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中考 >> 语文 >> 课堂实录说课稿 >> 正文

 

散文诗两篇(高二新教材)

查询课堂实录说课稿的详细结果

散文诗两篇(高二新教材)


高二1&3班语文课    教师:田克君

A.课时安排:2001年11月29日周四共1课时。No.72
B.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本文丰富的思想,鉴赏两篇散文诗的表现手法,品味两篇散文诗所隐含的意义。
2.思想教育目标:理解文章的内在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阐释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作者深刻的思想境界。
C.教学重点:1、把握《记忆》从 " 人 " 的记忆角度,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品性,作形象、鞭辟入理的剖析,表达强烈爱憎的写法特色。
2、联系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细心领会《门槛》这篇富有象征意味的散文诗的多种象征意义。——散文的欣赏。
D.教学难点: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E.教学方法:阅读课。
F.教具使用:相关课件PowerPoint格式。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
    (一)诵读引导 
     指导学生用一课时自读这两篇课文。自读的步骤,读完一篇,完成对本课的鉴赏,再读另一篇;不宜将两篇课文合在一起读下来,合在一起鉴赏。 
    1 .《记忆》是当代散文诗,学生可以通过诵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捕捉鲜明的意象,品味诗化的语言。 
     教师可组织四个学生分别朗读。第一个从 " 你正望着我呢…… " 开始读,第二个人从 " 这说的都是忘却 -- 记忆呢 " 开始读,第三个从 " ……而你,朋友,却执拗地…… " 开始读,第四个从 " 嗯,只记得 -- 已忧患的…… " 开始读。 
     朗读时,要充满激情,语速宜缓:不要麻木不仁地匆匆读过。四个学生读好了,课堂上就有了 " 情境 " 和 " 氛围 " 了。 
     第三个学生读的内容多,时间长,让朗诵能力好的学生来读。 
    2 .《门槛》是外国散文诗,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认真捕捉俄罗斯女郎、门槛等形象隐含的意义,体会字里行间深沉而悲壮的感情,也就化难为易了。 
     本义主要靠对话来描绘形象,表现主题。诵读时要减缓速度,并在诵读中注意体会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读出低沉压抑的语调。对话,应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 
     教师可组织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叙述人、问者、俄罗斯姑娘和两位评者。 
     问话应是 " 慢吞吞 " 和 " 不响亮 " 的,显出高高在上的威严;俄罗斯姑娘的答语,要加重语气,文章最后 " 一位圣人 " ,打了惊叹号,充满力量,寄托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更要读得响亮。朗读时要注意创造庄严、肃穆的情境和氛围。 
     (二)鉴赏引导 
    1 .《记忆》从记忆角度,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品行作了概括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从根本上说,这里的 " 记忆 " ,是广大人民心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客观尺度。 
     本文形散神聚。表面上好像零散杂乱,其实始终围绕着 " 记忆 " 的话题,而且 " 记忆 " 的话题,也不过是作者思想感情赖以表达的凭借,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对正义、对高尚情操的歌颂,对恶势力、对卑下行为的批判,但这写作意图藏而不露。在思路上,没有 " 直线式 " 平铺直叙写来,而是采取曲线式写法,迂回婉转地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这一中心,作者尽情挥洒,力求形式生动活泼。总之,文章在形式上放得开,但表达的中心很集中,开与合很好地统一起来了。 
    2 .《门槛》写作背景。 
     屠格涅夫( 1818 ~ 1893 ),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门槛》是作者晚年的作品中思想境界较高的一篇。作者与女革命家一直有来往。 1878 年 1 月,俄国发生了女革命家刺杀彼得堡总督的事件,同时,屠格涅夫受到女革命家彼洛夫斯卡娅活动的影响,受到女友伏列夫斯卡哑献身精神的感染,对那些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钦佩不已。于是,集她们于 " 俄罗斯的姑娘 " 之一身,通过虚幻的梦境,讴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她们的崇高信仰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3 .《门槛》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描写 " 一个俄罗斯的姑娘 " 执著地要跨进 " 高高的门槛 " 的梦幻情景,表现了她的坚强意志和高尚的品格,表现了革命事业的艰苦卓绝,表达了作者对女革命家的无比崇敬。 
     提示学生,理解本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本文写的是梦境,全都是非现实的。②作者并没有特意点明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人物的精神品质是从具体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中体现出来的。③作者也没有公开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④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的精神品质,必须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和写作意图作正确、深入的领会。 
    4 .散文诗的特征。 
     散文诗不像一般新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韵。它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有一定字数限制;有浓郁的诗的意境,隐含着寓言和哲理,又必须通过形象来表现。 
教师板书: 
记忆
    衡量是非曲直的尺度
真善美应当歌颂
假恶丑必须唾弃
门槛
情境描写(姑娘跨进门槛前接受质询并作出回答)
     人物性格(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意志坚强,不怕牺牲)
作者态度(敬仰、歌颂)
     (三)课后练习。 
    1 .完成练习一、二。 
    2 .比较散文诗与散文的异同点,写篇 300 ~ 400 字的心得体会。 
    [ 小资料 ] 
                               屠格涅夫 " 家 " 的姑娘们 
屠格涅夫素以擅长描写女性著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曾经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富于理想色彩的进步女性形象,被人们戏称为 " 屠格涅夫家的去姑娘们 " 。这些姑娘们包括(罗亭)中的那泰丽妞、《贵族之家》中的丽莎,《前夜》中的叶琳娜,《处女地》中的玛丽安娜等,她们都是作者以清丽的文笔,抒情地、富有情意地加以描绘、塑造的。只有《门槛》中的女革命家,描写的风格是冷峻的、凝重的。她既没有姑娘的动人微笑,也没有女性的脉脉柔情,但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的俄罗斯姑娘,反而因气质非凡而独放异彩。
作业:1.诵读两文!
2.完成3+X、质监。
3.周记。


高二1&3班语文课    教师:田克君

A.课时安排:2001年11月29日周四共1课时。No.72
B.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本文丰富的思想,鉴赏两篇散文诗的表现手法,品味两篇散文诗所隐含的意义。
2.思想教育目标:理解文章的内在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阐释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作者深刻的思想境界。
C.教学重点:1、把握《记忆》从 " 人 " 的记忆角度,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品性,作形象、鞭辟入理的剖析,表达强烈爱憎的写法特色。
2、联系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细心领会《门槛》这篇富有象征意味的散文诗的多种象征意义。——散文的欣赏。
D.教学难点: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E.教学方法:阅读课。
F.教具使用:相关课件PowerPoint格式。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
    (一)诵读引导 
     指导学生用一课时自读这两篇课文。自读的步骤,读完一篇,完成对本课的鉴赏,再读另一篇;不宜将两篇课文合在一起读下来,合在一起鉴赏。 
    1 .《记忆》是当代散文诗,学生可以通过诵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捕捉鲜明的意象,品味诗化的语言。 
     教师可组织四个学生分别朗读。第一个从 " 你正望着我呢…… " 开始读,第二个人从 " 这说的都是忘却 -- 记忆呢 " 开始读,第三个从 " ……而你,朋友,却执拗地…… " 开始读,第四个从 " 嗯,只记得 -- 已忧患的…… " 开始读。 
     朗读时,要充满激情,语速宜缓:不要麻木不仁地匆匆读过。四个学生读好了,课堂上就有了 " 情境 " 和 " 氛围 " 了。 
     第三个学生读的内容多,时间长,让朗诵能力好的学生来读。 
    2 .《门槛》是外国散文诗,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认真捕捉俄罗斯女郎、门槛等形象隐含的意义,体会字里行间深沉而悲壮的感情,也就化难为易了。 
     本义主要靠对话来描绘形象,表现主题。诵读时要减缓速度,并在诵读中注意体会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读出低沉压抑的语调。对话,应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 
     教师可组织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叙述人、问者、俄罗斯姑娘和两位评者。 
     问话应是 " 慢吞吞 " 和 " 不响亮 " 的,显出高高在上的威严;俄罗斯姑娘的答语,要加重语气,文章最后 " 一位圣人 " ,打了惊叹号,充满力量,寄托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更要读得响亮。朗读时要注意创造庄严、肃穆的情境和氛围。 
     (二)鉴赏引导 
    1 .《记忆》从记忆角度,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品行作了概括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从根本上说,这里的 " 记忆 " ,是广大人民心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客观尺度。 
     本文形散神聚。表面上好像零散杂乱,其实始终围绕着 " 记忆 " 的话题,而且 " 记忆 " 的话题,也不过是作者思想感情赖以表达的凭借,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对正义、对高尚情操的歌颂,对恶势力、对卑下行为的批判,但这写作意图藏而不露。在思路上,没有 " 直线式 " 平铺直叙写来,而是采取曲线式写法,迂回婉转地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这一中心,作者尽情挥洒,力求形式生动活泼。总之,文章在形式上放得开,但表达的中心很集中,开与合很好地统一起来了。 
    2 .《门槛》写作背景。 
     屠格涅夫( 1818 ~ 1893 ),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门槛》是作者晚年的作品中思想境界较高的一篇。作者与女革命家一直有来往。 1878 年 1 月,俄国发生了女革命家刺杀彼得堡总督的事件,同时,屠格涅夫受到女革命家彼洛夫斯卡娅活动的影响,受到女友伏列夫斯卡哑献身精神的感染,对那些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钦佩不已。于是,集她们于 " 俄罗斯的姑娘 " 之一身,通过虚幻的梦境,讴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她们的崇高信仰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3 .《门槛》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描写 " 一个俄罗斯的姑娘 " 执著地要跨进 " 高高的门槛 " 的梦幻情景,表现了她的坚强意志和高尚的品格,表现了革命事业的艰苦卓绝,表达了作者对女革命家的无比崇敬。 
     提示学生,理解本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本文写的是梦境,全都是非现实的。②作者并没有特意点明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人物的精神品质是从具体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中体现出来的。③作者也没有公开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④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的精神品质,必须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和写作意图作正确、深入的领会。 
    4 .散文诗的特征。 
     散文诗不像一般新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韵。它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有一定字数限制;有浓郁的诗的意境,隐含着寓言和哲理,又必须通过形象来表现。 
     教师板书: 
记忆
    衡量是非曲直的尺度
真善美应当歌颂
假恶丑必须唾弃
门槛
情境描写(姑娘跨进门槛前接受质询并作出回答)
     人物性格(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意志坚强,不怕牺牲)
作者态度(敬仰、歌颂)
     (三)课后练习。 
    1 .完成练习一、二。 
    2 .比较散文诗与散文的异同点,写篇 300 ~ 400 字的心得体会。 
    [ 小资料 ] 
                               屠格涅夫 " 家 " 的姑娘们 
屠格涅夫素以擅长描写女性著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曾经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富于理想色彩的进步女性形象,被人们戏称为 " 屠格涅夫家的去姑娘们 " 。这些姑娘们包括(罗亭)中的那泰丽妞、《贵族之家》中的丽莎,《前夜》中的叶琳娜,《处女地》中的玛丽安娜等,她们都是作者以清丽的文笔,抒情地、富有情意地加以描绘、塑造的。只有《门槛》中的女革命家,描写的风格是冷峻的、凝重的。她既没有姑娘的动人微笑,也没有女性的脉脉柔情,但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的俄罗斯姑娘,反而因气质非凡而独放异彩。
作业:1.诵读两文!
2.完成3+X、质监。
3.周记。
4.预习《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教学设想:
第一篇文凝练典雅,是序文中的精品,努力让学生熟读成诵。骈偶句式运用巧妙,应让学生充分感知,并适当训练。第二篇文可以引发学生冷静而深入的思考,是促进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完善的好材料,可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抒发真实感情。两篇文的过渡衔接办法是,设置一副对联,在对偶句训练中蕴涵了“为何而生”的话题。
一、范读课文。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对偶句。
二、围绕对偶句背诵文章。幻灯显示各段中的对偶句。易读错的字音应强调。
鲁迅诗歌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
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
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
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鲁迅书法
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
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
远逾宋唐,直攀魏晋
诗如其人,书如其人
苟常手抚简篇,有如面聆謦欬春温秋肃,默化潜移
身心获益靡涯,文笔增华有望
思考:鲁迅为何而生?
祖国、人民、民族
补充:鲁迅逝世,人民群众在鲁迅的灵柩上盖一面大旗,上有“民族魂”三个大字。
四、为鲁迅先生写一副对联。给出上联,请对出下联。只要是对偶即可。不要求平仄。上联是:(先生)一生忧国,披肝沥胆,似蜡烛垂泪,烛尽泪干。下联是:(先生)全心为民,呕心沥血,如春蚕吐丝,身逝丝尽。
五、阅读讨论“罗素为何而生”。
六、思考“我为何而生”,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写一段话,写出真实的心声。然后交流。
鲁迅先生的诗歌艺术和书法艺术与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相比,确实还不相提并论。不过,这个不能相提并论的前提是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无心作书家”。即使这样,如果我们“好其诗,好其书,而日益近之”,潜移默化,就能够“身心获益靡涯,文章增华有望”。鲁迅先生一生的主要心思是在忧国忧民、唤醒民众、与敌人作毫不留情的斗争和推动发展新文化上面,如果鲁迅先生在这两个方面也下大功夫的话,我们任何人都不会怀疑他能够取得可能比其他方面更高的成就的。这,就是一个大家。大家缺少的不是才华,而是时间。
对鲁迅先生在这两个方面的成就的评价,让我们普通人来作,没有个几千字是说不明白的,但是郭沫若先生仅仅用了246个字,就把鲁迅先生的诗品、书品以及人品的关系评价得淋漓尽致。只有郭沫若先生这样一位在诗欹和书法两方面都有卓越成就的大家,才能够用如椽之笔举重若轻地来评价鲁迅先生这样一位同样是诗歌和书法两方面都有卓越成就的大家。惺惺惜惺惺,寥寥数语,形象生动,概括明了,干脆利落,让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在艺术上的另一面,也使读者在阅读欣赏《鲁迅诗稿》前就受到了额外的艺术享受。
 
“我为何而生?”古往今来,人类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罗素以其独特的感悟,对这个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通俗而生动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
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是罗素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几次婚姻的变故,但他珍视他的所爱,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褊狭得多。”在1929年到1930年间,罗素在有关社会道德的两本书中,甚至以一个叛逆者的姿态,指出清教徒式的性观念是人类不幸的一大原因,这种观点不仅引起虔诚的欧洲人的强烈反对,也遭到美国圣公会主教为首的一批人的责难。然而罗素却义无反顾地享受着爱情给他带来的狂喜,进入他自己所追寻的人生境界。
罗素一生追求知识。由于父母英年早逝,罗素的童年是孤独的,他经常在祖父的荒凉官邸花园里散步冥想,书本和数学把他从孤独与绝望中拯救出来,他迷上了数学,11岁时就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并很快掌握几何学定理。罗素18岁考人剑大学,大学前三年,他攻读数学,第四年转攻哲学。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作为哲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从数理逻辑出发,建立逻辑原子论与新实在论,成为现代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作为数学家,他在巨著《数学原理》中提出了“数学与逻辑是同一的”命题,认为数学为逻辑的一个分支,以此为前提构筑了庞大的符号公式体系。这具有划时代意义,因为它用新的观点看待数学知识的地位,推动了数理逻辑的发展。罗素从80岁起写小说,他的散文在英国文学中也享誉甚高。1950年,罗素因为能“把精湛的哲学思想成功地介绍给大众并用来关心大众”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一生的事业皆在于热诚地为公众的良知辩护”。“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1961年,因反战静坐示威,89岁的罗素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他支持希腊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反动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直到1970年初逝世前还抗议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
 
“我为何而生”,罗素以其一生的探索和实践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最单纯而又最强烈的回答。
二、亮点探究
 
1.阅读文章后,你觉得《<鲁迅诗稿>序》语言有什么特点?
 
探究学习:散文能给读者感觉强烈、印象深刻的东西,除了内容主旨之外,就要数语言了。“古雅凝练”,这是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一大特点。古雅,主要体现在大量使用了文言语汇和大量的骈偶句子,引用了古人名言和典故,还巧妙地化用了鲁迅先生的诗歌。文言语汇本身具有简练的特点,加上作者在使用的时候字斟句酌,就凸现了凝练之特点。比如“每臻绝唱”“犀角烛怪”“听任心腕之交应”“荟而萃之,其人宛在”等把鲁迅先生诗歌的特点、遣笔的特点、人品及诗品书品的特点都表达出来了。骈偶句自身具有独特的形式特点、节奏特点,作者是一位大诗人,在驱遣这类句子的时候,自然是得心应手,使骈偶句子的形式美和节奏美得到更好的体现。从评价诗歌的“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到评价书法的“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从追溯其书法渊源的“远逾宋唐,直攀魏晋”到分析常读先生诗稿好处的“身心获益靡涯,文章增华有望”,这类句子可以说在文章中是俯拾皆是,短的,四字一句,两两相对;长的,长短结合,绵延数句,又工整自然。这样就使读者在阅读文章时,琅琅上口,具有了既抑扬起伏,又生动自然的音乐美感。作者如此使用语言,充分体现了自身的国学修养,和所序之文稿在作品内容和表达形式上也是相得益彰的。
 
2.请你说说《(鲁迅诗稿>序》是如何在短小的篇幅中表达丰富的内容的。
 
探究学习:作为序文,本文的篇幅可以说是非常短小的。一个大诗人、大书法家给鲁迅先生的诗歌书法作品写序文,就是这么寥寥几句话?一开始,读者可能会有意外之感,但是读了以后,就会对两位大家肃然起敬,不得不佩服郭沫若先生的大手笔。
 
文章看似篇幅短小,其实内容“丰富含蓄”。作者没有简单地就事论事式地评价鲁迅先生的诗歌艺术和书法艺术,虽然每段文字都只有寥寥数语,但是都有丰富的内涵。第1段把鲁迅先生的作品和“鲁学”结合起来,使读者能够在阅读鲁迅先生的诗歌时,把诗歌和鲁迅先生的思想及鲁迅先生的整个创作特征结合起来,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背景,扩大了读者的思考范围。第2段在追溯鲁迅先生作品形式上的渊源滥觞时,再分析其作品的能够“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的原因,虽然没有具体说鲁迅先生是怎样下功夫的,但是“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和“远逾宋唐,直攀魏晋”几句,就可以让人体会到鲁迅先生在书法上下的功夫和达到的境界了。第3段进一步分析诗品、书晶和人品的关系,鼓吹赏读《鲁迅诗稿》的好处,一句“诗如其人,书如其人,荟而萃之,其人宛在”,引导读者领略伟人的风采。
 
3.和一般的序文相比较,《<鲁迅诗稿>序》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探究学习:结构“简练严谨”是这篇序文的又一特点。一般的序文都有从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开始,接着再介绍作品的习惯。但是郭沫若先生文不落俗套,平中出奇,每一段都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没有一个字的赘言:第1段评价其诗歌特点,第2段评价其书法特点,第3段评价其诗品、书品和人品的关系以及对读者的教养作用。短短三段文字,把文稿的内容和特点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结构虽然简练,却又不失内部的严谨巧妙。一句“前无古人,后启来者”,既可以看作是对诗歌特点评价的小结,也可以看作是对书法评价的开始;而一句“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更是巧妙地使文章内容过渡到了对文品、书品与人品关系的评价上。没有对文章驱遣已经得心应手的大手笔,是不敢如此安排结构的。
 
4.如何理解体会“诗如其人,书如其人”?
 
探究学习:先说“诗如其人”。一般读者都知道“文如其人”“诗言志”这个道理,在平时的阅读中也能够体会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作者品德、性格之间的关系。一个作家的创作实践总是和他的思想境界、理想追求和品德性格联系在一起的。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当然更加强烈地体现这个关系。我们在阅读鲁迅先生的诗歌时,只要这样去做,就能够逐渐懂得什么是“诗如其人”。
 
再说“书如其人”。我们平时都说“字如其人”,宋朝四大家之一的苏轼认为,书法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展示人的道德境界,一个人的道德境界如何,能够在书法中找到微妙的痕迹。古人还认为,一般人学习书法很难摆脱自己性格的影响,不同的性格就会导致书法风格和境界的差异。古人因此就形成了以书观人,以书观德的书法鉴赏模式。忠、善的品格往往与温、厚联系在一起,而凶残往往和刻薄、粗悍连在一起。古人在书法实践中也一直强调不管是模仿还是创作,都要重视表现个性,提倡书法作品有“真我面目”“露己意”。在鉴赏鲁迅先生的书法作品时,就要联系鲁迅先生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点,这样才能够比较好地把握鲁迅先生书法作品的外在形式和精神内涵。
 
5.试比较下面两种不同版本的译文,说说它们在句式特点和词语运用方面的不同,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种译文,为什么?
 
译文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
 
(选自课本)
 
译文二: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选自《世界散文宝库》,长春出版社1994年版)
 
探究学习:在句式方面,“译文一”以一个单句的形式呈现,句式简短,强调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感情支配了“我”的一生。而“译文二”以一个复句的形式出现,属于平铺直叙,没有更多的强调意味。
 
在词语的运用方面,两种译文主要有两处不同。一是“译文一”中“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在“译文二”中表述为“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译文二”强调了感情的强烈程度,而“译文一”则显得简洁而且前后音节和谐;二是“译文一”中“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在“译文二”被翻译为“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译文一”中着力强调“同情”的“不可遏制”,而“译文二”更着重强调“怜悯”之“痛彻肺腑”。
 
6.阅读《我》文第2段,试概括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探究学习: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爱情能带来狂喜;爱情能使人摆脱孤寂;在爱的结合中能见到天堂的缩影。
 
7.试分析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内涵。
 
探究学习:作者追求知识,他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他之所以这样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一方面是知识能引领他进入美好的理想境界,另一方面是他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给人类,可以帮助人类摆脱苦难。
 
作者同情人类的苦难。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始终关爱人类。他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直到逝世的当天,还在为中东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8.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2)爱情可以摆脱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
 
(4)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界。
 
探究学习:(1)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2)在于强调爱情给予人类的巨大安慰和力量。(3)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从(4)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9.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阅读罗素的这篇随笔,是否也让你感到愉快,试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探究学习:这篇随笔短小精悍,层次分明,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饱含巨大的激情,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尤其是他对人类的关爱之情,特别令人感动。
 
三、选题设计
 
1.鲁迅诗歌研读。
 
鲁迅先生一生所写的诗歌不是很多,目前共收集到近80首。这些诗歌从体裁看,有四言、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等旧体诗和新体诗、民歌体讽刺诗等。鲁迅先生的诗歌一部分单独发表在报刊上,一部分是发表文章中的有机部分,一部分是赠送给国内外友人的。这些诗歌后来收入《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书中。
 
研究方法:
 
(1)确定研究内容。如“鲁迅诗歌的内容”,可以作归类研读、单篇研读,也可以寻找和作者在同时代的内容相关的文章进行对比研读。如鲁迅“诗歌的形式”,可以作形式的归类、同类型艺术特点的对比研读、不同时期同类型艺术特点的对比研读,还可以研究“鲁迅诗歌和鲁迅其他文学样式的联系”等。
 
(2)查阅资料。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料和家庭的藏书,还可以上网浏览。
 
(3)阅读思考,分析对比。这是做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和思考,就不可能作正确的对比和分析,就没有好的研究成果。
 
(4)交流小结。可以展示自己的成果,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还可以讨论自己的疑难问题。
 
参读书目:
 
(1)《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2)《诗刊》2001年第10期“鲁迅诗歌专辑”。
 
(3)周振甫《鲁迅诗歌注》。
 
(4)《鲁迅诗歌选讲》,江苏人民出版社。
 
2.鲁迅书法赏析。
 
鲁迅先生的书法作品主要就是他的各种手迹,包括小说、散文、日记等手稿,诗歌条幅手稿等。
 
研究方法:
 
(1)确定研究内容。赏析鲁迅先生的书法,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人手:①一般性的欣赏,单独看字的间架结构,笔枯润;整体看字的布局安排,疏密凝疾。②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评价分析,找到魏晋宋唐的代表性碑帖,比如魏碑、二王的书法、宋四家的作品和唐朝颜真卿等人的作品,研究鲁迅先生的书法和这些不同时代的大家之间的传承关系,从中辨认出鲁迅先生当年摹学的影子和神韵。③进一步赏析,体会“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书如其人”的评价。不同情况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不同层次的选择。
 
(2)查阅资料。
 
(3)了解一点书法理论。
 
(4)比较赏析。
 
(5)交流讨论。
 
参读书目:
 
(1)《鲁迅诗稿》,文物出版社。
 
(2)《鲁迅名篇手迹书法艺术》。
 
(3)新浪“鲁迅先生诞辰120纪念专题”。
 
(4)翰逸神飞——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人应该为何而生——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同题材散文阅读和感悟。
 
研究方法:
 
(1)资料查阅。可以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阅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以人生为写作题材的散文作品。
 
(2)阅读积累。选择相关作品进行阅读和积累,积累的主要方式是做读书卡片,将同题材作品的作者、国籍(或时代)、作品标题、作者在文中所阐明的观点或见解、精彩的语句摘录下来。
 
(3)分析思考。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撰写出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对于人生的不同态度以及自己从中所获得的感悟。
 
(4)交流总结。同学把各自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在班上进行交流,可以用书面形式,也可以是读书报告会的形式。
 
参读书目:
 
(1)《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世界文豪同题散文经典·人生之旅》,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世界散文宝库·人生感悟录》,长春出版社1994年版。
 
(4)《外国人生小品》,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
 
(5)《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精华集成》,文汇出版社1993年版。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8月
 
短文两篇(教师中心稿)
 
 
--------------------------------------------------------------------------------
 
中学语文免费教案 版权归作者所有 2003-03-02
 
高仁辉   电子邮箱: gaorh11@sina.com  
                      
教学目的:
1、积累掌握词语,及加点字读音。
纤维  折服  奢侈  蔚然  哲人  丰盈  惊心动魄  躁动不安 稍纵即逝
2、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的阐释。
4、两篇短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的脉络和主旨。准确理解把握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品味文中一些语句。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胶片,朗读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调动学习积极性。
一、明确目标: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作家;学习《敬畏生命》。
二、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纤维(xiān )  奢侈(shē chǐ)   蔚然(wèi)  躁动不安(zào)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奢侈: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  (3)蔚然:形容茂盛、盛大。(4)哲人:(书)智慧卓越的人。(5)丰盈:①(身体)丰满。②富裕。(6)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三、了解作家张晓风。
四、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
1.朗读课文《敬畏生命》(或老师范读、听录音),注意学生读时正音。
2.“敬畏”怎样理解?作者是看到怎样的情形才产生这样的情感?哪些段落写这一内容?
3.提问:文章是怎样描写这种树的?文章描写这种树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比喻,这样写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表达作者对这种树的喜爱之情。)
4.作者在写自己的感悟时用了哪些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诧异和震撼-折服-敬畏)
5.提问:为什么我对这种树感到折服、敬畏?(因为作者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6.作者为什么说“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
7.提问:作者为什么说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
六、作业
1. 课后练习一。
2.练笔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继续理解课文,交流个人体会,课堂巩固练习。
二、朗读课文,进一步领会文章内容。
1.“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这里的“土地”是指什么?
2.提问:如何理解“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荫,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这是说作者被这种树楔而不舍、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
所感动,领悟到人生也必须有这种奉献精神。)
3.请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记叙描写我看到的几棵正在不停地飘散着一些白色纤维的树,抒发了要学习这种树的契而不舍、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
4.提问: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第1、2自然段是叙述、描写,第3、4、5自然段是抒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个人体会;小结。
这篇散文记叙描写了我看到一种正在不停地飘散着一些白色纤维的树,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感悟到人生的意义在于契而不舍、不计得失的奉献。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人,应当赶快生活。”
五、巩固练习:
1.词语揣摩。
(1)飘散---飘送               (2)敬畏---敬佩
2.理解加点词语。
无以名状   浑然不觉    蔚然成阴
3.《指导丛书》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检查预习,掌握字词;了解蒙田;学习《热爱生命》,课堂背诵第二段。
二、检查预习
躁动不安:因急躁而活动不安定。稍纵即逝:时间一放松就失去了。
三、了解作者。
四、正课
1.朗读课文。(可全班朗读,也可个别读)
2.提问:作者对“度日”有几种理解?
讨论并归纳:有四种。
(1)天色不佳,令人不快时,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
(2)风和日丽时,是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3)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
(4)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3.提问:那些“哲人”对生命是怎样认识的?
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事似的。
4.提问:“我”对生命是怎样认识的?
 “我”觉得生命值得称颂,富于乐趣。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5.提问:“糊涂人”对生命是怎样认识的?
 “糊涂人”觉得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而白白虚度此生。
6.提问:“我”热爱生命,但为什么“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亡之苦恼。人总是要死的,但~个人在有生之年,抓紧时间,为人民作出了贡献,他的生命有意义地过了,所以不感到苦恼和遗憾。
7.提问:作者认为要用什么样的方法享受生活呢?
作者认为要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8提问:为什么要这样享受生活呢?
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时间老人对每个人都是十分慷慨的,如果我们热爱自己的生命,更会抓紧点点滴滴的时间,去学习,去工作,去干一番事业,那种我们的生命是十分充实,充满乐趣;如果我们胸无大志,碌碌无为,消磨时间,便会觉得活着无聊透顶,毫无乐趣可言。
9.提问:比较两篇短文有什么异同点?
这两篇文章都是谈生命问题。《敬畏生命》通过记叙描写“我”看到的几棵正在不停地飘散着一些白色纤维的树,被这种树锲而不舍、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所感动,领悟到人生也必须有这种奉献精神。《热爱生命)则是通过对“度日”一词的含义的议论,通过对比几种不同的人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的理解,说明人们应当抓紧时间,热爱生命,享受生活。
10提问: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
我觉得,生命的本质在死。人固有一死,生命是短暂的,如果我们在这短暂的生命中为人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那么这种生命是值得“敬畏”的。因此,我们要抓紧时间,有效地利用时间,热爱自己的生命,使生命过得丰盈充实。
五、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是谈生命问题,学习后大家一定有许多感受。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生命刚刚开头。今后我们要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呢?我们也必须“敬畏生命”“热爱生命”,让我们的生命在人类历史的银河中发出一点光和热。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选用《指导丛书》。
 
板书
 
热爱生命
 
 
 
为什么
值得称颂——————————富于乐趣、自然的厚赐、优越无比
 
 
怎样
 
 
增加生命的份量——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  弥补匆匆流过的光阴——过的丰盈充实
 
 
短文两篇(教师中心稿)
 
 
--------------------------------------------------------------------------------
 
中学语文免费教案 版权归作者所有 2003-03-24
 
                                     胡学文
 
                       《鲁迅诗稿》序
   
   
    教学目标
1、本文既是一篇序,同时又是一篇小品文,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文体特征。
2、了解作者对鲁迅诗歌和书法有怎样的高度评价。
    教学重点
1、本文是文言写成的,又很注重音节的节奏,体会这一特征。
2、本文的论证结构很别致,学习这一写法。
教学过程
 
一、关于“序”
“序”是一种文体。
主要用来介绍写作的原由、作品的内容、成书的经过等等。写在作品前面的叫“序”,写在作品后面的叫“跋”。
中学课本中选入的序文特别多,有的是诗歌前带序的,如本册选入的有《孔雀东南飞(并序)》《琵琶行(并序)》《杨州慢》(诗歌前有小序)《愚溪诗序》。其他课本上选入的还有《呐喊(自序)》《指南录后序》《送东阳马生序》《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等等。
书序可以分为:自序和代序、序与后序。
《送东阳马生序》的“序”却不是书序,它是赠序。(就好比《阿Q正传》的“传”不是人物传记一样)
这是一篇序,也是一篇优美的小品文。它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它短小篇幅中包容的巨大容量,文言的形式和精美的遣词造句给人无尽的美感。
鲁迅是一位思想深邃的伟大作家,他的思想不是眼下说得完的,他的文学成就也让人们一代代反复研究,受益无穷。鲁迅的诗歌创作书法艺术,人们向来注意甚少,至今还如此,原因是鲁迅其他方面的成就和光芒,遮盖了他诗歌和书法的光辉。《鲁迅诗稿》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不足。郭沫若为这本书的出版写的这篇序,目的是评价鲁迅诗歌书法的价值和成就,向人们展示鲁迅诗歌和书法的价值和成就,向人们展示鲁迅书法的精神和魁力。不过,要用二百多字完成这一任务,手笔是很难做得到的。
这篇序内容分明。第一段评价鲁迅诗歌,艺术上是“绝唱”,讽刺敌人“犀角烛怪”,对待朋友“肝胆照人”。这就把这评论放在鲁迅研究的广阔背景之下了,它联系一鲁迅的思想,联系了鲁迅创作的总体特征,评论也恰到好处。郭沫若在评论便迅诗歌的时候,还点面结合,有总说,有举例。第二段评论鲁迅先生书法,认为他学习了古人的书法优点,“自成风格”“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这一评论,非内行下不了这个判断,既指出了鲁迅书法的艺术特色,又表现了作者研究的功力。第三段总评鲁迅诗歌和书法,把鲁迅的为人与为文结合起来,“诗如其人,书如其人,荟而萃之,其人宛在”,这亦符合中国历来奉行的“知人论世”的传统。最后作者向读者推荐这本书,希望读者“好其诗,好其书”,这样读者一定能从道德文章方面皆受到教益。全文共三段,前两段分写,后一段总写,作者用文学的语言,对鲁迅诗歌和书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评价。
自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 鲁迅的诗歌和书法有什么特点?
诗歌: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
书法:自成风格,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
2、 作者对鲁迅的诗歌和书法作怎样高度评价?
诗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书法: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3、 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学习鲁迅的诗歌和书法?
学其人,更要好其诗,好其书。
4、 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哪几种?(《鲁迅诗稿》序)属于哪一种?
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本文属于分总式,即先分述诗歌和书法,最后再作总评。
鉴赏要点
这是一篇序中之奇文。它用文言写成,句式参差又有对仗,语言平实却又出奇。细细朗读,又像一篇古代骈散结合的小品文,有节奏,琅琅上口。
这篇序言的句式,长短相间,音节铿锵,仰扬起伏。短句有“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春温秋肃,默化潜移”,短得有力,长句如“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长得自然。也有类似偶句,如“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身心获益靡涯,文章增华有望,对得工整。整体感受全篇句式,如涉险路,观美景,从从容容,节奏舒缓。只在古文章中才能感觉得到的,我们在文章中也享受到了。这是郭沫若大手笔奉献给我们的篇美文。
本文用字用词,可谓精妙,字斟句酌,又不露痕迹。其中用字词如“臻”“方生与垂死”“团结与斗争”“熔治”“逾”“攀”“春温秋肃”“默化潜移”等,十分节省,也十分精确。本文运用典故,也是水到渠成,自然而出。短短二百来字,处处可见郭沫若的才气,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典籍知识,自然而出。什么“犀角烛怪”,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什么“学莫便乎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等,都有来头,或点石成金,或直接引用。作者写作这们一篇小品,如在方寸之跳舞,游刃有余。
序言,原来也可以写得文采斐铁饭碗,读来令人满口余音。
 
 
《我为何而生》
 
 
    教学目标
1、 感受一个伟大学者的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学习他的积极世界观和人生观。
2、 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快速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
    作者的“三大精神支柱”是他内心世界的表白,分析三者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全文内容主旨
    《我为何而生》,这篇文章如同作者的“人生答卷”展现在我们眼前。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学者高尚、宽阔的胸怀。也吐露了支配他一生的三大精神支柱: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寻求,对人类苦难的怜悯。
课文结构
全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总写支配作者的三大精神力量:
l 渴望爱情,叫我消魂,减轻孤独。
l 寻求知识
l 怜悯苦难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自然段)
分写三大精神支柱支配我的原因。
l 追求爱情  在神秘中提前看到天堂
l 寻求知识  理解人类心灵,并居主导地位。
l 怜悯苦难  对世上的孤独贫困自已感到痛苦。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
渴望为“三大精神力量”再生。
    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倾吐自己对人类的怜悯。“怜悯”总是把人带回人间。“痛苦的呼喊在我心中反响、回荡。”“孩子们受饥荒煎熬”“无辜者被压迫折磨。”“孤弱无助的老人”被儿子视为“可恶的累赘。”语言朴实无华,震撼人们的心灵。仿佛使读者看到作者那浩如大海的胸怀,他关注着儿童、老人的疾苦,感情真挚。
内心世界的表白
作者以强烈的激情,抒写他那内心的渴望。如作者写“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激情”“这些激情犹如狂风。”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对于人类苦难痛切肺腑的怜悯。”连用三个“对于”成分的排比自己的渴望,使内容层层推进。表达了一位哲学家、数学家对世人的关爱 ,表达他的理想,表达他的追求。从他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颗善良的心,一颗挚爱的心,一颗愤世嫉俗的心。只有这样的一颗心的人,才活得有价值,才活得更有意义。
 
短文两篇(高二新教材)
 
 
--------------------------------------------------------------------------------
 
中学语文免费教案 版权归作者所有 2002-07-16
 
高二1&3班语文课    教师:田克君
 
A.课时安排:2001年12月3日周一共1课时。No.73
B.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本文丰富的思想,鉴赏两篇短文的表现手法,品味两篇短文所隐含的意义。
2.思想教育目标:理解文章的内在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评价这两篇短文的观点,阐释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一步体会作者深刻的思想境界。
C.教学重点: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散文的欣赏。
D.教学难点: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E.教学方法:阅读课。
F.教具使用:相关课件PowerPoint格式。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
《鲁迅诗稿》序
1、课前导入
这是郭沫若为《鲁迅诗稿》写的序言,也是一篇优美的小品文,目的是评价鲁迅诗歌书法的价值和成就,向人们展示鲁迅诗歌和书法的精髓与魅力,其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内涵丰富,语言精美。
2、自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鲁迅的诗歌和书法有什么特点?
诗歌: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书法:自成风格,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
(2)作者对鲁迅的诗歌和书法作怎样高度评价?
诗歌: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书法: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3)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学习鲁迅的诗歌和书法?
学其人,更要好其诗,好其书。
(4)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哪几种?《〈鲁迅诗稿〉序》属于哪一种?
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本文属总分式,即先分述诗歌和书法,最后再作总评。
3、反复诵读,体味本文语言特点。
见“教参——鉴赏要点”。
《我为何而生》
1.导入课文
罗素是现当代思想文化巨人,他在将近一百年的生涯中,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和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几乎各个领域,都有极大建树。一生写过七十多部专著,真可谓著作等身,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素同时也是个文学家,尤其到了他的晚年,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即是他写的一篇思想随笔。(另外可参考“有关资料”对罗素的简介,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崇敬心理。)
2.指定男女同学各一名,分别朗读一遍课文。布置学生边听边出自己难以理解或印象特别深的句子。
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能包括以下一些:
①这些感情……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②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
③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④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
以上这些句子,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如何理解。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印象深的句子由同学自己找出来,并可说说喜欢的理由,还可适当引申和发挥。
3.师生共同完成如下内容:
①找出作者生活的三个目标。
②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③指出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④联系“课文鉴赏说明”和罗素的思想、生平,补充课文内容,感受伟人形象。
4.同样以“我为何而生”为题,师生可共同探讨这一重大人生问题;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思考人生观、价值观。随便说说写写,或开班会,或开讨论会,或举办演讲比赛等都可以。
5.集体朗读课文。
作业:(因下午有课,所以无。)
 
《散文诗两篇》 
 
杨晓雷 张翠敏 
 
--------------------------------------------------------------------------------
 
  一、课文悟读
 
  《记忆》
 
  记忆,历史的见证人。“记忆”一词在多种声音的喧哗中显得既嘹亮又微弱,既结实又无力。若要探析“记忆”的文学内涵,那就更不确定了,因为它没有重量,没有体积,没有色彩,没有标价;再也没有什么词比“记忆”更加滑头和善变的了,不同的人们赋予它不同的看法:是一面镜子,可以映射出自然的一川流瀑,一泓平湖,月香水影,花开花落;也可以映射出人世超尘的邀约,流逝的风韵,未了的故事,光阴的祭礼;是灰烬;是落花;是流水……
 
  那么,记忆,究竟是什么,尘埃落定,我认为,韩少华在《记忆》一文中作了最好的回答。
 
  记忆是尺度,是岁月的见证,它衡量着人的高下、贵贱、美丑、善恶。方志敏在狱中所写的《共产主义殉道者的记述》中有一段话:“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吞噬刺口的苞栗和菜根;我毫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圈狗窝似的住所。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动摇我的决心。我能舍弃一切,但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方志敏所言,实际上就是他革命生涯的真实记录,他的质朴与崇高将在人们记忆的深处永葆鲜活,他的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精神则永远为人们所怀念。而悠悠历史中,像秦桧、魏忠贤之流的庸人、叛徒、蠢货、懦夫之流,在人们的记忆中就为人所不耻,必遭唾弃。
 
  可见,“记忆”也是一位对生活洞若观火的智者,他警醒我们必须思索: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的一生应该怎样来过?人应该为记忆的长河留下点什么?
 
  《门槛》
 
  象征,即借助某种具体形象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和情感。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在散文诗中最常运用。《门槛》是一篇象征手法运用的非常好的作品。它质朴大方,十分纯净,不做任何修饰装扮,连描绘性的辞藻都不大使用,集中笔墨勾勒一个决心跨越“门槛”的富有象征性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出她所献身的事业的内在的壮美。象征性形象的运用,使作品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浓缩和凝聚,作品总共才四百来字,但从内容上看,含量却非常大:他集众多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于“俄罗斯的姑娘”于一身,通过虚幻的梦境,讴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他们追求崇高信仰的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在散文诗中,从文章题目、环境描写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推出了一组象征性形象。这些象征性形象的运用,使这篇散文诗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内容含蓄深广。在作者所描绘的深远的意境之中,读者思绪的触角,会随着文中那些具体、生动的象征性形象的轨迹而延伸,而且读者的心灵也会因此受到陶冶和感染。在艺术作品中,只有恰切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才能使作品的主题具有隐蔽性、含蓄性和耐读性,而不是含混不清,《门槛》一文在这方面堪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二、亮点探究
 
  1仔细品读文句:“记忆嘛,没有重量,它却既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请指出“压得人”“鼓舞人”其中的“人”字的含义是否相同?
 
  探究学习:文句中“压得人”“鼓舞人”中两个“人”字的含义是不同的,应是针对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人而言的。通读全文,就会找到答案:前者指庸人、叛徒、蠢货、懦夫等一类人,后者指智者、勇士等一类人。前者因为或是“只记得一己忧患”,或是“忘记了人民疾苦”,或是把“荣耀当做冠冕顶在头上”,所以他们被“灰色”的记忆压得匍匐在地;后者因为或是“从成功的记忆里提炼警觉”,或是“忘掉自己的危难,却铭记着他人的艰辛,只为人民的幸福去忘我奋斗”,所以“忘我的精神”鼓舞他们在理想的空间飞翔。前者丑陋的灵魂和卑劣的形象令人唾弃,后者美丽的心灵和高尚的形象,令人景仰。
 
  2文中有“你正望着我呢,年轻的朋友”“你的眼睛仿佛正在询问我”“而你,朋友,却执拗地望着我”“年轻的朋友,关于记忆,请允许我”“哦,年轻的朋友,你还在望着我,望着我呢”的语句,试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探究学习:本文假设“我”与“你”面对面亲切交谈,一问一答。这种“假设”的情境,有助于缩小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有助于使作者的“笔谈”变得和蔼可亲。虽如话家常一样,但是这“一问一答”的形式却给读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探究文章内涵的线索。
 
  3“记忆,是什么?”“关于记忆,究竟该怎样描述?”“记忆究竟是什么?”作者在探究这一系列问题时,是重在回答记忆的生理本质是什么?还是重在表现记忆的社会本质是什么?
 
  探究学习:作者在探究这一系列问题时,并非以心理学家的口吻来表现记忆的生理本质,而是以文学家的笔墨来表现记忆的社会本质。文章先不谈记忆,而是从谈忘却入手,其意在从记忆的对立面探讨有关记忆的社会本质。从描述有关记忆的种种现象,到比喻性地阐释记忆是什么,再到列举两个典型事例,最后描写各种人对待记忆的态度,这些都是在一步一步地挖掘记忆的社会本质。
 
  4文章结尾说:“不知我匆匆写下的这些杂乱的意思,可触及记忆所蕴含着的真谛了吗?”如果就文章的内容、行文思路和文章结构来看,那么“这些杂乱的意思”是否“杂乱”呢?
 
  探究学习:本文是一篇散文诗,同散文一样,具有“形散神凝”的特点。表面上好像零散杂乱,其实始终围绕着“记忆”的话题,而且记忆的话题,也不过是作者思想感情赖以表达的凭借,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对正义、对高尚情操的讴歌,对恶势力、对卑下行为的批判。在思路上,不是“直线式”平铺直叙地写来,而是采取“曲线式”的写法,迂曲婉转地表达思想感情、多角度地提示记忆的本质。文章紧紧地围绕这个“神”,尽情挥洒,多方选材,力求“形”生动活泼,而且“形”以“神”为中心,放得开,也收得拢,开与合很好地统一起来。
 
  5下列对《门槛》一文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门槛》通过“一位俄罗斯的姑娘”执著地要跨进“高高的门槛”的梦幻情景,表现了她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格,表现了革命事业的艰苦卓绝。
 
  B.本文的“门槛”可以理解为参加革命与不参加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革命者前面的一切艰难险阻”。
 
  C.文中的“俄罗斯的姑娘”是作者描写讴歌的对象,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作者所具有的坚定、真诚和自我牺牲的政治信仰,及其对革命的同情和理解。
 
  D.《门槛》是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的代表作,集中表现了他的散文诗的特点:简单而又深刻,朴素而富于哲理,读后使人回味无穷。
 
  探究学习:此题答案为C。文中俄罗斯的姑娘是作者讴歌的对象,虽然作者由衷地赞美姑娘对自己信仰的坚定、真诚和自我牺牲精神,但是屠格涅夫自己却不具有、也不赞成那种信仰。这是屠格涅夫的贵族自由主义的政治立场和悲观主义宿命论的哲学观点在《门槛》中留下的印记。屠格涅夫只希望温和的改革,而不能接受那种轰轰烈烈的革命,以至从内心深处感到革命、流血、暴力,是一种应该感到内疚的“犯罪”行为。作者还认为,用木犁浅翻处女地的工作成效甚微,几乎等于白白地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甚至认为姑娘将来会否认自己“现在这个信仰”。
 
  三、选题设计
 
  1《门槛》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俄罗斯姑娘的?这些描写都蕴涵了什么意义?
 
  研究方法:《门槛》一文中并没有特意点明人物身份、性格特点,人物的精神品质是从具体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中体现出来的,所以阅读时必须抓住这些描写仔细研究分析,课外可以阅读几本小说名著,体会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对刻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1)语言描写:
 
  a.问语——声音慢吞吞,不响亮,语调冰冷冷。
 
  b.答语——简短,坚决,果断。
 
  c.评语——一声诅咒“一个傻瓜”,一声赞美“一位圣人”。
 
  (2)神态描写:仅一句,“姑娘埋下了头……”
 
  (3)心理描写:贯穿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之中。
 
  参读书目:
 
  孙犁的《荷花淀》、鲁迅的《祝福》、高尔基的《母亲》、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
 
  2《门槛》中“俄罗斯的姑娘”这一人物形象与作者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相比,在风格上有何不同?
 
  研究方法:
 
  屠格涅夫以擅长描写女性而著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曾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富于理想色彩的进步的女性形象。可以运用“比较法”进行对比研究。
 
  (1)以往的作品只是以清丽的文笔,抒情地、富有诗意地加以描绘,塑造女性形象。
 
  (2)《门槛》中的女革命家形象,描写的风格是冷峻的、凝重的。这位女革命家,没有姑娘的动人微笑,也没有女性的脉脉温情,却更令人肃然起敬。
 
  这位“俄罗斯的姑娘”形象不同于屠格涅夫一生中塑造的其他任何女性,气质非凡,独放异彩。
 
 散文诗两篇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二)把握《记忆》从  "  人  "  的记忆角度,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品性,作形象、鞭辟入理的剖析,表达强烈爱憎的写法特色。  
  (三)联系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细心领会《门槛》这篇富有象征意味的散文诗的多种象征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在《记忆》中,  "  记忆所蕴含着的真谛  "  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形象地揭示这一真谛的?  
分析:题目的第一问看似简单,其实有一定的难度,难在文章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自己分析、总结,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既要从全文提炼,又要重点归纳课文的几段。回答第二问,先根据行文中领起与转折的标志,将全文分成几个部分,然后用简练的话语串起来。  
第一问,记忆是衡量人的高下、贵贱、美丑、善恶的尺度;在人们的记忆中,庸人、叛徒、蠢货、懦夫将遭唾弃,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人将流芳百世。  
  第二问,先说什么是忘却,再说记忆没有这样那样的外在形式,然后才能触及什么是记忆的核心话题,最后对怀有各种记忆的人作出评价。领起与转折处有明显的标志:  "  记忆,是什么?  " ;   "  这说的是忘却,记忆呢?  " ; "  记忆究竟是什么?  "  全文  "  先言他物  "  ,几经盘旋,才  "  引起所咏之辞  "  ,回环婉曲,层层深入,意趣盎然。  
( 二)在《记忆》中,作者假设  "  我  "  与  "  你  "  面对面亲切交谈,这一问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分析:本文假设  "  我  "  (作者)与  "  你  "  (一个  "  年轻的朋友  "  )面对面亲切交谈,一问一答。 这样  "  假设  "  的情境,有助于缩小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有助于使作者的  "  笔谈  "  变得和蔼可亲。 虽如话家常一样,但是作者全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意象,使文章呈现出典雅的气象。  
(三)在《记忆》开头,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出“记忆”的概念,而是叉开问题引出医学家、道德家、佛学家革命家对“忘却”的说法,有什么作用?
分析: ①使人从记忆的反面了解记忆,为下文正面回答作铺垫;②设下悬念,增强吸引力;③表明作者要探讨的不是心理学家对记忆的定义,而是从文学家的角度来表现“记忆”的社会本质。
( 四)在《记忆》中,哪两种修辞手法用得最多,最好?试举例说明。  
  分析: 比喻和排比。  
  比喻,具有系列化的特点。  "  记忆  "  被比喻成种种事物  --  灰烬、流水、落花。每一种比喻中 , 又作生动形象的进一步比喻性描写,以  "  流水  "  之喻而论,更进一步的比喻性描写还在后面:  "  它奔涌而来,可也总要消逝到地平线之外去  "  ,  "  即便是流水,到了天尽头,不还能解一解远行人的干渴么。  " 
排比,  "  医学家说……道德家说……佛家说……  ""  ……是庸人……是叛徒……是懦夫……      "  或引用名言,或写成精妙的警句,像诗一样单行排列,有气势,有分量。  
(五)   "  门槛  "  象征着什么?  
   分析:象征手法,在诗歌教学中已经涉及。可参阅前面的内容。  
   本文的  "  门槛  "  可以理解为 参加革命与不参加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 的象征,也有人理解为  "  革命者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  "  。以此为标题,可见它对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门槛》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象征意义?  
分析: 大楼、窄门,高高的门槛,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一幅门帘子掩盖了所有的凶险邪恶。这阴森恐怖的环境,象征着当时俄国社会中的严酷环境和革命形势, 成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和人物形象凸现的底色。  
(七)   《门槛》一文,作者是如何描写俄罗斯姑娘的?  
分析: 语言描写:①问语  --  声音慢吞吞、不响亮,语调冷冰冰,语句长,陈述一切苦难,从反面表现正义事业的艰难,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坚强性格。②答语  --  简短,坚决,果断,直接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坚强性格。③评语  --  截然相反,表现出女主人公品格的伟大,也暗示出这种人物性格不被广泛理解造成的悲剧性。  
神态描写:仅一句,  "  姑娘埋下了头……  "  忍受着屈辱,显示出女性特有的坚强。  
心理描写:贯穿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之中。女主人公表现出性格的一致性,还伴随着心理活动的波澜,即在表现坚强的性格的同时,又有忍受屈辱,复又更坚强这一插曲。渐次高昂之中,有间歇、转折和新的起点,避免了平铺直叙。  
( 八)怎样理解  "  一个圣人  "  ?  
分析: 在欧洲人的传统观念中,圣人指具有嘉德懿行和远大崇高的奋斗目标,忍受无穷无尽痛苦,一心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人。这种人往往是虏诚的宗教信仰者。本文用  "  圣人  "  来形容俄罗斯的姑娘,是着眼于道德赞扬的。作者同情革命,但没有参加革命,在政治上与革命党仍有距离。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诵读作品。  
   指导学生用一课时自读这两篇课文。自读的步骤,读完一篇,完成对本课的鉴赏,再读另一篇;不宜将两篇课文合在一起读下来,合在一起鉴赏。  
 1  .《记忆》是当代散文诗,学生可以通过诵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捕捉鲜明的意象,品味诗化的语言。  
教师可组织四个学生分别朗读。第一个从  "  你正望着我呢……  "  开始读,第二个人从  "  这说的都是忘却  --  记忆呢  "  开始读,第三个从  "  ……而你,朋友,却执拗地……  "  开始读,第四个从  "  嗯,只记得  --  已忧患的……  "  开始读。  
  朗读时,要充满激情,语速宜缓:不要麻木不仁地匆匆读过。四个学生读好了,课堂上就有了  "  情境  "  和  "  氛围  "  了。  
  第三个学生读的内容多,时间长,最好让朗诵能力好的学生来读。  
 2  .《门槛》是外国散文诗,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认真捕捉俄罗斯女郎、门槛等形象隐含的意义,体会字里行间深沉而悲壮的感情,也就化难为易了。  
   本义主要靠对话来描绘形象,表现主题。诵读时要减缓速度,并在诵读中注意体会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读出低沉压抑的语调。对话,应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  
   教师可组织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叙述人、问者、俄罗斯姑娘和两位评者。  
   问话应是  "  慢吞吞  "  和  "  不响亮  "  的,显出高高在上的威严;俄罗斯姑娘的答语,要加重语气,文章最后  "  一位圣人  "  ,打了惊叹号,充满力量,寄托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更要读得响亮。朗读时要注意创造庄严、肃穆的情境和氛围。  
(二)整体感知。  
  1  .《记忆》从记忆角度,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品行作了概括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从根本上说,这里的  "  记忆  "  ,是广大人民心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客观尺度。  
  本文形散神聚。表面上好像零散杂乱,其实始终围绕着  "  记忆  "  的话题,而且  "  记忆  "  的话题,也不过是作者思想感情赖以表达的凭借,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对正义、对高尚情操的歌颂,对恶势力、对卑下行为的批判,但这写作意图藏而不露。在思路上,没有  "  直线式  "  平铺直叙写来,而是采取曲线式写法,迂回婉转地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这一中心,作者尽情挥洒,力求形式生动活泼。总之,文章在形式上放得开,但表达的中心很集中,开与合很好地统一起来了。  
 2  .《门槛》写作背景。  
   屠格涅夫(  1818  ~  1893  ),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门槛》是作者晚年的作品中思想境界较高的一篇。作者与女革命家一直有来往。  1878  年  1  月,俄国发生了女革命家刺杀彼得堡总督的事件,同时,屠格涅夫受到女革命家彼洛夫斯卡娅活动的影响,受到女友伏列夫斯卡哑献身精神的感染,对那些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钦佩不已。于是,集她们于  "  俄罗斯的姑娘  "  之一身,通过虚幻的梦境,讴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她们的崇高信仰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3  .《门槛》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描写  "  一个俄罗斯的姑娘  "  执著地要跨进  "  高高的门槛  "  的梦幻情景,表现了她的坚强意志和高尚的品格,表现了革命事业的艰苦卓绝,表达了作者对女革命家的无比崇敬。  
   理解本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本文写的是梦境,全都是非现实的。②作者并没有特意点明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人物的精神品质是从具体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中体现出来的。③作者也没有公开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④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的精神品质,必须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和写作意图作正确、深入的领会。  
 4  .散文诗的特征。  
  散文诗不像一般新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韵。它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有一定字数限制;有浓郁的诗的意境,隐含着寓言和哲理,又必须通过形象来表现。  
  教师板书:  
                                              记忆  
                                    衡量是非曲直的尺度  
                                    真善美应当歌颂  
                                      假恶丑必须唾弃  
                                              门槛  
                    情境描写(姑娘跨进门槛前接受质询并作出回答)  
                    人物性格(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意志坚强,不怕牺牲)  
                    作者态度(敬仰、歌颂)  
(三)课后练习。  
  1  .完成练习一、二。  
  2  .比较散文诗与散文的异同点,写篇  300  ~  400  字的心得体会。  
  [  小资料  ] 
 
 
                                屠格涅夫  "  家  "  的姑娘们  
  屠格涅夫素以擅长描写女性著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曾经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富于理想色彩的进步女性形象,被人们戏称为  "  屠格涅夫家的去姑娘们  "  。这些姑娘们包括(罗亭)中的那泰丽妞、《贵族之家》中的丽莎,《前夜》中的叶琳娜,《处女地》中的玛丽安娜等,她们都是作者以清丽的文笔,抒情地、富有情意地加以描绘、塑造的。只有《门槛》中的女革命家,描写的风格是冷峻的、凝重的。她既没有姑娘的动人微笑,也没有女性的脉脉柔情,但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的俄罗斯姑娘,反而因气质非凡而独放异彩
《记忆》《门槛》教学设计 (论坛精华帖)
 
 
--------------------------------------------------------------------------------
 
中学语文免费教案 版权归作者所有 2001-11-30
 
 
论坛精华帖:中学语文免费教案/vbb/showthread.php?threadid=287 
 
教学设想:两篇散文诗为自读课文,让学生大胆实践自己把握文章,在《记忆》中只要学生能找出记忆的真谛,在《门槛》中能够较准确地理解象征意义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然后可以进行小练习。
 
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教师介绍两文的作者和作品(利用课件)
 
二. 学生自读《记忆》
 
1. 由学生提出问题:
 
记忆的真谛是什么:(课文中)而那忘掉自己的危难,却铭记着他人的艰辛,只为人民的幸福去忘我奋斗的人,才是勇士,真正的勇士。
 
记忆的作用:让学生讨论
 
本文的主题:
 
分析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 学生自读《门槛》
 
让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重点加以分析
 
学生能够发现本课采用象征手法,让学生把象征意义的句子和词语选出来进行分析其意义。
 
1、 一座大楼:人类社会生活中伟大而壮丽的革命事业
 
2、 高高的门槛:参加革命的起点(还是象征横阻在革命都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
 
3、 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象征沙俄专制制度的黑暗统治和革命者所处的恶劣环境
 
4、 一个慢吞吞、不响亮的声音:象征革命事业对有志者提出的考验
 
5、 傻子和圣人两种载然不同的评价:揭示出不理解甚至仇恨革命的人和革命人民之间的对立
 
四. 让学生总结散文诗的特点
 
兼有散文和诗二者的特点,篇幅短小,不押韵,或言理或抒情,语言精美,韵味无穷,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五. 口语练习
 
1. 讲讲自己记忆中最难忘的事
 
2. 各选记忆或门两词说一句有哲理的话
 
六. 作业
 
课外找一篇散文诗,做读书笔记
 
 
 散文诗两篇
2003年10月18日  作者:章甫友  『语文网』  浏览选项:  颜色 默认 灰度 橄榄色 绿色 蓝色 褐色 红色   本文已被浏览 43 次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二)把握《记忆》从“人”的记忆角度,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品性,作形象、鞭辟入理的剖析,表达强烈爱憎的写法特色。
 
(三)联系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细心领会《门槛》这篇富有象征意味的散文诗的多种象征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在《记忆》中,“记忆所蕴含着的真谛”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形象地揭示这一真谛的?
 
分析:题目的第一问看似简单,其实有一定的难度,难在文章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自己分析、总结,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既要从全文提炼,又要重点归纳课文的几段。回答第二问,先根据行文中领起与转折的标志,将全文分成几个部分,然后用简练的话语串起来。
 
第一问,记忆是衡量人的高下、贵贱、美丑、善恶的尺度;在人们的记忆中,庸人、叛徒、蠢货、懦夫将遭唾弃,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人将流芳百世。
 
第二问,先说什么是忘却,再说记忆没有这样那样的外在形式,然后才能触及什么是记忆的核心话题,最后对怀有各种记忆的人作出评价。领起与转折处有明显的标志:“记忆,是什么?”——“这说的是忘却,记忆呢?”——“记忆究竟是什么?”全文“先言他物”,几经盘旋,才“引起所咏之辞”,回环婉曲,层层深入,意趣盎然。
 
(二)在《记忆》中,作者假设“我”与“你”面对面亲切交谈,这一问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分析:本文假设“我”(作者)与“你”(一个“年轻的朋友”)面对面亲切交谈,一问一答。这样“假设”的情境,有助于缩小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有助于使作者的“笔谈”变得和蔼可亲。虽如话家常一样,但是作者全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意象,使文章呈现出典雅的气象。
 
(三)在《记忆》中,哪两种修辞手法用得最多,最好?
 
分析:比喻和排比。
 
比喻,具有系列化的特点。“记忆”被比喻成种种事物——灰烬、流水、落花。每一种比喻中,又作生动形象的进一步比喻性描写,以“流水”之喻而论,更进一步的比喻性描写还在后面:“它奔涌而来,可也总要消逝到地平线之外去”,“即便是流水,到了天尽头,不还能解一解远行人的干渴么。”
 
排比,“医学家说,……道德家说……佛家说……”“……是庸人……是叛徒……是懦夫……”或引用名言,或写成精妙的警句,像诗一样单行排列,有气势,有分量。
 
(四)“门槛”象征着什么?
 
分析:象征手法,在诗歌教学中已经涉及。可参阅前面的内容。
 
本文的“门槛”可以理解为参加革命与不参加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的象征,也有人理解为“革命者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以此为标题,可见它对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门槛》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象征意义?
 
分析:大楼、窄门,高高的门槛,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一幅门帘子掩盖了所有的凶险邪恶。这阴森恐怖的环境,象征着当时俄国社会中的严酷环境和革命形势,成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和人物形象凸现的底色。
 
(六)《门槛》一文,作者是如何描写俄罗斯姑娘的?
 
分析:语言描写:①问语——声音慢吞吞、不响亮,语调冷冰冰,语句长,陈述一切苦难,从反面表现正义事业的艰难,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坚强性格。②答语——简短,坚决,果断,直接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坚强性格。③评语——截然相反,表现出女主人公品格的伟大,也暗示出这种人物性格不被广泛理解造成的悲剧性。
 
神态描写:仅一句,“姑娘埋下了头……”忍受着屈辱,显示出女性特有的坚强。
 
心理描写:贯穿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之中。女主人公表现出性格的一致性,还伴随着心理活动的波澜,即在表现坚强的性格的同时,又有忍受屈辱,复又更坚强这一插曲。渐次高昂之中,有间歇、转折和新的起点,避免了平铺直叙。
 
(七)怎样理解“一个圣人”?
 
分析:在欧洲人的传统观念中,圣人指具有嘉德懿行和远大崇高的奋斗目标,忍受无穷无尽痛苦,一心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人。这种人往往是虔诚的宗教信仰者。本文用“圣人”来形容俄罗斯的姑娘,是着眼于道德赞扬的。作者同情革命,但没有参加革命,在政治上与革命党仍有距离。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诵读作品。
 
指导学生用一课时自读这两篇课文。自读的步骤,读完一篇,完成对本课的鉴赏,再读另一篇;不宜将两篇课文合在一起读下来,合在一起鉴赏。
 
1.《记忆》是当代散文诗,学生可以通过诵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捕捉鲜明的意象,品味诗化的语言。
 
教师可组织四个学生分别朗读。第一个从“你正望着我呢……”开始读,第二个人从“这说的都是忘却——记忆呢”开始读,第三个从“……而你,朋友,却执拗地……”开始读,第四个从“嗯,只记得——已忧患的……”开始读。
 
朗读时,要充满激情,语速宜缓:不要麻木不仁地匆匆读过。四个学生读好了,课堂上就有了“情境”和“氛围”了。
 
第三个学生读的内容多,时间长,最好让朗诵能力好的学生来读。
 
2.《门槛》是外国散文诗,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认真捕捉俄罗斯女郎、门槛等形象隐含的意义,体会字里行间深沉而悲壮的感情,也就化难为易了。
 
本文主要靠对话来描绘形象,表现主题。诵读时要减缓速度,并在诵读中注意体会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读出低沉压抑的语调。对话,应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
 
教师可组织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叙述人、问者、俄罗斯姑娘和两位评者。
 
问话应是“慢吞吞”和“不响亮”的,显出高高在上的威严;俄罗斯姑娘的答语,要加重语气,文章最后“一位圣人”,打了惊叹号,充满力量,寄托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更要读得响亮。朗读时要注意创造庄严、肃穆的情境和氛围。
 
(二)整体感知。
 
1.《记忆》从记忆角度,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品行作了概括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从根本上说,这里的“记忆”,是广大人民心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客观尺度。
 
本文形散神聚。表面上好像零散杂乱,其实始终围绕着“记忆”的话题,而且“记忆”的话题,也不过是作者思想感情赖以表达的凭借,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对正义、对高尚情操的歌颂,对恶势力、对卑下行为的批判,但这写作意图藏而不露。在思路上,没有“直线式”平铺直叙写来,而是采取曲线式写法,迂回婉转地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这一中心,作者尽情挥洒,力求形式生动活泼。总之,文章在形式上放得开,但表达的中心很集中,开与合很好地统一起来了。
 
2.《门槛》写作背景。
 
屠格涅夫(1818~1893),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门槛》是作者晚年的作品中思想境界较高的一篇。作者与女革命家一直有来往。1878年1月,俄国发生了女革命家刺杀彼得堡总督的事件,同时,屠格涅夫受到女革命家彼洛夫斯卡娅活动的影响,受到女友伏列夫斯卡娅献身精神的感染,对那些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钦佩不已。于是,集她们于“俄罗斯的姑娘”之一身,通过虚幻的梦境,讴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她们的崇高信仰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3.《门槛》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描写“一个俄罗斯的姑娘”执着地要跨进“高高的门槛”的梦幻情景,表现了她的坚强意志和高尚的品格,表现了革命事业的艰苦卓绝,表达了作者对女革命家的无比崇敬。
 
理解本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本文写的是梦境,全都是非现实的。②作者并没有特意点明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人物的精神品质是从具体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中体现出来的。③作者也没有公开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④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的精神品质,必须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和写作意图作正确、深入的领会。
 
4.散文诗的特征。
 
散文诗不像一般新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韵。它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有一定字数限制;有浓郁的诗的意境,隐含着寓言和哲理,又必须通过形象来表现。
 
教师板书:
 
 
记忆
 
 
衡量是非曲直的尺度
 
真善美应当歌颂
 
假恶丑必须唾弃
 
 
门槛
 
 
情境描写(姑娘跨进门槛前接受质询并作出回答)
 
人物性格(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意志坚强,不怕牺牲)
 
作者态度(敬仰、歌颂)
 
(三)课后练习。
 
1.完成练习一、二。
 
2.比较散文诗与散文的异同点,写篇300~400字的心得体会。
 
〖小资料〗
 
 
屠格涅夫“家”的姑娘们
 
 
屠格涅夫素以擅长描写女性著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曾经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富于理想色彩的进步女性形象,被人们戏称为“屠格涅夫家的姑娘们”。这些姑娘们包括《罗亭》中的那泰丽娅、《贵族之家》中的丽莎,《前夜》中的叶琳娜,《处女地》中的玛丽安娜等,她们都是作者以清丽的文笔,抒情地、富有情意地加以描绘、塑造的。只有《门槛》中的女革命家,描写的风格是冷峻的、凝重的。她既没有姑娘的动人微笑,也没有女性的脉脉柔情,但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的俄罗斯姑娘,反而因气质非凡而独放异彩。
 
 《记忆》说案
 
 
--------------------------------------------------------------------------------
 
中学语文免费教案 版权归作者所有 2002-11-08
 
沈秋玲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1. 知识教学点:(1) 探究“记忆”的真谛和构思特点。
              (2) 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2.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培养良好语感。
3.德育渗透点: 能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培养对诸种社会现象的鉴别能力,逐步培养高尚情操与健全人格。 
二、教学思想原则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当前教改方向,坚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探究  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教学原则。
三、教学重、难点的把握
1、 本文是散文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所以要在读中体会情与理。
2、 本文写作意图藏而不露,采取曲线式写法,迂曲婉转地表达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
中要把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主旨(“记忆”的真谛)及构思特点(也是鉴赏点)作为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学方法及创新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文教学目标的定位,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诵读、探究、品味的教学方法。 
       对教材处理有较独特的地方,首先由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情境之中,
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主旨直接从第三部分切入(理由见“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品读含义丰富的语句能与作者有着灵魂深处的情感交流。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略)
2. 初步感知 理清脉络 (略)
3. 探究文章主旨
学生对文章初步感知后,头脑中有疑点,很难弄清记忆究竟是什么,优美的语言吸引着他们急于想知道。文章第三部分用三个新奇的比喻从正面在说记忆是什么,描述自然现象暗示社会现象,如设计好问题稍为学生的理解搭个,学生在品读中悟出这里作者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歌颂正面现象,再品读第四部分作者对各种人不同记忆的评价,这时再展开讨论,老师点评,学生能解开疑点,明白“记忆”的真谛,所以我认为直接从第三部分切入来探究文章主旨较好。
4. 鉴赏 (构思 语言)
学生在明白“记忆”真谛的基础上,回到文章的一二部分就较容易体会出文章奇妙构思。(文章第二部分说记忆没有“外在形式”<“记忆”没有“重量”、“体积”、“色彩”、“标价”>也不好理解,但因学生已在三四部分中悟出“记忆”的真谛,所以在这时品读就能较轻松地理解,这里可以展开,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来谈认识和理解,有意识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与健全人格。)
品味语言,鉴赏文章艺术特色。
六小结(略)
七、板书设计(见课件)
 
《门槛》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
 
中学语文免费教案 版权归作者所有 oldwolf 2003-05-07
 
飘逸天
 
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诗的特点,学习诗的语言,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领会文中的多种象征意义;
3、学会鉴赏散文诗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这是一首外国散文诗,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认真揣摩俄罗斯女郎、门槛等形象隐含的意义,体会字里行间深沉而悲壮的感情,也就能化难为易了。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教师启发,能力迁移。
教具:录音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海燕》运用象征的手法,使人们在海燕的叫喊声中听出了革命先驱对暴风雨的渴望,看到了革命勇士搏击长空的雄姿,文章具有散文的形式美,更具有诗歌的意境美。这种诗歌散文化、散文诗歌化的文学体裁,人们称之为散文诗。今天我们再阅读另一篇散文诗《门槛》,了解体会这种文体。
二、 教师启发诱导
1、 你见过门槛吗?
2、 你还能想到哪些门槛?
3、 作为一位革命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三、 学生听录音,整体感知文章,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俄罗斯女郎是一位什么人?
2、 她面临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3、 文中门槛象征什么?
4、 俄罗斯女郎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五、 学生回答,教师启发总结。
1、“一个姑娘”象征勇于献身的革命勇士2、屠文写于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大楼,窄门,高高的门槛,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一副厚帘子掩盖着所有的凶险邪恶。这阴森恐怖的环境,象征着当时俄国社会中的严酷环境和革命形势,成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和人物形象凸现的底色。
本文的“门槛”可以理解为参加革命与不参加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的象征,也有人理解为“革命者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屠格涅夫(1818~1893),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门槛》是作者晚年的作品中思想境界较高的一篇。作者与女革命家一直有来往。1878年1月,俄国发生了女革命家刺杀彼得堡总督的事件,同时,屠格涅夫受到女革命家彼洛夫斯卡娅活动的影响,受到女友伏列夫斯卡哑献身精神的感染,对那些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钦佩不已。于是,集她们于“俄罗斯的姑娘”之一身,通过虚幻的梦境,讴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她们的崇高信仰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4、勇于献身的革命勇士,她具备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意志坚强、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六、能力迁移
学生阅读另一篇《门槛》,思考文后的问题。
门       槛
    我们家住的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四合院,绿苔爬满了房上的青灰色瓦,房檐下的马蹄形檐铁也锈得只剩下几根铁镣吊,可是院子门口的门槛却在岁月的流逝中一直安然无恙。
    门槛有一尺多高,三寸多厚,澄黄的铜皮紧紧地包裹着里面的柏木料子。它稳稳的高卧在门口,似乎永远也没有醒的时候。
    小时候这条门槛在我眼里宛如一条高大的城墙。每次出门,我都先匍匐在门槛上,艰难地挪过一条腿去,然后身子向转磨似地转90度,接着挪过另一条腿去。我曾有过一辆小童车,车身漆得好像一只蓝色的鹏鸟,可是这只“鹏鸟”自己不会飞过高高的门槛。有几次我拖着童车在门槛前急得大哭,用脚踢这条僵死的家伙,嘴里愤愤地大喊着:“该死的门槛,锯了它,锯了它呀!”爷爷却对这条门槛很有感情。每次他送客到滴水檐下,总是习惯地把袍子下摆一拎,抬右脚在空中一个轻巧的圆弧,身子随着重心的转移稳稳地落在门槛外,然后向客人双手一拱:“再见。”客人也抱拳一揖:“留步。”门槛成了割断主客之间绵绵话语的一把裁刀。多少年来,爷爷在门槛前的动作做得总是那么得体。
    六十年代中期,我父亲买了一辆加重“飞鸽”。每天进出大门的时候,他都要憋足气力把这百十来斤的自行车拎过门槛,有时短不了被脚蹬板磕疼了踝骨,或是蹭破了腿腕。父亲找祖父商量:“爹,您看那门槛多碍事,是不是……”话没说完,就被祖父一阵呵斥顶了回来:“祖上留下的产业,只有补缀的份,没有拆散的理!”于是,父亲只好作罢。祖父的腿仍然每天在门槛上着轻巧的圆弧,虽然那时已很少有打恭的朋友来访。
    去年,我买了一辆“嘉陵”。那疾驰如飞的摩托车在高高的门槛前却像一堆死铁,门槛成了现代化的死敌。我不管爷爷同意不同意,斧锯交加,不消半点钟,从此高门敞户下畅行无阻。出人意外,爷爷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唉”地长叹了几声。
一天夜里,爷爷到奶站去送空奶瓶。出大门的时候,他心里仍习惯地默数着步子:“跨门槛,走两步,然后下台阶。”可是门槛已经不在,他的步子乱了,心里惶惑,脚下一软……
我到医院里去看望爷爷。爷爷靠在枕上,雪白的胡子搭在雪白的被单上,忍着疼痛在轻声地喘息。他在嗔怪我,这我看得出。我把随身带来的爷爷喜爱的葛蒲和石竹插在花瓶里,心里盘算着怎样把一大篇安慰老人的话说出口。可是,不管怎样,我都决不想说:让我们把那条门槛重新装上吧……       日子过了许久,爷爷早已痊愈回家。可是在经过没有门槛的大门时,偶尔还照老习惯高高抬起腿,不自不觉地在门中一个不大轻巧的弧……本文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2、本文中的“我”象征什么人物?
3、本文中的“我”有无“犯罪嫌疑”?
七、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本文写于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对保留“门槛”还是锯掉“门槛”的情节描述,揭示了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批判了传统守旧的观念,赞扬了改革精神,说明了改革开放的必然趋势
2、本文中的“我”象征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大胆开拓前进的改革者。
3、本文中的“我”似也有“犯罪嫌疑”,因为他不仅破坏了“祖上留下的产业”,而且让爷爷摔了跤。
 
 
 关于屠格涅夫散文诗的随想
 
 
--------------------------------------------------------------------------------
 
中学语文免费教案 版权归作者所有 2001-12-23
 
 
 
丹 晨 
 

 
刘季星(刘麟)兄寄赠给我一本新的译作《戴灰眼镜的人——屠格涅夫散文集》,其中包含了屠氏全部的散文诗。置放在我的案头,经常翻阅细读之下,颇引起我的联想,但却想不清楚,这该是屠氏散文诗第几个中译本了呢?屠氏的散文诗何以如此受到汉语世界读者特殊的宠爱,在二十世纪不断被译成中文,几乎贯穿始终。这实在是一个值得读解的、很有趣的现象。
 
屠格涅夫的作品大概是最早被译成中文的外国作家作品之一。而他的散文诗又是他的作品中最早被译成中文的,时为1915年,由刘半农用文言翻译了四首散文诗《乞食之兄》(即后来译为《乞丐》)、《地胡吞我之妻》(即后来译为《玛莎》)、《可畏哉愚夫》后来译为《傻瓜》或《愚人》、《小丑》 、《嫠妇与菜汁》(即后来译为《菜汤》)。从此屠氏的作品大量传入中国,伴随着新思潮一起发展,成为对中国文学最有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
 
在翻译屠氏散文诗的队伍中,有许多名家诸如沈颖、徐蔚南、王维克、郑振铎、韦素园、汤鹤逸、黄源、燕士、于道元、贝叶、巴金、罗森、李冰若、杜秉正、牛尖夫、李岳南……等等,这一长串的名字还不是完全的,但他们对屠氏散文诗之热心介绍和欣赏,已足以使人惊叹了。其中徐蔚南和王维克合译的四十篇在1923年出版,是第一个以单行本形式问世的。后来又连续出现多个单行本,则以巴金译的五十一篇最为流行。尤其是在四十年代间,竟一下子出现了四个译本。不知为什么到了1949年后,这样热闹的情景沉寂下来了,似乎散文诗也犯了什么忌似的。直到八十年代又悄悄地重新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先后出版了黄伟经译的《爱之路》(屠格涅夫散文诗集,收有82篇,1981年版)前三次印行达十四万多册。张守仁译的《屠格涅夫散文选》(收散文诗31篇,1986年版)也印行了二万五千多册。王智量译的《屠格涅夫散文诗》(收散文诗82篇,1987年版)与同年重新出版的巴金旧译《屠格涅夫散文诗》竟都以第一版就印行了二三万册的成绩而畅销。现在刘季星的新译(83篇,另加作者小序)在世纪末的1998年也加入了这个行列。真是蔚为奇观啊!
 
更使我惊喜的是,这几位八九十年代的译者都是我熟悉或比较熟悉的师长、好友。我为大家的兴趣相投,都喜爱屠氏的作品而兴奋。我也想起了不久前,看到一位当今走红的作家的高论,说能称为作家者就是指写小说的,要评估作家的成就关键看他有没有几部长篇小说。幸亏屠氏是有几部不朽的长篇小说流传,但是他的散文诗在各国,也包括中国所受到的热情不衰的欢迎和长期的流传,说明一个真正可被称为艺术上品的文学作品,是不以体裁大小论成败高低的。屠氏散文诗的篇章很短小,一般汉译都不到一千字,又不是小说,在那位作家眼里当然不在话下了。但是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
 
屠氏的散文诗发表之初,不仅自己十分重视,也极受文坛注目。散文诗是屠格涅夫晚年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最重要作品,陆续在俄国、法国的刊物上发表。最初,他寄出稿子以后,有点惴惴不安,怕评论家不喜欢,读者看不懂。后来,渐渐发现在读者中,尤其在知识分子中得到了好评,甚至受到托尔斯泰的赞扬,使他十分高兴。在他参加的晚会中,人们也朗读他的某些散文诗来欢迎他。他的散文诗发表不久,就陆续被译成法文、意大利文、捷克文、德文以及其他文字,广为流传。
 
对这些短小篇章的散文诗,长时间受到不同国家的读者的热情欢迎,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呢?为什么至今仍然还有如此的艺术生命力,在中国拥有如此众多的读者?也还有那么多的专家、教授孜孜不倦地研究,句斟字酌地精心翻译,一而再地出版新译,是什么在吸引着他们呢?
&, nbsp;

 
这里先看一下八九十年代译者们对此的说法。黄伟经说,“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是个精品”。他在阅读、译校过程中,常常“被它们优美的文笔,清新的格调,和诗一般的韵味所吸引。有时,我不知不觉地陶醉在欣赏作家所描绘的自然风光美的情感中。”他“仿佛跟着屠格涅夫,走进了十九世纪中叶的俄罗斯农村……”他感受到屠氏对爱情的追求、感叹、赞美、思忆和怀念……。他也深深感到屠氏对俄罗斯命运的关心,对祖国深沉的爱。张守仁说这些散文诗,“像是散文和诗熔炼成的合金。结实、厚重,内涵丰富。”“作者往往通过一个细节,表达一种哲理的思考,把具体的感受升华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王智量更是动情地说明,为什么在已经有了许多前人的译本以后,他还要重译:“我因为爱它,不译不足以满足我的情感,不译不足以说明我为什么爱它,不译也不足以表现出我对它的爱有可能在个别地方或许会比其他同志更深一点,于是我就译了。”刘季星说,屠氏的散文诗“在俄国作家中绝无仅有,在我国作家中影响深远。”他借助俄国的新版本和俄罗斯学者新的研究成果,从事新译工作。即使如巴金这样的大家,因为原文的优美韵味,在四十年代就谦称自己的翻译只是“试译”。
 
总之,他们都是因为极度喜爱痴迷屠氏的作品之故,才去从事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而今天的读者仍然如此踊跃,又是为什么呢?我想除了屠氏作品本身具有如上所述的艺术魅力,至少还有两个现实原因。
 
屠氏的散文诗里,几乎充满着他的人生经历中积累的经验,由此升华、思考、总结而成的深邃的哲理性的语言和形象,是那么富有智慧和诗意,既给人警示、联想和咀嚼的余味,又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愉悦、欣赏的同时,得到灵魂的净化。这与当前那些浅薄的、庸俗的、装腔作势的、甚至冗长无味、痞气十足的“作品”相比,无异是一座高高的丰碑。因为它是真正的艺术品。就如那篇许多译者都翻译了的《傻瓜》(巴译为《愚人》,黄译为《小丑》),说一个所谓“傻瓜”,因为别人对他不重视,他就想了一招,到处寻找有成就的名人、为大家欢迎的作品和人物,加以彻底的否定,猛烈的攻击和丑化。他嘲笑别人:“你还在相信权威吗?”他用这个办法把人们唬住了,于是别人开始把他当作权威了,报纸也来请他主持评论栏。屠格涅夫接着写道:
 
可怜的年轻人,他们怎么办呢?一般来说,是不应当崇拜(权威)的……可是在这里,如果不顶礼膜拜,当心啊,就要被归入落伍者之列了!
 
傻瓜只有在怯懦者中间才得其所哉。
 
读到这里,人们会感到一百多年前屠氏观察到的、讽喻的这种社会现象,似乎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是多么熟悉而又令人悲哀。这些意味深长的寓言式的作品是屠氏散文诗的一大特点。他是那么睿智机敏,令人回味深思。就像《麻雀》中描写的那只拼死相救小雀的老麻雀的形象:
 
突然间近旁一株树上冲下来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像石块似的正好落在狗的嘴鼻前——全身羽毛倒竖,形状大变,绝望地可怜地尖叫着,两次向那露着利牙的张开的大嘴扑过去。
 
它是冲下来救助的,它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它的孩子……可是它的微小的身躯由于恐惧而在颤抖,细小的声音变得狂暴而嘶哑,它屏息不动,它在作自我牺牲!
 
这只狗在它看来该是多么古怪的庞然大物啊!但它仍然不肯坐在自己那高高的十分安全的树枝上……一种比它的意志还要强大的力量把它从枝头抛了下来。
 
我的特列佐尔(狗名)站住了,退却了……也许连它也认识到了这种力量。
 
我急忙唤回有点尴尬的狗,怀着敬意走开了。
 
是啊,请别见笑。我向英勇的小鸟表示敬意,向它的爱的迸发表示敬意。
 
我想,爱的力量比死和对死亡的恐惧还要强大。只有依靠它,只有依靠爱,生命才能维持并延续。
 
屠氏不仅用短短几句描写凸现了一个感人的难以忘却的形象和场景,还使人思索,深深地思索,哪怕你不同意他的说教。在屠氏的散文诗中,有好多好多这样的令人深思的哲理。即使在《乡村》中描写俄罗斯美丽的山原、乡村,空气像刚挤出来的牛奶那样纯净的世界,过着宁静和平生活的善良淳朴的村民,屠氏也没有忘记表示对于大教堂上的十字架和城里人的追求的厌倦。在《乞丐》中表现的贵族与乞丐的互相施舍,是很独特的思考。在《满意的人》中,那个靠造谣中伤他人为快乐的青年人又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处世守则》《世界末日》《利己主义》等等,都有很辛辣的讽喻,发人深省。屠氏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观察、捕捉到这些场景和人物,又经过他的深深的思考,深深的挖掘,表现和张扬了人性中的爱、善良、淳朴,也鞭笞了人性中的弱点,以至某些恶行。屠氏的爱憎是鲜明的,强烈的。这也许与现在某些流行的文学作品中的是非不明、美丑不分、正邪混淆的所谓现代价值观念大相径庭。然而,恰恰这种人生哲理是我们当今作家所缺少的,甚至远远未能达到的。
 
屠氏的文学语言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因为不懂俄文,我也就根本没有资格来谈这个问题。但是,就是从所有的中译者的体验,从中译所传达的,那样优美的精练的抒情、描写、叙事的文学语言来说,真正使我们现在那些舞文弄墨者惭愧了。当我们好不容易摆脱了束缚几十年的政治八股,文风刚刚有所解放的时候,又看到那些又俗又痞又芜杂又冗繁的作品语言时,不免又要想到屠氏给我们的启示:追求语言的优美、简洁、凝练、准确、生动、而又富有形象和艺术表现力,这是任何时侯、任何作家都应该努力的。读读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吧!让我们的作家也记住自己的责任:作家永远是民族语言运用的示范者,爱护、纯洁、以至发展民族语言也是责无旁贷的。看看屠格涅夫是怎样热爱自己民族语言的:
 
在困惑不解的日子里,在为我的祖国的命运焦虑不安的日子里,只有你是我唯一的支柱和依靠,伟大的、有力的、真实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啊!假如没有你,看到家乡发生的事,怎么能不悲观失望呢?但是,这样一种语言不归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所有,是绝对不可以相信的!
 
 
  《短文两篇》备课笔记
 
 
--------------------------------------------------------------------------------
 
中学语文免费教案 版权归作者所有 2002-08-30
 
                    夏雷震 王少敏
 
一、课文悟读
 
《<鲁迅诗稿>序》
 
鲁迅先生在文学上是以小说和杂文著称于世的,我们一般不大去专门阅读他的诗歌,虽然也知道几首,甚至熟记其中的几句。鲁迅先生的诗歌,或见之于杂文中,或见之于散文里,或见之于有关介绍中,虽然很少,可是“偶有所作,每臻绝唱”。之所以能够成为“绝唱”,是因为“犀角烛怪”“肝胆照人”。这样的诗歌不管是内容形式,还是风格特点,只要一读,就会觉得眼前突然一亮,似见金矿中的宝石,有的和文章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有的就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夺目耀眼。怪不得“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在现代书法史上,实事求是地讲,鲁迅先生还不是第一流的大家,可是在文人书法的行列中,鲁迅先生确是独树一帜的。从散见于报刊册的鲁迅先生手迹,到集鲁迅先生手迹而成的报头校牌,只要是以前见过鲁迅先生书法的人,都会有眼熟能详的感觉,即使是第一次看到,以后也是印象深刻难以忘记。这些都是源于鲁迅先生深厚的摹学功力和独到的悟化水平。没有“远逾宋唐,直攀魏晋”的摹学功力,没有“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的悟化水平,就不可能达到“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的境界。
 
鲁迅先生的诗歌艺术和书法艺术与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相比,确实还不相提并论。不过,这个不能相提并论的前提是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无心作书家”。即使这样,如果我们“好其诗,好其书,而日益近之”,潜移默化,就能够“身心获益靡涯,文章增华有望”。鲁迅先生一生的主要心思是在忧国忧民、唤醒民众、与敌人作毫不留情的斗争和推动发展新文化上面,如果鲁迅先生在这两个方面也下大功夫的话,我们任何人都不会怀疑他能够取得可能比其他方面更高的成就的。这,就是一个大家。大家缺少的不是才华,而是时间。
 
对鲁迅先生在这两个方面的成就的评价,让我们普通人来作,没有个几千字是说不明白的,但是郭沫若先生仅仅用了246个字,就把鲁迅先生的诗品、书品以及人品的关系评价得淋漓尽致。只有郭沫若先生这样一位在诗欹和书法两方面都有卓越成就的大家,才能够用如椽之笔举重若轻地来评价鲁迅先生这样一位同样是诗歌和书法两方面都有卓越成就的大家。惺惺惜惺惺,寥寥数语,形象生动,概括明了,干脆利落,让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在艺术上的另一面,也使读者在阅读欣赏《鲁迅诗稿》前就受到了额外的艺术享受。
 
《我为何而生》
 
“我为何而生?”古往今来,人类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罗素以其独特的感悟,对这个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通俗而生动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隋。”
 
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是罗素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几次婚姻的变故,但他珍视他的所爱,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褊狭得多。”在1929年到1930年间,罗素在有关社会道德的两本书中,甚至以一个叛逆者的姿态,指出清教徒式的性观念是人类不幸的一大原因,这种观点不仅引起虔诚的欧洲人的强烈反对,也遭到美国圣公会主教为首的一批人的责难。然而罗素却义无反顾地享受着爱情给他带来的狂喜,进入他自己所追寻的人生境界。
 
罗素一生追求知识。由于父母英年早逝,罗素的童年是孤独的,他经常在祖父的荒凉官邸花园里散步冥想,书本和数学把他从孤独与绝望中拯救出来,他迷上了数学,11岁时就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并很快掌握几何学定理。罗素18岁考人剑大学,大学前三年,他攻读数学,第四年转攻哲学。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作为哲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从数理逻辑出发,建立逻辑原子论与新实在论,成为现代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作为数学家,他在巨著《数学原理》中提出了“数学与逻辑是同一的”命题,认为数学为逻辑的一个分支,以此为前提构筑了庞大的符号公式体系。这具有划时代意义,因为它用新的观点看待数学知识的地位,推动了数理逻辑的发展。罗素从80岁起写小说,他的散文在英国文学中也享誉甚高。1950年,罗素因为能“把精湛的哲学思想成功地介绍给大众并用来关心大众”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一生的事业皆在于热诚地为公众的良知辩护”。“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1961年,因反战静坐示威,89岁的罗素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他支持希腊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反动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直到1970年初逝世前还抗议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
 
“我为何而生”,罗素以其一生的探索和实践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最单纯而又最强烈的回答。
 
二、亮点探究
 
1.阅读文章后,你觉得《<鲁迅诗稿>序》语言有什么特点?
 
探究学习:散文能给读者感觉强烈、印象深刻的东西,除了内容主旨之外,就要数语言了。“古雅凝练”,这是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一大特点。古雅,主要体现在大量使用了文言语汇和大量的骈偶句子,引用了古人名言和典故,还巧妙地化用了鲁迅先生的诗歌。文言语汇本身具有简练的特点,加上作者在使用的时候字斟句酌,就凸现了凝练之特点。比如“每臻绝唱”“犀角烛怪”“听任心腕之交应”“荟而萃之,其人宛在”等把鲁迅先生诗歌的特点、遣笔的特点、人品及诗品书品的特点都表达出来了。骈偶句自身具有独特的形式特点、节奏特点,作者是一位大诗人,在驱遣这类句子的时候,自然是得心应手,使骈偶句子的形式美和节奏美得到更好的体现。从评价诗歌的“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到评价书法的“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从追溯其书法渊源的“远逾宋唐,直攀魏晋”到分析常读先生诗稿好处的“身心获益靡涯,文章增华有望”,这类句子可以说在文章中是俯拾皆是,短的,四字一句,两两相对;长的,长短结合,绵延数句,又工整自然。这样就使读者在阅读文章时,琅琅上口,具有了既抑扬起伏,又生动自然的音乐美感。作者如此使用语言,充分体现了自身的国学修养,和所序之文稿在作品内容和表达形式上也是相得益彰的。
 
2.请你说说《(鲁迅诗稿>序》是如何在短小的篇幅中表达丰富的内容的。
 
探究学习:作为序文,本文的篇幅可以说是非常短小的。一个大诗人、大书法家给鲁迅先生的诗歌书法作品写序文,就是这么寥寥几句话?一开始,读者可能会有意外之感,但是读了以后,就会对两位大家肃然起敬,不得不佩服郭沫若先生的大手笔。
 
文章看似篇幅短小,其实内容“丰富含蓄”。作者没有简单地就事论事式地评价鲁迅先生的诗歌艺术和书法艺术,虽然每段文字都只有寥寥数语,但是都有丰富的内涵。第1段把鲁迅先生的作品和“鲁学”结合起来,使读者能够在阅读鲁迅先生的诗歌时,把诗歌和鲁迅先生的思想及鲁迅先生的整个创作特征结合起来,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背景,扩大了读者的思考范围。第2段在追溯鲁迅先生作品形式上的渊源滥觞时,再分析其作品的能够“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的原因,虽然没有具体说鲁迅先生是怎样下功夫的,但是“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和“远逾宋唐,直攀魏晋”几句,就可以让人体会到鲁迅先生在书法上下的功夫和达到的境界了。第3段进一步分析诗品、书晶和人品的关系,鼓吹赏读《鲁迅诗稿》的好处,一句“诗如其人,书如其人,荟而萃之,其人宛在”,引导读者领略伟人的风采。
 
3.和一般的序文相比较,《<鲁迅诗稿>序》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探究学习:结构“简练严谨”是这篇序文的又一特点。一般的序文都有从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开始,接着再介绍作品的习惯。但是郭沫若先生文不落俗套,平中出奇,每一段都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没有一个字的赘言:第1段评价其诗歌特点,第2段评价其书法特点,第3段评价其诗品、书品和人品的关系以及对读者的教养作用。短短三段文字,把文稿的内容和特点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结构虽然简练,却又不失内部的严谨巧妙。一句“前无古人,后启来者”,既可以看作是对诗歌特点评价的小结,也可以看作是对书法评价的开始;而一句“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更是巧妙地使文章内容过渡到了对文品、书品与人品关系的评价上。没有对文章驱遣已经得心应手的大手笔,是不敢如此安排结构的。
 
4.如何理解体会“诗如其人,书如其人”?
 
探究学习:先说“诗如其人”。一般读者都知道“文如其人”“诗言志”这个道理,在平时的阅读中也能够体会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作者品德、性格之间的关系。一个作家的创作实践总是和他的思想境界、理想追求和品德性格联系在一起的。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当然更加强烈地体现这个关系。我们在阅读鲁迅先生的诗歌时,只要这样去做,就能够逐渐懂得什么是“诗如其人”。
 
再说“书如其人”。我们平时都说“字如其人”,宋朝四大家之一的苏轼认为,书法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展示人的道德境界,一个人的道德境界如何,能够在书法中找到微妙的痕迹。古人还认为,一般人学习书法很难摆脱自己性格的影响,不同的性格就会导致书法风格和境界的差异。古人因此就形成了以书观人,以书观德的书法鉴赏模式。忠、善的品格往往与温、厚联系在一起,而凶残往往和刻薄、粗悍连在一起。古人在书法实践中也一直强调不管是模仿还是创作,都要重视表现个性,提倡书法作品有“真我面目”“露己意”。在鉴赏鲁迅先生的书法作品时,就要联系鲁迅先生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点,这样才能够比较好地把握鲁迅先生书法作品的外在形式和精神内涵。
 
5.试比较下面两种不同版本的译文,说说它们在句式特点和词语运用方面的不同,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种译文,为什么?
 
译文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
 
(选自课本)
 
译文二: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选自《世界散文宝库》,长春出版社1994年版)
 
探究学习:在句式方面,“译文一”以一个单句的形式呈现,句式简短,强调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感情支配了“我”的一生。而“译文二”以一个复句的形式出现,属于平铺直叙,没有更多的强调意味。
 
在词语的运用方面,两种译文主要有两处不同。一是“译文一”中“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在“译文二”中表述为“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译文二”强调了感情的强烈程度,而“译文一”则显得简洁而且前后音节和谐;二是“译文一”中“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在“译文二”被翻译为“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译文一”中着力强调“同情”的“不可遏制”,而“译文二”更着重强调“怜悯”之“痛彻肺腑”。
 
6.阅读《我》文第2段,试概括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探究学习: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爱情能带来狂喜;爱情能使人摆脱孤寂;在爱的结合中能见到天堂的缩影。
 
7.试分析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内涵。
 
探究学习:作者追求知识,他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他之所以这样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一方面是知识能引领他进入美好的理想境界,另一方面是他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给人类,可以帮助人类摆脱苦难。
 
作者同情人类的苦难。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始终关爱人类。他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直到逝世的当天,还在为中东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8.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2)爱情可以摆脱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
(4)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界。
探究学习:(1)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2)在于强调爱情给予人类的巨大安慰和力量。(3)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从(4)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9.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阅读罗素的这篇随笔,是否也让你感到愉快,试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探究学习:这篇随笔短小精悍,层次分明,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饱含巨大的激情,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尤其是他对人类的关爱之情,特别令人感动。
三、选题设计
1.鲁迅诗歌研读。
鲁迅先生一生所写的诗歌不是很多,目前共收集到近80首。这些诗歌从体裁看,有四言、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等旧体诗和新体诗、民歌体讽刺诗等。鲁迅先生的诗歌一部分单独发表在报刊上,一部分是发表文章中的有机部分,一部分是赠送给国内外友人的。这些诗歌后来收入《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书中。
研究方法:
(1)确定研究内容。如“鲁迅诗歌的内容”,可以作归类研读、单篇研读,也可以寻找和作者在同时代的内容相关的文章进行对比研读。如鲁迅“诗歌的形式”,可以作形式的归类、同类型艺术特点的对比研读、不同时期同类型艺术特点的对比研读,还可以研究“鲁迅诗歌和鲁迅其他文学样式的联系”等。
(2)查阅资料。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料和家庭的藏书,还可以上网浏览。
(3)阅读思考,分析对比。这是做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和思考,就不可能作正确的对比和分析,就没有好的研究成果。
(4)交流小结。可以展示自己的成果,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还可以讨论自己的疑难问题。
参读书目:
2.鲁迅书法赏析。
鲁迅先生的书法作品主要就是他的各种手迹,包括小说、散文、日记等手稿,诗歌条幅手稿等。
研究方法:
(1)确定研究内容。赏析鲁迅先生的书法,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人手:①一般性的欣赏,单独看字的间架结构,笔枯润;整体看字的布局安排,疏密凝疾。②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评价分析,找到魏晋宋唐的代表性碑帖,比如魏碑、二王的书法、宋四家的作品和唐朝颜真卿等人的作品,研究鲁迅先生的书法和这些不同时代的大家之间的传承关系,从中辨认出鲁迅先生当年摹学的影子和神韵。③进一步赏析,体会“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书如其人”的评价。不同情况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不同层次的选择。
 
3.人应该为何而生——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同题材散文阅读和感悟。
研究方法:
(1)资料查阅。可以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阅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以人生为写作题材的散文作品。
(2)阅读积累。选择相关作品进行阅读和积累,积累的主要方式是做读书卡片,将同题材作品的作者、国籍(或时代)、作品标题、作者在文中所阐明的观点或见解、精彩的语句摘录下来。
(3)分析思考。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撰写出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对于人生的不同态度以及自己从中所获得的感悟。
(4)交流总结。同学把各自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在班上进行交流,可以用书面形式,也可以是读书报告会的形式。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课堂实录说课稿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散文诗两篇(高二新教材)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紫藤萝瀑布
    记念刘和珍君
    《齐桓晋文之事》备课笔记
    《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
    《孟子见梁襄王》备课笔记
    《短文两篇》备课笔记
    小橘灯
    男女分班 学校拒绝采访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分析与提示
    一场悲剧:两少年争夺女友一死一伤
    驿路梨花
    邶风·静女
    我的信念
    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山的那边
    长亭送别
    在山的那边
    《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山的那边
    走一步,再走一步
    生命 生命
    《论语》十则
    紫藤萝瀑布
    生命 生命
    胡同文化
    中国石拱桥
    最后一课
    童趣
    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童趣
    七年级 上册 第二单元 单元分析与提示
    理想
    短文两篇
    “挑战者号”追思
    《论语》十则
    荷塘月色
    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
    晋祠
    《胡同文化》教学实录及评点——语文…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写作]第五…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写作]第四…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写作]第三…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写作]第四…
    《触龙说赵太后》备课笔记
    《短文两篇》备课笔记
    林则徐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研究性学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备课笔记
    《灯下漫笔(节选)》备课笔记
    荷塘月色
    杜鹃枝上杜鹃啼
    拿来主义
    高中第三册第二单元教学概述(旧教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过万重山漫想
    纪念刘和珍君
    琐忆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项链》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案
    冬天之美
    让孩子掌握预防意外伤害技能
    >教学设计(luyanlaoshi)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实录
    触龙说赵太后(第二课时)
    触龙说赵太后(第一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巴尔扎克葬词》备课笔记
    中国现代诗四首——(《我爱这土地》…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
    别出心裁敬恩师 明天 给老师过节
    荷花淀
    黄鹂
    米洛斯的维纳斯
    我与地坛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记忆
    沁园春.长沙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大堰河我的保姆
    杜鹃枝上杜鹃啼
    《〈世说新语〉三则》备课笔记
    谈骨气
    想和做
    中国当代诗四首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背影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阿房宫赋
    《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
    《杜甫律诗五首》备课笔记
    《散文诗两篇》 备课笔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
    丰碑
    用心灵品读你——《记念刘和珍君》教…
    敲出豪放——《安塞腰鼓》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促织
    群英会蒋干中计
    阿Q正传(创新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创新设计)
    孔雀东南飞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邓稼先
    [高四册·阅读] 第二单元
    [高四册·阅读] 第三单元 林黛玉…
    失街亭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浣溪沙》《赤壁》
    小石潭记
    《雷雨》WebQuest扩展阅读课例设计与…
    说“木叶”(论坛精华帖)
    高考诗词鉴赏指导教学设计
    教师的实话受到法律保护?
    我的信念
    吾家有女初长成

    “语言连贯”备考教学设计
    虞美人
    勾践灭吴
    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研究性作文升格训练实录
    峡江寺飞泉亭记(论坛精华帖)
    胡同文化
    沁园春·长沙
    祝福
    《归去来兮辞》备课笔记
    《寡人之于国也》备课笔记
    《寡人之于国也》备课笔记
    《三峡》备课笔记
    《记承天寺夜游》备课笔记
    《周处》备课笔记
    《闲情记趣》备课笔记
    五柳先生传
    始得西山宴游记
    《观潮》备课笔记
    《寓言四则》——《画蛇添足》《买椟…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备课笔记
    第六单元《诗词五首》备课笔记
    《不朽的失眠》备课笔记
    《麦琪的礼物》备课笔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备课笔记
    《峡江寺飞泉亭记》备课笔记
    《越巫》备课笔记
    《诗词五首》备课笔记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
    为了忘却的记念
    灰姑娘的时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麦琪的礼物
    不朽的失眠
    《诗五首》备课笔记
    诗词五首(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
    峡山寺飞泉亭记
    越巫
    《世说新语》三则
    诗词五首(第五册第六单元):《饮酒》…
    食物从何处来
    金庸传奇之美女如云
    时间的脚印
    哥白尼
    唐雎不辱使命
    游褒禅山记
    涉江
    兰亭集序
    触龙说赵太后
    冬天之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后记
    琐忆
    琐忆
    巴尔扎克葬词
    短文两篇(高二新教材)
    话题作文指导
    《五柳先生传》第二课时
    《五柳先生传》第一课时
    《晏子故事两篇》备课笔记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