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一种特殊的表意文字,它不能直接把读音标示出来,所以准确感知和发出字音要依靠汉语拼音作为正音工具。学好汉语拼音是学好生字和普通话的基本前提,是儿童开启知识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因此,学好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一年级,不仅要学知识,而且要掌握学知识的方法,更要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等,而儿童的特点是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意志比较薄弱,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倾注极大的爱心和责任心,充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把枯燥的学习转化成为一种积极主动有趣的探索求知过程。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可以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从而形成最基本的正确人生观和辩别是非的能力。
笔者在拼音教学过程中,本着以上一些原则,在教学中积攒了如下点滴经验,以飨广大家长和同事,实为抛砖引玉——
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身体力行做好示范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纯洁得如同一张白纸、一切都等待我们去塑造的六七岁的孩子,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时不刻在影响他们。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我们的形象是最高大的,所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应该完美无缺的,无论从气质、仪表、风度,还是从行为举止到神态动作,从外表到心灵都应该有和谐统一的美。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德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我们为人师者,一定期要身体力行做好示范,以利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尚且知教育之职能,何况今人?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这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语言的趣味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声调的抑扬顿挫,并配之以言行、神态、手势等体态语言,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复韵母“ui”时,就选用实物教具——“围巾”围在脖子上,启发性的问:“咦,老师脖子上的围巾和头上的帽花合在一起像复韵母什么啊?”并辅之以手势,用风趣的语言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字母u和i在复韵母ui中的顺序,并读准了音,学生既学得轻松,又学得扎实。
二、利用教具·学具·电教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一年级儿童年龄小,思维往往是具体、形象,不完善的,其生活积累又有限,在学习语文时不能马上把活生生的事物与抽象的文字符号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多用教具学具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化抽象为形象,赋枯燥、僵硬的知识予生动、鲜活的外衣,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架起具体事物与抽象文字之间的桥梁,使学生顺利而自觉地完成学习过程。
在运用教具和学具服务于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首先,教具、学具为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服务。在教拼音时,我将字母卡片做成头饰,让学生进行“找朋友”的练习,趣味性很强,又能帮助学生在游戏中强化拼音,记忆字形,调动了多种感官司参与学习,强化了学习效果。
其次,教(学)具帮助学生理解具体事物与抽象的拼音(文字)之间的联系,便于记忆。如在教“zh ch sh”时,就自制投影片使z、c 、s的图与椅子(h )相联,使生很快就区分出了平舌与翘舌之间的区别。
第三,教具和学具不断变换颜色和形状,如白兔形、小鸭形、大公鸡形、花猫形等,使学生乐于观赏,并从观赏中分辩区别。
第四、学具常常引导学生自己制作。除老师制作规范、美观的卡片外,我还让学生自制拼音卡片。课堂上,老师先出示卡片全班练习,间或让同桌拿出卡片互相认读、组成新音节等,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发言自我展示的机会,既巩固了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除用教具、学具外,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时展示,并与教(学)具配套使用,使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常用教具相得益彰,各显其功,更好地发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这样,从学生从多种媒体中感知,强化了拼音教学。
三、对比纠正、深化扩展,力求知识广泛准确
拼音教学过程中,我还力求做到以下两点,使认识更广泛、准确。
(一)对比纠正。在教音节时,用相近的音节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记忆音节以及音节常用的最普遍最为熟知的字,并纠正日常语言中我们方言里容易出错的字。枝江人平舌和翘舌、边音和鼻音最易混淆,鉴于此,我常常引导生在比较中正音,在比较中记忆音节。如:nu hai(女孩)易读成 lu hai,na dong xi易读成“la”东西,ju hua(菊花)易读成 ji hua,还有班上有个同学叫徐昊“xu hao”,而同学们往往喊“xi hao”。等等这些,在学生读音节的四声时,我就有意识地让他们正音并加以组词记忆音节,以达到说好普通话的目的,为以后学习汉字时准确用拼音帮助自己扫清了障碍。
(二)扩展深化。即把音节组成词语深化——用词说话,并辅之以思想教育或知识性的教育,使儿童借助画面使音节(词)内涵的意义明朗化。如教音节“ba”及四声时,教师首先出示投影彩图“八个五角星”、“小男孩拔萝卜”、“一个箭靶”、“爸爸”四幅画面。儿童随着教师的描述,准确发出四声的读音,再训练说短句——“八个五角星”、“闪闪红星我爱她”、“小明帮妈妈拔萝卜,真是个爱劳动的孩子”、“解放军叔叔打靶”、“我的爸爸在××处上班”,这样既使“八、拔、靶、爸”等汉字的音义建立了联系,又为学习汉字字音、形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同时通过老师筒要补充,渗透德育。
再如,在教音节“pi”时,许多生笑得乐不可支。我就因势利导,故作镇静地问:“大家干嘛笑这么凶呢?”孩子们一边笑一边说:“打屁、放屁,可笑!真好笑!”笑得更是前仰后合了。我接着说:“大家真聪明,一读‘pi’的音就知道是‘打屁’音,如果你们不笑了,老师就告诉你们人为为什么要打屁,,好不好?”学生马上就不笑了,并且听老师讲,听得特别认真。如此,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孩子们的天性显现,而且课堂安静更迅速,严肃活泼一张一弛收放有致,更重要的是,学生正逐步迈向科学之门,多懂了一门常识。当然,这要求老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
四、利用音节渗透德育 自己辨别是非美丑
在教音节过程中,利用音节组词说话,适时渗透德育美育劳育,也是我在拼音教学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规律。在教语文同时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这种德育教育,此单纯的说教来得更为直接,何更有说服力,又增强了语文课的趣味性,可谓一举而多得。现列举如下:
1、辨别美丑。如在教“wo”时,生组词说“鸡窝”,师随即指着一个学生的头说短句“她的头发像个鸡窝”,马上问生“这样好不好?为什么不好?”于是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教育,并且知道了在任何时候都要爱干净、整洁,才是个好孩子,也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2、分辨是非。在教音节组词说话时,利用学生的语言因势利导,分清事情对错与否,使学生在学习中明事理、辨是非。如生在说“da”四声时,学生用第三声组词说“打人”,接着有生说短句“凡为专门打人”(凡为是班上一个爱打人的孩子)。马上,全班学生“轰”笑起来,老师立刻问“打人好不好?对不对?为什么?”这样一问一答,学生当然就易辩别是非,同时也教育了那个好打人的同学。老师再辅之以简短扼要的补充,使学生明白大家都是好朋友,要团结友爱,我们这个班集体才会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温暖。
3、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教“an”时,生说词“天安门”,老师告诉学生天安门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她在我们的首都北京。加之学生都会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就更具体、更通俗易懂了。
4、养成教育。如教三拼音节“duan”时组词“坐端正”,教“lou”时说短句“上下楼梯靠右行”等,在此不必一一罗列。
总之,在一年级的启蒙阶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汉语拼音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寓教于乐,寓德于教,发挥语文课的多种功能。挖掘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这样,我们的语文课的教学才真正凸现了她的使命!
(题后记——校对完这篇12年半前写的语文教学论文,正值我和雪琴同学12年前教的那66个人一个班的学生高考结束,看着当年的小不点都一个个和我一般高、有的甚至远远超过我了,很是欣慰。唉,女人做老师这行,总是把母亲、老师这两个角色“混为一团”。
昨天上午,刘云鹏和李元元这两个孩子来我办公室玩和看望我,让我忙里想起这篇文章还没有校对呢。所以,我得赶快把这篇请孟姐打毕了好几天的论文校对好了,一是放在博客里,二是发给乐乐的爸爸,乐乐马上就读一年级,也许用得着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