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琐忆
|
查询课堂实录说课稿的详细结果
|
山东省曲阜一中 李士建 邮编:273100 第十课 琐忆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提要或综述的方法概括作品的内容要点。 2.体会文章小中见大、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加强对概括作用的深层理解,提高表述和概括水平。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的革命精神,体味其平易近人而又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层次,把握关键,进行正确的概括。 2.体会课文中起概括作用的语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对七次谈话的内在联系的正确理解。 2.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全部人格“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周扬说过,二十世纪中国出现了两位伟人,一位是毛泽东,一位是鲁迅。对于这两位世纪伟人,无论是他们的朋友,还是他们的敌人,都不得不对他们折服、钦佩。毛泽东以他的英明,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鲁迅则以他毕生的精力,在文化战线上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为革命者高声呐喊,推波助澜,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同学们请仔细端详,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他犀利目光,似乎要看透现实的一切,直到你内心深处,使你无法躲藏。他那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又何尝不是一把把锋利的匕首,让一切邪恶不寒而栗,正所谓“横眉冷对千夫指”,然而,能憎才能爱,在他那深邃的目光里,我们又能体会到他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注。又所谓“俯首甘为孺子牛”。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唐弢的《琐忆》一文,全面认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二.写作背景 1.鲁迅于1932年写了一首七律《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毛主席对鲁迅先生一生忠诚为人民服务,对敌人坚决斗争的精神,赞扬备至,并对其中的五、六句作了很好的阐释。他曾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向鲁迅学习,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文学常识 唐韬,1913年3月生,浙江省镇海县人,当代作家,鲁迅研究专家。曾参加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校对工作,承担《鲁迅全集补遗》辑佚工作。1933年,开始与鲁迅通信,同时开始学习鲁迅杂文的思想与笔法,在报纸上发表杂文。1934年1月6日,同鲁迅正式见面结识。从此鲁迅对他的学习、工作及杂文写作等方面给予了很多宝贵的指导。解放后发表大量研究鲁迅的文章,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还出版了十多本杂文集和论文集。唐韬的杂文创作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文字洗练而委婉,笔法上很象鲁迅,显现了较深的学力和识力。 1961年,作者唐弢从上海调到北京不久,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这一年恰逢鲁迅先生的80诞辰,外文出版社办的英文杂志《中国文学》要作者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后来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刊载在这家刊物当年的九月号上。作者谈到鲁迅先生那两句脍炙人口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那就是:对敌人无比仇恨,决不妥协;对同志无限热爱,鞠躬尽瘁。作者认为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前一句阐发的比较充分,但是关于鲁迅先生对同志、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作者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不同方面得两种表现;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对敌人恨,对同志必然是爱,因此想到自己的纪念文章里两方面都讲一讲。同时,作者在30年代还是年轻人,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亲身感受过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想从后一方面多说一些,这些都已表现在《琐忆》这篇散文中了。 三.通读全文 1.整体把握要求 ①给每节标上序号 ②找出文章中的总领句 ③文章一共记录了几件事 ④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件事 ⑤每件事分别反映和体现了鲁迅的什么品格和特点 2.重点字词 睚眦必报:睚眦:瞪眼,比喻极小的仇恨。极小的仇恨也一定要报复,形容心胸极其狭窄。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铄金:熔化金属。众口一词,足能熔化金属。比喻谣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指桑骂槐:指着桑树数落槐树,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 妄加揣测:毫无根据地牵强解释文字或生编硬造作品。 惴惴不安: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 不期而遇: 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轻视自身价值 夸夸其谈: 尽心竭力 : 从容不迫 : 满城风雨: 淆乱乾坤: 如坐春风: 消尽散绝 : 游刃有余 : 钦定书: 虫豸: 毁谤: 梦魇: 时弊: 四.重点分析讨论 1.总体概括 这是一篇为纪念鲁迅诞辰八十周年而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采用回忆性纪念文章常用的“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记叙了与鲁迅先生交往中的七件小事,事情虽零星琐细,却如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青年的谆谆教诲,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对奴才的媚骨的深刻揭露;对骗子的行当无情剖析。热情地歌颂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表达了对鲁迅先生永久的怀念和深深的崇敬。 2 .内容结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即是作者对鲁迅的认识,也是对鲁迅伟大人格的热情赞美;同时又是全文结构的总纲,也是行文的线索。作者靠它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内容的七次谈话串起来,使文章条理井然,浑然一体。 全文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鲁迅先生沉默了,眼睛望着远处。”),记鲁迅平易近人、爱护青年的事,表现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这部分记了四件小事,有两个层次。 第一件,回忆第一次晤见鲁迅先生的情景和对鲁迅的深刻印象——平易近人。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记叙鲁迅爱护青年的三件事:批评自夸地大物博者、鼓励自惭浅薄者、为一个青年补靴子。 第二部分(从“如果把这段话看作……”到结尾),记鲁迅蔑视敌人、抨击时弊的言论,表现鲁迅“横眉冷对”的战斗风格。 这部分记了三件事,也有两个层次。 第一件,讲一个要饭的想攀附阔佬的故事,讽刺国民党政权对日不抵抗而只想依赖美国的一厢情愿和奴颜媚骨。第二件,建议当局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嘲笑国民党一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同泳的假道学丑行。这是一个层次,表现鲁迅幽默的智慧,讽刺的威力。 第三件事,建议“我”设法出一本“官批集”,“给后一代看看,我们曾经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表现鲁迅非凡的观察力和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这是第二个层次。 “横眉”与“俯首”,是鲁迅伟大人格的两个侧面,文章所记的七件事,小而典型,让读者正确认识了一个伟大作家的思想全貌。“能憎,才能爱”,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正是出自对人民的深沉的爱。作为鲁迅先生的学生和战友,作者更多地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亲切关怀,所以作者把侧重点放在表现“俯首”,即对青年的关心爱护这一面;即使是表现鲁迅“横眉冷对”的战斗风格,也是从“我”受到教育的角度来写。这就使文章的感情特别真挚,激起读者对鲁迅先生的缅怀,激起人们向鲁迅先生学习,更深切地去爱人民,恨敌人。 3.结构表 不期而遇(代人受过)--疑云尽消(平易近人) 批评自夸国大---国家腐败,不容夸耀(循循善诱) 批评妄自菲薄---勉励青年,要有自信(和蔼可亲) 替人补靴-----克服局限,甘为孺子(克己为人,无限期待) 嘲讽攀附阔佬---无耻宣传,丧尽国格(讽刺的威力) 抨击男女同泳---禁止同泳,自欺欺人(反击的智慧) 批驳“官批集”--屈服权贵,满嘴昏话(非凡的观察力) 4.课文开头说:“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其中“写照”与“体现”两个词的含义有何不同?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写照”就是画像,鲁迅先生给自己画了个像,是对形象而言;“体现”就是某一事物具体地表现出某一种精神,是就精神而言的。 这句话位于文章开头,主要表达作者对鲁迅的总体认识,既写出了鲁迅的伟大形象,又写出了他的伟大精神,写他对敌对友,爱憎分明。它是结构文章的总纲,起着总领下文的作用。
解释:恩格斯曾经说过,幽默是“对自己事业满怀信心和了解自己的优越性的最好证明”。《琐忆》作者列举了一些生动的事例,具体表现鲁迅是怎样用讽刺的火去烧敌人,用幽默的鞭子去鞭笞敌人,现实自己对敌人的优越感和对前途的信心。鲁迅在世时,很多人说鲁迅喜欢“冷嘲热讽”。的确,“横眉冷对”就包含了对敌人最大的轻蔑和冷嘲,讽刺幽默也就是最尖锐典型的冷嘲方式。 解释:文尾共八句,是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的七次谈话后的感触,是全文第六处议论。呼应全篇,表现鲁迅先生的光辉形象、伟大思想给予“我”的深刻教育、巨大感召和鼓舞,使“我”懂得什么使生活、正义和真理,又教“我”懂得如何热爱生活正义和真理。强调了在困难的时候,就想起了先生深刻的思想、平易近人的态度,进而产生无尽的前进向上的力量,因此,可以找到本节文字的中心句:“在苦难的梦魇一样的日子理,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给我以勇气和力量”。 5.深化理解: (1)文章在作者见鲁迅之前为什么作了那么多交代,这些交代的文字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交代了事情的背景:为了进行斗争,鲁迅“不断更换笔名”,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攻击鲁迅。这样才能使人明白为什么会产生作者写文章鲁迅挨骂的事。另一方面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是不敢接近,后来想见又惴惴不安,见面之后还暗暗想:这回可要挨他几下了,通过这种误解反衬鲁迅的平易近人,使文章跌宕多姿。 (2) “攀附阔佬”采用了类比法,这一类比实在生动、形象。国民党的做法就和要饭的一样——恬不知耻,通过这种方式鲁迅就把国民党政府堂堂正正的画皮剥开来,还它一个“要饭的”可憎面目,讽刺得实在深刻。体现了鲁迅作品讽刺的风格。 “男女同泳”体现了幽默的风格。鲁迅运用的是引申法(归谬法)。禁止同泳引申出荒谬的结论——人人“一律戴上防毒面具”,使人看出这些假道学者的迂腐,在加上滑稽的动作实在幽默。 (3)开头的议论是理性的概括,结尾的抒情是真实感情的流露。二者的结合使读者既认识到鲁迅精神、人格的伟大;又感受到他的作风、他的教诲的亲切和平易近人。二者的照应体现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作者对鲁迅的怀念,使琐碎的、短短的几次谈话形成了一种力量,一股感情,使人永远地怀念、崇敬伟大的战士——鲁迅 。 (4)文章在讲述一个一个小故事前都有几句议论和抒情, 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升华了鲁迅的伟大思想;而且在结构上又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照应作用。 五.课文写作特点 材料既是形成观点的根据,又是表现主题的血肉。所以,选择材料必须根据表现和深化主题的需要,做到以一当十。《 琐忆》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统率着材料;同时材料也必须为主题服务。二者只有统一起来,文章才能有永恒的生命力。明末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夕堂永日绪论》)。意,就是主题;兵就是材料。这个比喻形象地道出了主题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琐忆》所写的内容都是一些平凡琐细的小事,没有一件是贯穿全文的完整大事,材料很多但并不显得庞杂,这是因为作者将鲁迅先生《自嘲》中的“横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统摄全文的总纲,文章中的所有材料都必须围绕这两句诗。前半部分记叙了四件事,首次与鲁迅晤见,批评盲目自夸者,鼓励自惭浅薄者,替一个青年补靴子,着力表现了鲁迅先生平易近人的孺子牛精神。后半部分写了三件事,讽刺要饭者攀附阔佬,嘲笑禁止男女同泳,调侃国民党检查官对书稿的无端删节和加批,着力表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精神。七件事小而典型,浑然一体,以小见大地表现了鲁迅“能憎,才能爱”的伟大人格。 材料除了要围绕主题以外,还必须典型、真实。能表现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材料很多,作者就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进行精心选择,将鲁迅深邃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跃然纸上,使这个革命家的形象栩栩如生。 作者对材料的组织琐而不乱、条理有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注重了小事间的内部联系。作者曾是鲁迅的学生和战友,亲聆教诲,如坐春风,更多地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亲切关怀,所以作者首先安排了表现鲁迅孺子牛精神的材料,以突出其对青年的关怀备至,从而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鲁迅先生正是基于对人民真挚赤诚的爱,所以才极力憎恨敌人。这样安排材料真是别出心裁。 文章的“琐”,不但体现在材料的安排上,还体现在写作手法上。文章不仅有生动感人的记叙、精当简洁的描写,而且还有画龙点睛的议论,昂扬赞美的抒情,各种表达方式达到了完美和谐的有机统一。 总之,围绕主题选择材料,总纲式的行文结构,注重事件的内部联系,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都是文章精华,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 针对文章上述各方面的特点,特别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选取熟悉的材料,有目的地进行写作练习。下面是学生的一篇习作。 六.品味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 《琐忆》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以极强的艺术对比,调动了读者的审美情感。 文章开始用了不少的笔墨叙述先生的种种议论和由此而产生的“想见又不敢去见”的心情。“多疑、世故、脾气大、爱骂人、睚眦必报、不容易接近”有了这一些叙述,任何一个不了解鲁迅的人,也一定会有作者一样的感觉,这样怪癖的人,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 欲扬之,先抑之,开篇作者就逆向思维,在读者心中造成悬念。如果仅限于此,那也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妙就妙在作者将误会不停地向前推进,令读者好奇心欲罢不能。 请看作者和鲁迅先生第一次见面,互通姓名之后,鲁迅接着说:“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 因为听信了鲁迅先生“世故”,“脾气大”,“爱骂人”的种种传闻,作者心中又有了先入为主的成见,带着这样的成见,听见“我替你在挨骂”后,自然会想:先生爱骂人,真个“睚眦必报”。挨骂原在意料之中,挨骂来得如此之快,就“出于意料之外”了,这就造成了作者“立刻紧张起来”“心里一急,嘴里结结巴巴。”这种“窘”,正是作者追求的艺术效果。也就创造了一种山雨欲来之势,使读者的胃口一下子吊了起来,和作者一样,“意料之外”地紧张一番。作者这一笔,也就强化了作品的审美趣味。 抑到极处,也就扬到好处,正当误会之中再加误会时,不觉峰回路转。鲁迅先生“亲切地问”,“呵呵地笑”,申明“我也姓过唐的。”先生亲切的态度与作者的“意料之中”以及“意料之外”恰成强烈的反差。误会一朝冰释,先前的种种传闻不攻自破,作者消散尽了长久以来积集在心头疑云,作品由抑到扬也就作了顺利的转换。接下来的七件事进一步与众人的议论相映照,先前的种种惴惴不安,在此时衬托出会见后的轻松愉悦,更有力地表现了鲁迅“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的亲切热情、平等相待的态度。有些人的议论,则又象一面镜子,映造出鲁迅的伟大人格。 文章开篇,写鲁迅传闻中的怪癖,但是这毕竟只是一见之前的“百闻”,它只是事情的表层,是一种表象。这样构建文章,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虽出于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表象终究掩盖不了本质,这种表象反向渲染得突出,也就更见其本质的光辉。作者深谙其味,在文章开头将思维反向宕开,从反面虚写,铺垫出七件小事,并与之相反相成,用低衬托高。正是有一“抑”,才使“扬”更强烈感人;正是有一“虚”,才使得正面实写更添光彩。文章以“抑”蓄势,为“扬”张本,抑扬之间,情节大起大落。这样虚实相映,形成艺术反差,使鲁迅的伟大形象表现得更突出。 七.仿写 师 友 “ 我叫刘显愚。这学期教你们语文并兼任你们的班主任。从今以后,我们就是朋友了。” 老师是朋友。乌拉!我们鼓掌欢呼。 刘老师第一次踏进我们高一(二)班, 这平平常常却情真意切的几句开场白,就赢得了全班同学的好感。 刘老师身高一米八,脸瘦长,头发微卷,黑色老花镜后的那双眼睛,透着睿智的光芒,其外貌风度酷似著名作家张贤亮。他虽然不修边幅,却满腹经纶。天南地北的“高谈阔论”,信手拈来的连珠妙语,常常使我们瞠目结舌,眼界大开,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那随心所欲、“形散神不散”的独特教学方式,更是让我们敬佩不已;他朗读课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分析教材,条分缕析,纵横捭阖;辅导作文,旁证博引,启人心智;黑书美观大方,一气呵成。 刘老师是我们的良师,也是我们的益友。当他发现学生思想开小差,不瞪眼,不训斥,不罚站,而是即兴送上一则笑话,让你在笑疼了肚皮笑歪了嘴的同时,自我反省,集中精力。他还是一个时常喜欢“恶作剧”的“大哥”。记得那次郊外野饮,费用一概由他私人“赞助”。那天,他真的买了许多阳春面、瘦肉、鲜蔬香料,亲自“掌勺”,满满当当煮了三铁锅,香喷喷,令人垂涎。大家狼吞虎咽,个个吃得捂着肚子直嚷“撑死了”,然后便纷纷躺在草地上看蓝天白云。这时,刘老师提议大家唱歌。说着,他抢先道:“刘显愚,来一个。”我们先是面面相觑,继尔大笑,觉得刘老师简直幽默透了。 还没等我们喊“ 快点”,刘老师早已站在我们面前,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我为各位献上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希望大家能喜欢,谢谢!”刘老师的歌虽然唱得不地道,却十分投入,情真意切。唱完了,他又自己带头鼓起掌来,直逗得我们揉肠子喊疼。 有人问我“你心中的师表该是怎样的?”我总是说:“他们应是学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好朋友,可以谈笑甚至倾吐心声的知己。”因为,我从刘老师那里悟到了做学生良师益友的许多好处。 八.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六十三年前,瞿秋白在他那篇著名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曾把鲁迅比喻为希腊神话中的莱漠斯——一位用狼的乳汁养大的英雄。 这是一个确当并为鲁迅本人所首肯的比喻;因为鲁迅_________①他涤除了几千年封建制度给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铸就的家畜性,而具备了反叛一切邪恶势力的野兽性,最终成为了没有丝毫奴颜媚骨、从头到脚都是纯钢打成的民族英雄。 绅士阶级的卫道学士对本阶级的叛逆者是深恶痛绝的。鲁迅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那些对鲁迅作品浅尝辄止的人们常有一种误解,认为鲁迅尖刻、好斗,没有包容慈善的胸怀。其实,鲁迅待人是宽厚的,也很少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倒是那些反对过鲁迅的人们,对鲁迅采用的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比如,在政治上给鲁迅栽赃,扣帽子:说鲁迅靠日本特务的津贴出书,或被金灿灿的卢布收买;说鲁迅是“封建余孽”“法西斯蒂”“二重反革命”……在学术成就上对鲁迅进行贬损:说鲁迅小说只有一两篇可取,鲁迅杂文喊喊嚓茶,挑拨是非,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剽窃之作,读鲁迅的译文比读天书还难,鲁迅的文风是“流氓风格”……甚至还用污言秽语对鲁迅进行人身攻击,说他“醉眼朦胧”“南腔北调”“满口黄牙”……个别对鲁迅恨之入骨的人,更以撤职、起诉、呈请通缉等方式对鲁迅进行迫害。直到临终前不久,鲁迅还梦见有人埋伏在两旁,准备在暗中对他进行偷袭。在世界文豪当中,像鲁迅这种被攻击得遍体鳞伤者,恐怕是绝无仅有。 面对五花八门得攻击,鲁迅最初采取的态度往往是隐忍退让——尤其是对青年,更默然甘受损失。直到退避到棺材里还有戮尸之虞,他才奋起反击。所以,鲁迅论争文字留存的“纸上声”,其中自然不乏战叫,但的确也夹杂着被咬噬之后的伤吟,恰如他一九三三年六月十八日致曹聚仁信中所言:“历来所身受之事,真是一言难尽,但我是总如野兽一样,受了伤,就回头钻入草莽,舐掉血迹,至多也不过呻吟几声的……”然而,由于鲁迅是一位终生荷戟、寐不卸甲的战士,所以在他的全部遗嘱中,最闪光的也正是他那些“驳难攻讦,至于忿詈”的论争文字。这恰如他对章太炎先生遗著的评价:“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 1.对文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戮尸之虞 荷戟 驳难 忿詈 A猜测 背、扛 不好的(现象) 骂 B忧虑 背、扛 诘责 骂 C忧虑 负担 不好的(现象) 怒 D猜测 负担 诘责 怒 2.文字①处解释了鲁迅被比作莱漠斯的原因,请据文章内容推写出“因为鲁迅”后删掉的文字。(不超过30字) 3.选择合适的引文填写在②处 ( ) A死于敌人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的。但是最悲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战友乱发的流弹,病菌的并无恶意的侵入。 B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C我其实是知识阶级中最末的一个,而又是最顽强的。我没有照着同阶级的人们的意志去做,反而时常向他们挑战,所以旧的知识分子如此恨我。 D我是要战斗,到死才完了。 4.作者认为鲁迅遗著中最闪光的是他那些“驳难攻讦,至于忿詈”的论争文字,对这一论述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些论争文字主要以杂文的形式出现,很好地体现了鲁迅的战士本色,最适合当时社会的迫切需求。 B鲁迅在历次论争中通过批驳错误的观点,提出了真知灼见,从而在他所涉及的领域发展了真理,这些论争文字记载了这一历程。 C这些论争文字具有广泛的现实针对性、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论战性,同时又具有较强的震撼力。 D这些论争文字最能体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 E这些论争文字创造性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地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 F这些论争文字留存的“纸上声”,其中不乏战叫,也夹杂着被咬噬之后的伤吟,便于人们认清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奋起反击。 5.文中第二节的“家畜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纯钢打成”是形容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 6.文中罗列了旧营垒对鲁迅先生进行攻击的哪四种手段?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总共不超过15字) 作者列举这些攻击手段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8字) 答案:1.B 2.虽然出身于绅士阶级,却从劳动大众的母体上吮取精神营养。3.C 4.DF 5.软弱、驯良、不思反抗的性格 鲁迅先生骨头硬、信念硬、思想硬 6.政治上栽赃 学术上贬损 人身攻击 欲置死地的迫害 指明对手的卑劣,消除人们对鲁迅的误解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的“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不朽的灵魂。 鲁迅的文章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在伟岸的鲁迅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 (选自课外阅读语段 杨曾宪,有删节) 作者邮箱: sjlqf@vip.sina.com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课堂实录说课稿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琐忆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琐忆 |
下一篇文章: 巴尔扎克葬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