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小学 >> 五年级第二学期 >> 原文教学设计 >> 正文

 

“友邦惊诧”论

;   二、朗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初步体会排比反复句的作用。

    三、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出文章结构层次。

    四、领会“理解·分析”题一、二、三。

                  第一课   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并理出全文思路,明确敌论及敌论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篇议论文,无非是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有的议论文,是正面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以表明赞成什么,在赞成中自然申述了自己反对什么。从论证的方式看,这种议论文就是立论文,如我们已经学过的《说谦虚》等。有的议论文,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以表明反对什么为主,在批驳中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论点。从论证的方式看,这种议论文就是驳论文。我们接着要学习的《“友邦惊诧”论》就是这类文章。

    二、解题。

    从题目看,鲁迅先生要批驳的是所谓“友邦惊诧”,可见题目上的引号是不能漏写的,它表明这四字是引文,“论”是评论。那么,这加了引号的“友邦惊诧”究竟是什么东西?

    三、研习新课。

    1.学生齐读课文第1段。思考:鲁迅先生一开始就写道:“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根据下文,作者认为略有知觉的人都知道一些什么?

    提示:齐读“这回学生的请愿,……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这一句,揭示了学生请愿的原因,“日本占据了辽吉”,说明大好河山论于敌手;“南京政府束手无策”,何等软弱无能;“单会去哀求国联”,一副投敌媚外的丑态;“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狼狈为奸,一丘之貉。

    2.根据课文的注释以及这一段的有关内容,清说说学生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去请愿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示:“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反动政府集中兵力“围剿”革命根据地,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结果不到一个月,东北全境大部沦于敌手。“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声称已“诉诸国联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解决”,去哀求英法等帝国主义控制的“国联”,而“国联”却“同日本是一伙”,对日本采取纵容态度,怂恿日本步步进逼。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主义”的反动政策,“国联”怂恿日本帝国主义的无耻行径,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巨大义愤,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茶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12月17日各地学生第三次赴南京请愿,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蒋介石反动政府竟令军警镇压,在珍珠酿成惨案。

    3.从历史背景看,学生运动是正义的运动。所以鲁迅先生说,这道理是“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里的“只要……就……表示条件复句的关联词,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讨论,提示:这组关联词语,把学生的正义性作了最大限度的肯定,对学生表现了强烈的同情,而当局却不以为然反而高唱“读书啊,读书啊”,这岂不暗示他们是一群毫无良知的民族败类?

    4.当时,东北已经没有学生的安身之地。(齐读:“报上不是说过,……就枪毙吗?”)学生们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放下书包来请愿。在如此“可怜之至”的情况下请愿,其结果又是如何呢?齐读“不道……‘国将不国’了”,找出作者表示愤慨的关联词语。

    提示:作者在一开始就指出,“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次学生请愿是正义的,爱国的,“不道”(没有料到)国民政府“却……又……而且……”这几个关联词语,把村者对敌人的愤怒发挥到了极点。

    5.再读“不道……”一句,体会这一复句中作者感情阶层次关系。

    讨论,提示:国民党政府对国土沦丧的麻木不仁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不道……却……);他们对“可怜之至”的学生不仅毫无同情,又横加一系列莫须有的罪名(又);这还不算,竟还据此说什么“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而且)。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愤激之情,无以复加。

    6.在这一复句里,作者实际上揭示了敌人的论据及论点,具体的语句是:

    提示:敌论点:“友邦人土……国将不国”,敌论据:“捣毁机关……悉被破坏”。

    7.国民党政府的通电内容是不是课文里所述的这一部分?你能否在这段文字中找出有关词语加以证明?

    讨论,提示:国民党政府的通电,全文共有300多字,为了使文章批驳的目标集中,切中敌人的要害,鲁迅先生只集中要害所在的53字。可见写一驳论文,集中目标,切中要害很重要。这从“又加上”的“又”字可以看出,说明强加给学生的莫须有罪名很多,只不过是各种罪名之中“又加上”文章所引的这一罪名罢了。

    8.一般驳论文的写法总是开门见山摆出敌论,而本文为什么先详细说明学生请愿的背景,最后才引出敌论呢?

    提示:比较充分地揭示了学生请愿的背景,指出学生是在国土沦丧,学校逃散的悲惨境遇下才来请愿的,这就有力地肯定了学生的正义、无事和值得同情,而敌入残酷镇压学生的爱国运动,还给他们加上种种罪名,摆出这些背景,使敌人的谬论在被引出之际便显得极为荒谬。这样写要比只摆出敌论要有力得多。

    9.齐读第1段。摆出敌人的论点后,鲁迅先生表示了怎样的看法,请学生找出相应的段落。

    提示:齐读2—7段。

    10.鲁迅先生用怎样的事实驳斥敌人的论据,学生默读有关段落。

    提示:第8段。

      11.据此,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并各用三个字概括。

    提示:(l)树靶子,(2)驳论点,(3)驳论据。

    四、练习。

    1.驳论文的写作,要求把所驳的错误说法摆出来,然后加以批驳。这篇驳论的第1段,并不是仅仅摆出对方的反动观点。如果是,完全可以这样来写:

   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国民党政府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的文里,还给学生加上许多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鲁迅不是这样写的。请你对照原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不好,原文的写法好在哪儿?

    参考答案:原文一是比较充分地揭示了学生请愿的背景(参见’’研习新课”部分第8“提示’’),二是把敌论的论据与一“论点一并摆出来。这就把敌人对学生无端诬陷的丑恶嘴脸暴露得更鲜明。此外,语言上也不同,如“只要……就……”“不道……却……又……而且……”(参见“研习新课”部分第3、5“提示”)。

    2.找出课文中运用反语、排比反复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附:板书设计

                  “友邦惊诧”论

                                                鲁迅

树靶子(l)只要……就

(集中目标)不道……却

           又“捣毁机关……悉被破坏”(敌论据)

            而且“友邦人士……国将不国”(敌论点)

驳敌论(2—7)

驳论据(8)

                    第一课  时

教学要点

    了解驳敌论点、论据的写法,体会反语和排比反复句的作用。

    一、研习新课。

    1.上节课分析了第一部分,了解了作者写此文的背景,学生请愿的原因,也明确了敌人的论点和论据。作者是如何驳斥敌人的论点的呢?敌人的谬论有两层相关的意思,一是所谓“友邦人土,莫名惊诧”;二是所谓“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原文教学设计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友邦惊诧”论,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读《伊索寓言》
    义务投递员
    海滨小城
    手术台就是阵地
    吃山顶上的草
    麻雀
    小松鼠看错了
    参观人民大会堂
    美丽的小兴安岭
    我爱故乡的杨梅
    听训
    美丽的公鸡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教案(附背景资料)
    鸬鹚
    吃虫的植物
    老水牛爷爷
    工人代表(3课时)
    语言的魅力
    儿童城
    小珊迪
    我与地坛
    万里长城
    琐忆
    《宽容》序言
    《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
    品文鉴美入境抒情——小学语文第六册…
    大胆取舍 突出重点———小学语言第十…
    改造我们的学习
    抓住人物特点 理解人物品质——小学语…
    全神贯注
    《小山村》一课教学设想与教案
    荷塘月色
    藤野先生
    夏夜荷花
    拿来主义
    《项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临淄区“四主”课堂教学展示会之《愚…
    智能鼠
    沁园春·长沙
    威尼斯
    《“定位选句”题解题方法指要》教案
    《包身工》的分合比较教学
    真正的荣誉
    快活的小河
    称象
    从三到万
    我与地坛
    窗台上的蜜桔
    点金术
    寸草报得三春晖── 一堂为母亲节设计…
    谏太宗十思书
    在文学欣赏中解放人的心灵——《项链…
    关于《 归去来兮辞》
    正确归因  不断进步——考试之后的一…
    关于《兰亭集序》
    科学技术神通广大(义务教材第十册)
    核舟记
    活板
    回忆我的母亲
    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
    在烈日和暴雨下
    三峡
    简笔与繁笔
    胡同文化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劝学
    手术台就是阵地
    米洛斯的维纳斯
    过秦论
    鸿门宴
    石钟山记
    病梅馆记
    五人墓碑记
    《我与地坛》导学学案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咬文嚼字》导学学案
    在大熊猫的故乡
    《咬文嚼字》导学学案
    一面
    改造我们的学习
    回延安
    竞选州长
    大瀑布揽胜
    威尼斯商人
    模拟光合作用
    我要的是葫芦
    况钟的笔
    鱼儿捎来的信
    古代诗词五首
    小猫钓鱼
    泉水
    理想的阶梯
    谈笑
    荔枝蜜
    同志的信任
    分马
    同志的信任
    核舟记
    活板
    活板
    变色龙
    在烈日和暴雨下
    苏州园林
    《孔乙已》的十种导入法
    故宫博物院
    白杨礼赞
    听潮
    《惊弓之鸟》说课稿
    中国石拱桥
    有的人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老杨同志
    我是一条小河(第二课时)
    怀疑与学问
    俭以养德
    论雷峰塔的倒掉
    七根大柴
    短文三篇马说
    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介绍《应用文写作知识》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诗词两首
    小麻雀
    孔乙己
    大自然的语言
    《白毛女》选场
    孟子二章
    捕蛇者说
    曹刿论战
    我的叔叔于勒
    陈涉世家
    出师表(第一课时)
    宋定怕捉鬼
    挖荠菜
    《社戏》说课教案
    向沙漠进军
    短文三则
    桃花源记
    《谈骨气》课堂实录及评说
    社戏
    驿路梨花
    驿路梨花
    挺进报
    谈骨气
    一面
    分马
    一件珍贵的衬衫
    七根火柴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与评点
    短文两篇
    北京立交桥
    北京立交桥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教学说明
    向沙漠进军
    爱莲说
    诗词五首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工之侨献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数字杂说
    绝唱
    提醒幸福
    白蝴蝶之恋
    纪念白求恩
    小橘灯
    梅岭三章
    我的老师
    勇气
    古诗词曲五首
    卧看牵牛织女星
    数字杂说
    月亮上的足迹
    社戏
    大自然的语言
    [科目]  语文 大自然的语言
    《卧看牵牛织女星》练习二
    数字杂说教案
    美丽的《社戏》不朽的经典
    口技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