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二 比一比
中山小学 张夏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四个字。认识“亅”和“提土旁”。
2.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 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结合课文学习,学习运用语言积累和生活经验仿编韵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量词“群”“颗”“堆” 的意思,结合生活经验使用一些量词并能仿编韵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在生活中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举例导入
1.教师请两个小朋友上来,请学生在他们身上找一找反义词。(男——女,高——矮,胖——瘦,长——短,大——小)
2.通过比较,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
教师小结:可见,大小、高矮、多少等都是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比一比》。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 今天,老师带着小弟弟要到乡下奶奶家去玩,那儿可美了!你们想去吗?(课件出示情境图,农家小院。)
小朋友,你们看,奶奶家的院子里,好东西可多了。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在图上相应位置出示名称的词(带拼音)。
认识动植物名称,初步认词。
(课件出示词语)不看拼音,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是呀!这些词宝宝是从两户家庭里跑出来的,你能把他们领回去吗?根据学生回答,点击课件把词语分成两类水果、动物。
三、自主认字和识词。 1、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今天要认的字宝宝都躲在黑板上,请小朋友们小组学习。
检查学习小组交流情况:(1)哪些字你早就认识了,是怎么认识的?请你教教组内的同学。(2)哪些字你现在还不认识,向你的学习小伙伴学习,并且想个好办法记住它。 2、交流汇报。
四、多种形式巩固生字 1、游戏:过关斩将。 咱们该回家了,可路上设置了关卡,谁能读出生字来,才能通过,咱们快行动吧!(课件出示迷宫图)逐个认读生字。
2、给这些词语组词。
五、拓展识字。 小朋友你们还认识哪些水果和动物的名字呢?请你来介绍给大家。学习小组展示生活中认识的水果和动物名。 六、书写生字。
1、出示:“牛羊”两个字,请学生观察书写这两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牛羊”。
第二课时
一、看图说话。
看图,比较一下动物、水果之间谁大谁小,谁多谁少。说一句话。
二、朗读童谣。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以同桌互读,一人一节,或一人一句话;也可以一起读等。
2、通过读课文,你们知道谁和谁比,比什么,比的结果怎么样了吗?
(1)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图片出示:
一头黄牛与一只猫大——小黄牛比猫大。或猫比黄牛小。
一个苹果与一颗枣大——小一个苹果比一颗枣大。……
一群鸭子与一只鸟多——少一群鸭子比一只鸟多。……
一堆杏子与一个桃多——少一堆杏子比一个桃多。……
(2)看图比较鸭子和鸟的数量。
说说哪副图是一群?哪副图是一只?
课件出示图片:根据提供的图片上的内容说词组:一群人、一个人,一群大雁,一只大雁,一群海鸥……
(3)看图比较杏子和桃的数量。
看图理解一堆、一个。
还可以说“一堆”什么?课件:一堆( )
(4)讨论探究:“颗”的适用对象,与“棵”的区别。
课件出示图片:一颗黄豆、一颗纽扣、一颗珍珠
让学生看看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还可以说“一颗”什么?
讨论“一颗树”对不对,为什么?
3、背诵童谣。
①同桌互背。
②边拍手,边背诵。
③师生拍手,接背。
三、创编童谣。
一个大,一个小,一( )一( )。
一边多,一边少,一( )一( )。
七、写字指导
1.观察“小少”在田字格中位置。
2.教师板书,学生书空笔顺。
提醒学生注意:“、小、少”两个字的竖画都压在竖中线上,两边部分基本对称。
3、学生书写。
教学反思
——《比一比》
本课教材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图画,再现农家小院的景象,为第二部分词语、第三部分韵文提供直观形象的画面。第三部分韵文由四小节组成,主要通过对农家小院里具体事物的比较,展现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韵文押韵上口,节奏感强,很适合儿童朗读。 课题为“比一比”,充分说明了这课教材的特点,提示了学法,那就是要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并能正确地使用一些量词。
这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主要突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活用教材,创设语文实践的良好氛围。
《比一比》这一课学生要理解的量词就和生活有密切联系。
在本课设计中,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数量不一、大小不一的实物,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量词说身边的事物,进行“颗”“堆”“群”的拓展说话,都是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机会。本课的设计还体现了一个创新性的语文实践活动,那就是请学生仿编韵文。通过前一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对常用量词的适用范围有了初步理解,然后先齐读课文,再用课件出示菠萝和梨、葡萄和桃子,学生练说“一个(),一个( ),——————————”,“一边( ),——————————”。出示大象和老鼠,学生练说“一(),一(),——————————”。这些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潜能。
二、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做到适当拓展。
教材不是学习的唯一知识源,教师要有灵活处理教材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进行拓展,发展学生的思维。在学完《比一比》中的量词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量词,试举例说明(如:一斤黄瓜、一双筷子……)。这就说明教学不仅仅在于完成给定的教学目标,还要兼顾知识的拓展与外延。
课堂上,我尽量关注全体学生,让他们共同提高。但因为个体差异,有个别学生积极性不够高,掌握的知识不够扎实,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