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查询课堂实录说课稿的详细结果
|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吴剑)
江 泽 民 【教学目的】 1、从分析篇章结构入手,理清全文思路,体会文中寄寓的深情。 2、揣摩本文语言的特点,理解演说辞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结构层次的分析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 2、明确理清总体思路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想】 教师指导点拨学生总体把握文章的思路和局部思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起北大,是同学们一直所向往的。北大是我们每一位学子心中的圣地,那么你对北大的过去和现在了解多少呢?(请学生谈) 教师小结:简介北大概况(见附录) 面对北大如此辉煌的过去,1998.5.4北大迎来了百年华诞,在北大100周年校庆如此盛大的庆典上,假如你是江泽民,你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你会发表怎样的讲话?你的讲话又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回顾过去,概括现在,展望未来。讲话注意语言的严谨。 二、展示教学目标(投影) 1、从分析篇章结构入手,理清全文思路,体会文中寄寓的深情。 2、揣摩本文语言的特点,理解演说辞的特色。 三、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回顾过去、概括现在、展望未来的部分。 学生回答 明确: 1、(2~5)回顾北京大学的创建史和新中国成立的艰难历程,高度评价北大的伟大贡献,概括北大的优良传统; 2、(6~11)强调新时期的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建设具有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 3、(12~18)对青年学生提出四点希望,号召青年学生投身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四、就一段一段文字,提出问题。(投影)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第四段与第二段接起来似乎也可以,为什么这两段中间要加一段文字,回顾百年中国史呢? 明确:校史离不开国史,北大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的作用与教育学术文化方面的作用都与中国百年史有关。以中国历史看北大,对北大的历史成就就有更深刻的认识。再则,将校史与国史联系起来,说明北大对于国家民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对北大的高度评价。 2、第四段与第五段的顺序是否可以对调?为什么把传统与学风放在北大的历史成就之后说? 明确:是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了北大传统,所以先说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所取得的成就,再说传统,合乎逻辑,也更能显示出这些传统与学风的可贵。 3、第六段,可以探究一下,思路为什么联想自己? 明确:江泽民同志读的是交大)(现身说法。不但在称颂高等学府,而且是希望大学生珍惜大学时代,也为下文作了铺垫。 4、希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的希望,一是对大学生的希望。前一方面用四段文字论述,由宏伟目标到科教兴国战略,所有的大学到若干大学,思路这样的展开也有些问题值得探究:为什么要从宏伟目标谈起?为什么先讲所有的大学,再讲若干所一流大学? 明确:宏伟目标决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决定了办学方向,决定了若干所一流大学担当的特殊任务。对整个教育事业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5、四点希望为什么这样排列?是按照什么条理排列的? 明确:侧重点在后一方面。加强思想修养是投身社会实践、服务祖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前提。服务祖国人民则是投身社会实践的宗旨,而艰苦奋斗则是社会实践、服务祖国人民的思想准备和必由之路。 五、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总结出这篇讲演稿的写作特点。 教师明确:结构严谨,语句精辟,提炼精彩。 六、布置作业:《课课练》
〖附录〗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尽管她诞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风雨飘摇的末期,但京师大学堂一开始就是改革维新、兴学图强的产物。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发起变法维新的改良运动,特别提出维新变法须从废科举、兴学校开始。1896年6月,刑部左侍郎李端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在京师设立大学堂。1898年6月,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尤应首先举办”。于是由梁启超草拟了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的办学方针,还规定“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这样,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光绪派吏部尚书孙家鼐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全面兴起的标志。虽然戊戌变法运动很快失败,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但京师大学堂却成为仅存的变法成果得以保留,并于1898年12月正式开学,当时有学生近百人。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一度停办。 1902年恢复后,设速成、预备两科。速成科分仕学、师范两馆,预备科分政、艺两科。 1903年,增设医学馆、译学馆和进士馆,同时办分科大学,设有经、法、文、格致(理科)、农、工、商、医八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为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1916年12月,著名学者、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这是一项对北大有至关重要影响的任命。蔡元培一上任就开始对北京大学进行整顿和改革,他延聘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李大钊为图书馆主任,鲁迅、胡适等一大批国内一流学者先后来北大任教,毛泽东也曾在北大图书馆任职。这一时期是北大历史上非常辉煌的时期,成为当时中国进步运动和革命运动的一个中心。当时的北京大学不仅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也是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最初基地。中国共产党在北方的第一个支部是在北大建立的,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有5位曾在北大学习或任过职的。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像北京大学那样对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为中国的革命和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27年,奉系军阀统治北京时,悍然决定取消北京大学,将北京的国立9所学校合并,成立所谓京师大学校。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后,又将京师大学校改为中华大学,不久又改为北平大学。由于北大师生的强烈反对,1929年8月,恢复了北京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师生辗转南下,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由长沙迁到昆明,将校名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立文、理、工、法、师范5个学院26个学系。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下,西南联大仍继续坚持着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每年在校学生一般保持在3000人左右。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南联合大学于1946年5月宣告结束,北京大学在北平复校,同年10月正式开学。当时北京大学设有文、理、法、医、农、工6个学院和一个文科研究所,学生总数为3400多人。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大学获得了新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光荣传统,北大将校庆日由过去的每年12月17日改为每年的5月4日。党和国家非常关怀北大的发展,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北大题写校名并曾三次写信鼓励师生团结起来,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周恩来总理曾先后6次亲临北大视察或做报告。1951年6月,国务院任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为解放后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的医、工、农学院以及其他部分学科或分出去单独成立高等学校,或并人了其他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法各院系以及其他一些大学的有关系科并人了北京大学。北大的校址也从北京市内的沙滩等地迁移到了位于北京西北郊著名园林风景区的原燕京大学校址,即“燕园”。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侧重于文理基础科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综合大学,当时全校共有12个系、33个专业,到1965年发展到18个系、53个专业。学校规模也不断扩大,1962年在校本科生曾达到10671人,研究生为280人。从1949年到1965年的16年间,北京大学共为国家培养了3万多名本科毕业生和2000多名毕业研究生,他们大部分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骨干。与此同时,北京大学还为国家提供了包括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与中科院合作)等在内的一大批科学研究成果。 “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大学的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北京大学也进入了在改革开放中振兴和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同志曾亲自过问北大的拨乱反正和恢复、发展工作,并于1978年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题写了馆名,1987年还为《今日北大》一书题写了书名。江泽民、李鹏等同志曾同北大学生座谈并亲临学校视察工作。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北京大学的重视和关怀。 近二十年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以来,北京大学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设成就。从1993年北大建校95周年至今,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学校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和建设的步伐,先后召开了德育工作、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校办产业、招生工作、研究生教育、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人事工作,外事工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会议或研讨会,积极探索和进一步明确了各个领域的改革思路,陆续出台了一些改革措施,并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1994年7月,学校成功地召开了第九次党代会,确定了到下个世纪初叶把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社会主义大学的奋斗目标,通过了《北京大学改革发展纲要》,标志着北大的改革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过近三年的规划论证和申报审批,北大“211工程”建设项目先后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预审、专家审核,并于1996年10月得到国家的正式批准,成为国家“211工程”中首批重点支持的两所大学之一,为北大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也为北大的建设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北京大学为适应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更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人才出成果,对学校的结构以及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校管理等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同时加强了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设施建设、校办产业建设和校园基本建设,并且积极开展了对外交流与合作,使北京大学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院系调整后,北大的系科专业大都侧重于基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技术科学和应用性学科方面的系和专业很少,培养的基本上是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和其他层次、类型的学生很少。这不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日益不相适应,而且也限制了北大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北大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对学校结构进行了改革:一是按照继续重视基础学科专业,大力加强技术科学和应用性学科专业,注意发展新兴边缘学科专业的方向,改革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目前北京大学已经由原来文理学院式的综合性大学改变为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型综合大学;二是按照以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逐步增加研究生的比重,并开展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构想,改革学校的学生培养层次结构,使学校正在发展成为一所研究型的大学。 作为我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北京大学拥有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都有所改善。目前全校共有教学和科研人员近3000人,其中有教授814人,副教授808人,讲师707人,助教175人。在北大教师中,现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0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530人。北大的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教授的数量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为了加速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使更多的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学校近年来采取诸如打破论资排辈、破格晋升高级职称,设立青年科研基金和出版基金等一系列措施,还实施了“跨世纪人才工程”,相继评出了一百余名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目前全校45岁以下的教师已超过教师队伍的一半。与此同时,学校也充分重视和发挥老年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许多造诣精深、蜚声中外的老年专家、学者仍活跃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学校1994年还设立了人文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突出贡献奖,授予陈岱孙、费孝通、季羡林、唐有祺、廖山涛等一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老教授。 北京大学校园地处北京市西北郊著名的科技文化和园林风景区,北依闻名中外的圆明园遗址,西临颐和园、玉泉山、香山,东边和清华园相接,南面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校园内景色优美,四季常青。建筑风格既保留有古典园林特色,又反映出新时代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的气势。校内著名的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湖光塔影交相辉映,为美丽的燕园增添了无限风韵。校内还有蔡元培、李大钊铜像,青年毛泽东铜像,马寅初铜像,“三一八”烈士纪念碑,北大革命烈士纪念碑,埃德加·斯诺墓等纪念建筑,反映了北大的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为后人留下了不尽的怀念。近年来开放的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地质陈列馆以及即将建成的图书馆新馆、校史博物馆等更是体现了北大浓厚的学术氛围。美丽的校园,优雅的环境,是广大师生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 1998年是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过去的一百年是北大充满着光荣与进步的一百年,为我们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做出了重大贡献,北京大学成立一百周年也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高等教育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在我们迎来百年校庆之际,北京大学这所历史悠久的学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即将到来的下一个世纪将是北京大学更加充满希望和更加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将是北大真正走向世界,达到世界一流教育科学文化水平的时期,也必将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以百年校庆为契机,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不断加快学校改革和建设的步伐,迎接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和21世纪的到来,为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而努力奋斗。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吴剑)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课堂实录说课稿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胡同文化 |
下一篇文章: 琐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