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能力测试题(第一部分)
一、教育理论试题(10%)
1、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4分)
2、简述在学校中为什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3分)
3、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简述多元智能观的核心是认真对待个别差异。(3分)
二、《课程标准》知识试题(20%)
1、 填空题(15分)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分( )个学段,体现了
( )、( )、( )三个维度。
(3)《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学生应认识常用汉字( )个,会写
( )个;第二学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个左右,会写( )个;第三学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个,会写( )个左右。
(4)五、六年级学生要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字。
2、 问答题(5分)
《课程标准》中体现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请结合教学实际选择其中一两点简要谈谈体会。(5分)
三、语文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70%)
(一)、语言积累(28分)
1、单选题(每空2分,共12分)
(1)、下面带点的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再接再厉(lì) 大腹便便(pián pián)
B、发人深省(xǐng) 暝(míng)思苦想
C、欢心(xīn)鼓舞 床第(zǐ)之间
D、唾(tuò)手可得 原形必(bì)露
(2)、下面的字,全属于形声字的一组是( )
A、鸣 抖 鸦 宇
B、露 架 园 岩
C、忠 旱 闷 壶
D、屎 旗 甥 衷
(3)、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用得正确的一句是( )
A、感谢校长的垂爱,我一定努力学习。
B、我和妈妈惠顾劝业场,买了一双鞋。
C、我把小刚的文章斧正好了。
E、我爸爸想抽烟,得到了我的惠允。
(4)、下列句子无语病的一句是( )
A、欢迎各位领导来我校莅临指导。
B、博物馆里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铜车马。
C、我对在雏鹰网上漫游特别感兴趣。
E、通过参观活动,使我增长了许多知识。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上填入句子,衔接最好的一组是( )
此时正在三五之夜,月亮已经爬上中天了, 风来了,楼影和
山影在水中摇曳着,显得神秘而朦胧。
①在深蓝色的夜空上高高地悬挂着
②高高地悬挂在深蓝色的夜空上
③向大地散射银色的光华
④银色的光华散射在大地上
⑤梅河暗绿色的水里倒映着两岸的楼影和山影
⑥梅河两岸的楼影和山影倒映在暗绿色的水里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6)、下面四句诗,不是表现友情的一句是(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在括号里填上动物名称(10分)
例:为(虎)作伥
哀( )遍野 管中窥( )
爱屋及( ) ( )目混珠
泥( )入海 一箭双( )
噤若寒( ) ( )头微利
门可罗( ) 黔( )技穷
3、分别给下面这句话加上适当的标点,使其表达的意思或语气有所不同。
(6分)
他了解我不了解
① ②
③ ④
小学语文教师能力测试题(第二部分)
(二)、阅读感悟(22分)
阅读题1(共7分)
(甲文)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乙文)
桂林的山形状奇特,有无数突兀的奇峰,主要是由于石灰岩经过长时期的风化和水流作用而形成,同时,流经这里的漓江泥沙含量很少,江水特别清澈,再加上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生长,这样诸多因素,使得桂林水清、山秀、峰奇,成为天下奇观。
1、分别写出甲文和乙文的主要内容。(2分)
甲文:
乙文:
2、比较两文,你能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谈谈两文语言有何不同吗?(4分)
(1)修辞手法的运用:
甲文 乙文
(2)表达方式的不同:
甲文侧重于 乙文侧重于
3、乙文中提到的“桂林水清、山秀、峰奇”的特点,在甲文中哪些句子中
能体现出来,请用“——”在甲文中标出。(1分)
阅读题2(共15分)
渡河少年
一条清澈的小河,一条()在岸边的渡船。
我立在船头,一身蓝色的衣服倒映在水里。船身开始晃动,船老大扛着一根竹篙上来了。一个背着书包的圆脸少年站在河埂上朝老人大声问:“老爹,没钱能上船吗?”
老人正在弯腰解着缆绳,头也不抬:“没钱坐什么船,笑话!”
竹篙一( ),小船离岸而去。
孩子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立在岸上。离得老远,我看见孩子两眼睁得溜圆,牙帮骨在不停地挫动,两道小刷子似的眉毛紧紧地蹙在一起。忽然,他把衣裳一脱,连同书包()在手中,“哧溜”一下滑进了河里。
秋风秋水,他受得了吗?一股同情的潮水从我心上()过,想喊,没喊出声。孩子举着衣服、书包,踩着水,一摇一摇地向河当中游去,黝黑的脸蛋冻得乌青。撑船的老汉愣愣地望着,忽然大叫:“孩子,上船,快上船!”
孩子好像没听见。
船撑到孩子跟前,孩子使劲把头别过去。
“上船吧——别冻坏了。”老人似乎在哀求,“钱一分也不要。”
孩子不理他,依然向前划。落满彩霞的河水被孩子的臂膀切割成一块块五彩的锦缎,那手中的花格子衬衣就像五彩的花瓣,黄黄的书包真像花瓣中的花蕊。
好一朵开在浪花丛中的奇葩!好一个倔强的少年!
终于到了对岸,泥鳅一般窜上了堤埂。阳光在他的脊背上滚动,像一条条刚出
网的银鱼在蹦跳。他把衣裳一套,捡起书包,飞也似地跑了。河边的沙滩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像一条无限延长的省略号。
后来,我打听到,那孩子考取了对岸的中学,那天是开学的头一天。
有趣的是,以后我每次过河,只要赶上学生上学放学,总会看到那个圆脸少年在河里游来游去。数年后,少年居然从这条小河游进了大海,成了一名游泳健将。他给撑船老人来过一封信,称他是他的启蒙教练,要感谢他。
可惜老人已长眠在河边的沙丘里,没看到这封信。
1、在原文括号里依次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动词是()(1分)
A、停 摆 提 冲 B、漂 撑 拿 浸
C、泊 点 擎 漫 D、拴 指 放 流
2、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 (1.5分)
3、本文刻画的主人公是 (1 分)
4、本文的中心句是 (1 分)
5、描写少年下水,上岸采用的动词有 、 、 、 、 、 、
等。(3、5分)
6、本文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式,有神态描写,如
,有动作描写,如 ,有语言描写,如
。(3分)
7、理解句子的含义。(2分)
(1)好一朵开在浪花丛中的奇葩!好一个倔强的少年!
(2)河边的沙滩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像一条无限延长的省略号。
8、回答:你喜欢圆脸少年吗?为什么?(2分)
(三)、请您根据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具体写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具,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等)(20分)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越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