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_陪衬_虚写_出场便不同凡响。) 5.整理前五段词语。 (1)通假字:斧质( )可予不(否)奉(捧)壁。 (2)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六)讲解第6~13段。 1.学生朗读”大王俗得璧……俱碎于柱矣”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1)这段话是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 (3)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方式: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 “且以璧之故逆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 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 “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 “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 (4)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机关报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三八式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词穷。) (5)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 “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 “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 (6)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7)要求全班内科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达到基本成诵。 2.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以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 (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 (3)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高九宾于迁”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害然而明。 (4)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理解”令人持璧归”,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 (5)快速背诵练习:把这段话齐读两遍,然后抽查个别学生。 3.试简工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史记》写作上的某些特点。 (1)次要人物的处理。 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传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万岁”——侧面。极写秦王之贪傲慢。”恐其破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正面写心理动作,表现其狡诈。”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 (2)说说下面两组细节的作用。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七)讲解第14~16段(”渑池会”)。 1.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旧中国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在战后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2.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分子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3.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分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放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 4.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 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5.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 (八)讲解第17~21段(廉蔺交欢)。 1.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 2.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 3.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 4.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己非。) 5.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杨晋铨 设计上一页 [1] [2]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评课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十月一日 |
下一篇文章: 孟子二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