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Q正传
|
% 阅读效率: 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这是一篇内容比较艰深的小说,阅读后主要应把穆典型人物形象,阿Q究竟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呢?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一形象呢? 2.文艺作品描写人物手法很多,本文中怎样运用心理描写表现阿Q的思想性格的? 3.作品怎样用讽刺手法对假洋鬼子之流进行辛辣讽刺和无情鞭挞的? 4.阅读本文时,体会一下鲁迅作品语言简练、用词精当的特点。 (三)精读导引。 1.(阿Q正传)塑造了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阿Q是辛亥革命时代完全失掉了生产资料的流浪雇农,过着被剥削、被奴役、受欺辱的悲惨生活。他上无瓦片、下无寸土、白日打零工、夜住土谷祠,时时受到侮辱和毒打,连说姓赵都要挨嘴巴。辛亥革命风暴到来了,他本应是革命的基本群众,参加革命,摆脱困境,但到最后他竟被莫须有的加罪问斩了。他的悲剧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是要把人物放在地主豪绅严密统治的未庄这个社会环境中去分析。这个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有革命要求,但没有真正觉悟及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2.抓住心理描写的句段后,仔细体会作品描写不同情况下阿Q不同的神态、想往和心情,然后体会表现阿Q的什么性格。 3.注意讽刺手法的使用在不同对象中所体现的不同态度和语言分寸。 4.鲁迅作品中语言形象的力量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的。本文在用语之简洁,用词之精当方面堪为楷模。注意阅读阿Q为结识革命党与假洋鬼子的对话;阿Q唱着戏文在街上与赵太爷、赵白眼的对话;阿Q决计“投降革命”等段落。 (四)疑难讨论。 1.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他的屈辱地位和悲惨处境,使他本能地倾向革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阿Q本来对革命深恶痛绝,而且对“洪哥”、“柿油党”之类,也全不理解,但却认识赵太爷、赵秀才以及假洋鬼子之流是自己的死对头。因此当阿Q发现革命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万分恐惧,未庄一群鸟男女惊慌失措时,便深感“快意”,于是“神往”革命。他要“革这伙妈妈的命”,决定自己“也要投降革命党”,并喊出了“造反了”的口号,但是他没有觉醒,没有真正的革命觉悟。他在仇恨的基础上产生的革命认识是糊涂甚至是错误的。他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成了他的俘虏”,“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他革命的对象竟把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小D和赵太爷一并都该杀。他的革命行动是“造反”的口号,高唱着戏文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有意无意地去静庵寺“革命”想干什么?也是糊糊涂涂。而他最后认敌为友,自找绝路。错找假洋鬼子想结识革命党则更是他不觉悟的表现,也注定他悲惨的结局。 阿Q的不觉悟,还表现在他的“精神胜利法”。他盘辫后被冷落觉得失意,看到小D盘辫很气愤,他认为小D不配,想“批他几个嘴巴”,不准小D革命。被假洋鬼子赶出后,感到绝望和痛苦,想把辫子放下来,做为对洋鬼子的报仇,“渐渐的高兴起来”。他在土谷祠越想越气,想到告状、杀头、抄斩以泄了满心仇恨。 鲁迅先生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竟在引起疗救的注意,改造“愚弱的国民性”。 2.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常用的方法,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从而突出人物性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本文先后多次写阿Q的心理活动,主要段落有七处。 写他对革命从“深恶痛绝”到“神往”,并决意“投降”革命的心理活动,具体地表明了阿Q有自发的革命要求。 写他醉后的幻觉,大喊“造反”时看到人们“可怜的眼光”时的“舒眼”之感,突出了阿Q革命目的的模糊,要求精神上的满足。 第3段写他躺在土谷祠土屋里的幻想,他要成为未庄唯一的强人,要杀他恨的人,包括小D一样的人;要把财产据为己有;女人也要由自己挑。这些生动地表明阿Q革命的目的、对象方面的糊涂认识,反映了他的不觉悟的性格的一面。 第4段,写他盘辫前后所思所感,突出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5段,写阿Q在感到冷落时的认识,揭示了这个地位卑微、受人欺凌的阿Q想革命也无处去投的悲苦命运,揭示了他错投洋鬼子的思想基础。 第6段,写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后,他的失望——无聊——报仇——高兴的思想感情。 第7段,写赵家遭劫后,他痛恨没有自己的份儿,于是想告状、杀头、抄斩等心理活动,都生动地再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3.本文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了辛辣的讽刺手法,但对不同对象,态度不同。对阿Q,鲁迅先生是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希望改造他的愚昧。而对赵太爷之流则是要揭露他们反革命假革命的本质,因而进行无情的鞭挞! 作者写假洋鬼子惯于见风使舵,投机钻营,混水摸鱼。当革命党夜间进城的消息一传来,他便与“素不相能”的赵秀才相约,到静修庵“革命”,并借造反之名,抢得“宣德炉”,后又进城拉关系,买得“银桃子”挂在胸前,成了革命党。文章对假洋鬼子有一段极生动地描写,充分显示了讽刺笔法的作用。他身穿洋装,手里拿着的是从外国带来的文明棍,口说洋话,活画出一幅洋奴的丑态。他身上也挂着一块银桃子、蓬头散发的像一个刘海仙式的打扮,又点出他效忠清王朝的封建性,表现他投机钻营的反动本质。他吹牛、造谣欺骗性的演说场面描写,更是惟妙惟肖。他对阿Q的态度描写极其深刻。假洋鬼子浇灭阿Q革命的热情之火,不准阿Q革命的蛮横凶恶的嘴脸,其反动本质揭露无遗!可见其讽刺的力量。 4.本文语言之简洁,用词之精当,充分显示了鲁迅先生驾驭语言之深厚功力。 例如:关于对阿Q的称呼。在阿Q高喊造反,唱着戏文在街上“飞了一通”的描写中,赵太爷这个一贯盛气凌人的未庄最有权势的人,竟然叫阿Q为“老Q”,表现出对阿Q的恭维之意。赵白眼却称“Q哥”以示与阿Q的亲近。这都是对他们没有探到革命虚实时,对革命恐慌和畏惧的真实写照。这“老Q”等美称,阿Q却全然听不进,他只习惯他的正名“阿Q”,这又是何等的可悲!我们不难体察到阿Q遭受屈辱的根深蒂固。几个寻常的称呼,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内容。 再如,写阿Q“神往”而决定“投降革命”,为什么不用“参加”革命党呢?其实这个词真实的反映了阿Q的心理。他本是“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对革命“一向是深恶痛绝之”的,是站在革命的对立阵营里的。如今要去革命了,当然称“投降”才成。这个用词还表现了阿Q对革命的可笑理解和模糊认识,这个词的妙用还在于为后文打下了伏笔。最后审判阿Q时,他断断续续地说道:“我本来要……来投……”,阿Q本意是想说“投降”革命,而审判官却理解为“投案”,因而以“此刻说,也迟了……”被莫名其妙地判了死刑。这个“投”字竟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契机。鲁迅先生选词精当,照应之周密,令人叹绝。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鲁迅20年代初呐喊辛亥革命尚未觉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7分) (2)九革命不准革命阿Q的革命要求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5分) (3)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痛绝之”的。现在看到革命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这样害怕,未庄的一群鸟男女表现出慌张的神情,于是阿Q便“神往”革命了。(10分) (4)飘飘然地似乎觉得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8分) (5)他在街上大声嚷到“造反了!造反了!”的口号,边走边唱着戏文,在街上“飘飘然地飞了一通”。第二天起得很迟,有意无意地去静修庵“革命”,结果还是晚了。 阿Q想造反希望自己一改往昔的奴隶地位,而成为未庄的唯一强者,想报复,想胡乱地杀,想把财产据为己有,想女人也由他来挑。(1分) (6)①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 ②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 ③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5分) (1)盘辫子的人逐渐增加。 看赵司晨盘辫后人们嚷“啥,革命党来了!”于是下决心“用一支竹筷子将辫子盘在头顶,迟疑多时,才放胆走出去。”走在街上仍“觉得自己太失意。”小D也居然和自己一样地盘辫,阿Q“决不准他这样做”,最后怒目而视,吐他一口。(10分) (8)悟出自己被冷落的原因:要革命,单说投降,是不行的;盘上辫子,也不行的;第一着仍然要和革命党去结识。 他所知道的革命党只有两个,城里的一个早已被杀,只剩了假洋鬼子了。(10分) (9)阿Q连一句完整的话都没说出来,便被假洋鬼子扬起哭丧棒打了出来。 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表明了封建地主阶级和贫苦农民之间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假洋鬼子假革命、反革命的真面目,初步揭示了阿Q革命的悲剧结局。(15分) (10)听说后“心怦怦的跳”,“逃而又停的两三回”,终于“出路角”,去“仔细听”、“仔细看”,“想上前,两只脚却没有动”。 他想革命党“明明到了,并不来打招呼”,“搬了好多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想到“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15分) (郑美东 设计上一页 [1] [2] [3] [4] [5]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评课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阿Q正传,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简明·连贯·得体 |
下一篇文章: 《雨霖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