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中考 >> 语文 >> 课堂实录说课稿 >> 正文

 

林则徐

查询课堂实录说课稿的详细结果

公 开 课 教 案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500)    万泽波   邮箱:wanzebo1978@sohu.com
课  题:《林则徐》(电影文学剧本·节选)
执教者:万 泽 波
班  级:高一(3)班
地  点:多媒体教室
时  间:2002年4月11日上午第四节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认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爱国精神和光荣传统。
(2)、了解电影文学剧本叙述事件、描写场景的特点及其同小说的异同点。
2、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对电影艺术的理解、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电影文学剧本叙述事件、描写场景的特点。
2、 电影文学剧本同小说二种不同的文学体裁的比较。
教学过程:
二分钟说话。
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电影艺术都有那些特点?
二、按要求观看电影片段并讨论
欣赏电影片段。
结合影片片段,小组讨论电影艺术三个特点在电影文学剧本中是如何体现的?要求从剧本中找出一些典型事例分别加以说明。
三、交流讨论情况
四、电影文学剧本与小说之比较
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五、总结及作业    
观看一部有意义的电影,运用所学的知识,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对影片进行赏析,在随笔上写一篇6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十七、林则徐(电影文学剧本·节选)
课  题:《林则徐》(电影文学剧本·节选)
执教者:万 泽 波
班  级:高一(3)班
地  点:多媒体教室
时  间:2002年4月11日上午第四节

教学目的:
知识:1、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认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爱国精神和光荣传统。
2、了解电影文学剧本叙述事件、描写场景的特点。
能力:1、提高学生对影片的理解、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3、 了解电影文学剧本叙述事件、描写场景的特点。
4、 电影文学剧本同小说二种不同的文学体裁的比较。
教学时数:一课时

同学们,首先让我们对今天来听课的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演说的同学是哪一位?

二分钟演讲。同学点评。教师小结。(3分钟)

一、 导入新课(6分钟)

今天我们以《林则徐》为例,来学习一下电影和电影文学剧本的有关知识。
大家想一想,一个作家写好一部小说,能否直接拍成电影?
不能。这中间要经过剧作家的改编。为什么小说不能直接拍成电影呢?
这是由电影艺术特有的表现方法决定的。

检查预习。
课前,我们已做了预习。先请一位同学讲一下,电影艺术都有那些特点?
(抽问,要求读完,屏幕显示要点)

明确:
造型性:电影艺术是视觉艺术,它是由一系列活动的面组成的。因此,电影剧本里的人物、事件、行动,都应该是可视性的、具象化的。也就是要通过影像的造型加以表现。(要求学生读出什么是造型性)
运动性:电影是由一系列活动的画面组成的,这些画面要具有运动感。如果是静止的话,那就是绘了。怎么才能产生动感呢?动感产生的来源——被拍摄物体的运动和摄像机的运动。(要求学生读出)
综合性:电影既是时空艺术,又是视听艺术。电影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和技巧。电影文学剧本也必须体现电影的综合性特征(要求学生读出)
    
我们了解了电影艺术的三个特点,接下来在看过电影《林则徐》的基础上,再来欣赏一下根据课文内容节选的电影片段。请大家边看边思考电影中的哪些镜头集中的体现了电影艺术的哪个特点? 

二、按要求观看电影片段并讨论(13分钟)

欣赏电影片段。(9分钟)

电影片段看完了。接下来把书翻到81页,刚才看的片段就是从课文《林则徐》电影文学剧本中节选的部分。我们知道,电影是根据剧本拍摄而成的,电影文学剧本也必须体现电影艺术的特点。那么在电影文学剧本中,又是如何体现电影艺术三个特点的呢?请大家在剧本中找出几个典型例子。可以前后左右展开讨论。(4分钟)

二、 交流讨论情况(抽问几位同学,8分钟)

我们先看一下造型性这一特点在剧本中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造型性:例(1)开头的面海面、岩顶、渔村、城楼、古庙——渲染了战争爆发前的紧张气氛,将对方步步紧逼,我方严阵以待对照地表现出来,一场激战即将展开。读第3—7节。
例(2)如三双脚的面——既作为情节发展的一部分,又直观式显示了一种对抗性的矛盾。读第12节。
例(3)如义律举望远镜眺望的画面——通过义律的视点展示面,充分表现侵略者对环境的生疏感,内心的胆怯。读第27节。

因为电影艺术是视觉艺术。所以电影文学剧本中的事件、场景都是可视性的,具象化的。这是电影文学剧本的一个重要特点。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运动性这一特点在剧本中是如何体现的?

运动性:包括被拍摄物体的运动和摄像机的运动。
(1)被拍摄物体的运动。如开头第一节——通过船只由远及近的运动表现侵略者的步步紧逼。读第1节。
   (2)摄像机的运动——如望远镜中的虎门要塞“……视线移向……视线又移向……。读第9节。

电影是由一长串连续不停的画面组接而成的。因此,剧本也必须体现这个特点,要让描写的面具有运动感。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综合性这一特点在剧本中的体现。

综合性:如剧本的开头部分——景象面,声音(锣声),音乐、人物语言、旁白。声像结合,表现手段更加丰富。

四、电影文学剧本与小说之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总结,13分钟)

以上我们学习了电影文学剧本,作为一种新接触的文学体裁,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说有什么异同点? 

小组讨论。(3分钟)

(抽问)
明确:
相同点:两者都有人物和故事情节,作为文学,都反映社会生活、关注人的命运和社会问题。

我们知道,小说可以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进而拍成电影。大家思考一下,是不是小说中所描写的一切都可以在改编到剧本中,拍到电影里?
明确:不是的。

结合屏幕上的一段话,归纳两种文学题裁的不同点。

“编剧必须经常记住这一事实,即他写的每一句话,将来都要以某种视觉的造型的形式出现在银幕上。”——电影艺术家 普多夫金(前苏联)(屏幕显示)

阅读《警察与赞美诗》结尾几段文字,小组讨论一下能不能拍成电影。如果你来表演,怎么才能把它变成造型性的东西?(2分钟)
(抽问)
明确:前半部分内容不能改编。
叙述者的评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情感变化。这些都很难有造型。一般不能直接写到剧本中去。

不同点(1):电影的可视性特点使电影文学剧本在刻画人物上受画面的限制,剧本中的内容必须能以造型的形式出现,否则不能写到剧本中去;小说可以直接地描写人物,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变化进行淋漓尽致的刻

还有没有同学找到其他的不同点。
许多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看电影和读书相比,许多同学更喜欢看电影。为什么我们更喜欢看电影呢?
(抽问)
明确: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最大限度地吸收了文学、绘、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的手段和技巧,因此它是一门时空艺术,也是一门视听艺术。它能调动人的多种感官。因此更吸引人。

抽问同学归纳第二个不同点。
不同点(2):电影文学剧本要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综合性特征,要注意充分利用各种视听造型来构成意义和加强感情;小说只能通过语言文字刻人物,叙述事件,手法较单一。

大家思考一下还有没有什么不同点?
从电影艺术的三个特点来考虑。前面大家从造型性和综合性上考虑了。在电影文学剧本运动性这个特点上有没有区别?
明确:不同点(3):电影通过面的运动实现时空转换,在剧本中也要体现出来,我们刚才在剧本找了一些事例;小说直接通过语言交代实现时空转换。如几天后,又过了一年……等等。

五、教师总结及作业(2分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林则徐》了解了电影文学剧本的一些知识。大家再一起把屏幕上的这段话读一遍。

电影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扩大了我们的视野。了解一些电影文学剧本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品味、欣赏电影。
      
课下观看一部有意义的电影,从电影艺术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影片进行赏析,在随笔上写一篇600字的鉴赏文章。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课堂实录说课稿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林则徐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紫藤萝瀑布
    记念刘和珍君
    《齐桓晋文之事》备课笔记
    《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
    《孟子见梁襄王》备课笔记
    《短文两篇》备课笔记
    小橘灯
    男女分班 学校拒绝采访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分析与提示
    一场悲剧:两少年争夺女友一死一伤
    驿路梨花
    邶风·静女
    我的信念
    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山的那边
    长亭送别
    在山的那边
    《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山的那边
    走一步,再走一步
    生命 生命
    《论语》十则
    紫藤萝瀑布
    生命 生命
    胡同文化
    中国石拱桥
    最后一课
    童趣
    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童趣
    七年级 上册 第二单元 单元分析与提示
    理想
    短文两篇
    “挑战者号”追思
    《论语》十则
    荷塘月色
    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
    晋祠
    《胡同文化》教学实录及评点——语文…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写作]第五…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写作]第四…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写作]第三…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写作]第四…
    《触龙说赵太后》备课笔记
    《短文两篇》备课笔记
    研究性作文升格训练实录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研究性学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备课笔记
    《灯下漫笔(节选)》备课笔记
    荷塘月色
    杜鹃枝上杜鹃啼
    拿来主义
    高中第三册第二单元教学概述(旧教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过万重山漫想
    纪念刘和珍君
    琐忆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项链》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案
    冬天之美
    让孩子掌握预防意外伤害技能
    >教学设计(luyanlaoshi)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实录
    触龙说赵太后(第二课时)
    触龙说赵太后(第一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巴尔扎克葬词》备课笔记
    中国现代诗四首——(《我爱这土地》…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
    别出心裁敬恩师 明天 给老师过节
    荷花淀
    黄鹂
    米洛斯的维纳斯
    我与地坛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记忆
    沁园春.长沙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大堰河我的保姆
    杜鹃枝上杜鹃啼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
    谈骨气
    想和做
    中国当代诗四首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背影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阿房宫赋
    《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
    《杜甫律诗五首》备课笔记
    《散文诗两篇》 备课笔记
    高考诗词鉴赏指导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
    用心灵品读你——《记念刘和珍君》教…
    敲出豪放——《安塞腰鼓》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促织
    群英会蒋干中计
    阿Q正传(创新设计)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
    邓稼先
    回忆我的母亲(创新设计)
    峡江寺飞泉亭记(论坛精华帖)
    [高四册·阅读] 第二单元
    [高四册·阅读] 第三单元 林黛玉…
    失街亭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浣溪沙》《赤壁》
    小石潭记
    《雷雨》WebQuest扩展阅读课例设计与…
    教师的实话受到法律保护?
    说“木叶”(论坛精华帖)
    我的信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吾家有女初长成

    “语言连贯”备考教学设计
    虞美人
    勾践灭吴
    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丰碑
    触龙说赵太后
    冬天之美
    祝福
    《归去来兮辞》备课笔记
    《寡人之于国也》备课笔记
    《寡人之于国也》备课笔记
    《三峡》备课笔记
    《记承天寺夜游》备课笔记
    《周处》备课笔记
    《闲情记趣》备课笔记
    《晏子故事两篇》备课笔记
    五柳先生传
    诗词五首(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
    《寓言四则》——《画蛇添足》《买椟…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备课笔记
    第六单元《诗词五首》备课笔记
    《不朽的失眠》备课笔记
    《麦琪的礼物》备课笔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备课笔记
    《峡江寺飞泉亭记》备课笔记
    《越巫》备课笔记
    《〈世说新语〉三则》备课笔记
    灰姑娘的时钟
    《诗词五首》备课笔记
    兰亭集序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麦琪的礼物
    不朽的失眠
    峡山寺飞泉亭记
    《观潮》备课笔记
    越巫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世说新语》三则
    诗词五首(第五册第六单元):《饮酒》…
    食物从何处来
    金庸传奇之美女如云
    时间的脚印
    哥白尼
    唐雎不辱使命
    游褒禅山记
    为了忘却的记念
    涉江
    胡同文化
    沁园春·长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后记
    琐忆
    琐忆
    巴尔扎克葬词
    散文诗两篇(高二新教材)
    短文两篇(高二新教材)
    话题作文指导
    《五柳先生传》第二课时
    《五柳先生传》第一课时
    《诗五首》备课笔记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