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从何处来
|
查询课堂实录说课稿的详细结果
|
赵明
[教法]
"食物从何处来"?这是一个既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倘若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解答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难。倘若深人探究,那又不是轻易可以说得清楚的。正如课文"预习提示"所说的,"这篇课文主要说明了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途径,即自养和异养"。光是"自养""异养"这两个概念,就很容易引发出一个问题:"我们靠谁来养活?我们靠什么来养活?"因此,本篇课文的"启发式"教学,具体可以落实到"追本溯源"上,即不一定按课文说明的顺序,而是"逆流"而上:不先从"自养"开始而是从"异养"开始;不先从食物的形成开始而先从食物从何处来开始,从现成的食物开始去寻找它的本源。这个"追本溯源"的过程,正是教师启发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更是培养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便是食物从何处来的答案,也是作者行文的思路、说明的顺序。之所以要从"异养"开始,是由于"异养"比"自养"更贴近生活,更直观具体,更易理解。当然,这种教学的顺序与文章的顺序正好相反,有点超出"常规",但从创意的角度看,也不妨一试。 [学法]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绘制出一条"食物链",先给出"异养"食物链,然后绘出"自养"食物链,再看看这两条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可否连接在一起,构成一条更长更完整的食物链。
2.联系学习过的生物知识,印证或充实课文内容。
3.联系生活实践,找一些生动的例子来说明食物的来源。
4.归纳总结课文的说明顺序--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这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导入]
1.先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人是铁,饭是钢。"这句俗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呀?--人不吃饭是不行的--那人们吃的饭菜是从哪里来的?……又是从哪里来的?这样,采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肤浅到深入,逐层深入地层开各个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 2.另一种导入的方法是,让学生讲述"食物链"故事,即"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一类的故事;故事当中便隐含食物从何处来酌道理。这也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探索过程。 [突破]
1.思路。思路就是作者构思文章、布局谋篇的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概貌,不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还可以从中悟出作者的匠心和意图。本文先举例说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紧接着提出"如何获得食物"的设问,然后指出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引出关于"自养"与"异养"的说明,以回答上面所提出的疑问。这一部分的说明,先从"自养"说起,之后再说"异养"。说"自养"时,先下定义,解释什么叫"自养",再说植物怎样利用根、茎、叶采集、运输所需要的原料,最后说通过光合作用把原料加工成"食物"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在说"异养"的时候,先指出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的微生物都属于"异养"生物,然后分别说明了动物和人类获得食物的不同方法--动物不能改造加工植物;人类能改造加工植物。最后,总括全文,得出"世界上除了极个别的细菌能不依赖阳光而靠化学能来合成食物以外,其他一切生物都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的结论。这样,就对文章标题所设定的问题"食物从何处来"作出了明确的解答。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作者的思维轨迹: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一什么是食物一如何获得食物一自养(依赖光合作用的植物)一异养(依赖植物和阳光的所有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结论(食物的来源)。 2.顺序。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说明的顺序。进一步,则是对这个顺序作出分析,即弄清楚它属于哪一种顺序,为什么要采用这种顺序。内容决定形式。说明顺序的选择,要依说明对象的特点而定。《食物从何处来》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事理总是体现出严密的逻辑关系。因此,要讲清楚一个事理,一般应采用逻辑顺序。本文总体上是按照食物的来源从头说起,即从一切生物所必需的食物是怎样生成的说起,然后按着食物的链条,依照"供给"的渠道,一环扣一环地逐层说明。在文章的局部,又是按照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进行说明。例如:先举例子,后讲事理等。 3.方法。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作比喻等。需要重点理解的是分类别。本文的分类说明,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先划分为"自养"和"异养"两大类;第二个层次又将"自养"型划分为靠光合作用获得食物和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学能获得食物的两个小类,将"异养"型划分为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和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两个小类。如此分类,逐层说明,不仅符合科学原理,而且条理十分清晰。 [实践]
1.结合生物学科的学习,通过观察或实验,具体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2.考察一种或几种动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和方法,绘制该动物的食物链图。 [探究]
在了解了食物从何处来之后,你对太阳与生物生存的关系有什么认识?请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拓展]
阅读下面的短文。 地球上有生命的范围,通常叫做生物圈。如果把地球比作苹果,那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只生活在像果皮那样薄的地球表面层里,因为只有这个表面层有空气、水、土壤,能够维持生物的生命。人们把这个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层,叫生物圈。 在生物圈中,同生命密切相关的物质--碳、氮、氧、水都在不断地循环。人和动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生物死后,尸体被空气、水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这样的循环,从宏观到微观,到处都有,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样的循环中,大气得到了氧的补充,不清洁的水通过阳光的蒸发作用形成了雨,有害的物质被微生物分解,或者被大量的水和空气稀释成为无害的物质。这些过程都叫做天然自净作用。天然自净的循环一旦受到破坏,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破坏天然自净循环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叫做第一环境问题或者原生环境问题。如地震会使局部地区增加氡气,会使地壳被破坏,有害人体的元素进入水的循环系统。火山的爆发会使大气增加二氧化碳。病虫害和各种流行疾病,也都属于这一类。 另一类是人类自身的活动速成的,叫做第二环境问题,或者叫做次生环境问题。这个问题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工业生产中排出来的废水、废气、废渣(简称"三废")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水俣病、红潮、伦敦烟雾……都是由于"三废"破坏了天然自净循环造成的。此外,城市的烟尘、噪声、垃圾、放射性物质等,也都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思考:什么叫"生物圈"?什么叫"天然自净循环"?破坏天然自净循环会带来什么危害?把这篇短文与《食物从何处来》联系起来阅读,你会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2002年2月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课堂实录说课稿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食物从何处来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诗词五首(第五册第六单元):《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渔家傲》 |
下一篇文章: 金庸传奇之美女如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