大的威胁。北宋朝廷为求苟安,对他们实行妥协退让,每年都要向他们交纳几十万银两和大量的绢。例如: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2.诵读练习。(快速练习)
三、作者意图和写作方法分析。
1.讨论:如果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理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
方式:四人一小组。讨论后推代表发言。
小结: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
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
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2.运用比较法进一步领会作者意图。
先讨论共同点(或相似点)。
方式同前。
小结: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苏辙明确地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当是“厚韩亲魏以摈秦”。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也主要是指韩魏说的(这二国以地事秦最为突出),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再讨论不同点。
小结: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这是内容的不同。苏洵是借古讽今,不是单纯论史,所以结尾谈到现实问题;苏辙是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这是基本构思的不同。苏洵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后),苏辙以“不知天下之势”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前)——这是布局上的不同。
讨论后,从头至尾读课文一遍。
四、做课文后的练习第四、五题。
附:
第四题参考答案如下:(对教参答案有补充)
1.A D都作介词用,相当于“由于”。
2.A D都作动词用,相当于“成为”。
3.A C D都作代词用
第五题答案如下:
1.C D
2.A C
3.B D
4.B(帮助)(注:A、C、D均是“给予”之意)
5.B(破裂)C(凋残)(注:本题中只有A、D相同)

上一页  [1] [2]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评课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六国论,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师说
    外国散文两篇
    家有考生忌说泄气话 专家为中高考减压…
    反对党八股
    简明·连贯·得体
    阿Q正传
    《雨霖铃》
    阿Q正传
    小小的船
    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陈情表
    孟子二章
    师说
    高中英语网络课教学课堂实录及点评
    凡事要三思而行
    短文两篇
    饭钱
    小山羊

    学会比较、善于比较——在比较中认识…
    荔枝(第二课时)
    荔枝(第二课时)
    《黄河颂》课堂实录 古代英雄石像
    皇帝的新装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课堂
    文学和出汗
    内蒙访古方法主线导析 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
    六国论
    《六国论》教学后记
    六国论
    《六国论》精讲导读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一教时授课教…
    廉颇蔺相如列传
    《归去来兮辞》备课指导
    十月一日
    孤独的美丽从教十周年课堂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 评课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她是我的朋友”(优秀教案)和评课
    《答谢中书书》课堂教学实录
    《季氏将伐颛臾》讲课大纲
    句式的仿造
    Teaching Plan for I Can’t Talk Ri…
    2012会考高考:先确定主攻方向再行动
    2012年高考报名考生户籍学籍均须在川…
    book two unit21 lesson 81课堂实录
    比一比课堂实录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邹忌讽…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实录
    《风姑娘送信》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拣麦穗》教学实录 雨中登泰山
    杂文四则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顶碗少年》课堂教学实录
    着力读书训练  着眼思维发展——《爬…
    我国古代的车马
    《滹沱河和我》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
    色彩鲜明  引人入胜—— 《林海》教学…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导得有方  学得主动  读得深入—— 《…
    愉快的作文課(教学实录)
    扎实训练  着眼发展——《五彩池》教…
    改造我们的学习
    强调有序  注重自得——《捞铁牛》教…
    突出训练意识  注重激发情感——《灰…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实录与评析
    学生自主精神的启动——《威尼斯的小…
    草地夜行
    精心设计好开头和结尾(记叙文)
    一堂成功的整分式教学—— 《伟大的友…
    威尼斯
    自主·自悟·自得—— 《圆明园的毁灭…
    《河床》课堂实录
    《勾践灭吴》课堂实录(节选) 《祭十…
    张衡传 《回乡偶书》课堂教学实录
    屈原列传
    [般涉调] 哨  遍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口技教法一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光的传播》课堂实录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童诗教学
    语言的演变
    《凡卡》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娘子关前
    合作学习  自主探索——《我的伯父鲁…
    荆轲刺秦王
    《凡卡》课堂教学点评
    改造我们的学习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
    《春夜喜雨》教学实录
    《慈母情深》教学实录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
    《出师表》教学实录
    汉堡港的变奏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