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子故事两篇》备课笔记
|
查询课堂实录说课稿的详细结果
|
向德金
一、课文悟读
读罢《晏子故事两篇》,使人不得不折服于晏子超人的胆量及机巧善辩的才能,使楚不辱使命。全文运用多种对比手法,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晏子的雄辩口才。表面上两则故事仅是对话式的白描,实是各方斗智斗勇。
在第一则故事中,可谓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在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晏子的雄才大略。一开始,“楚人以晏子短”,欲以小门迎之来辱其人格,显示出楚王的用心良苦。可哪知晏子机敏地将“狗国、狗门”与“楚国、大门”巧妙地用一个三段论的形式联系起来,使得楚王自讨没趣,不得不打开大门。紧接着;楚王又欲以“齐无人耶”“何为使子”来辱其国格。面对楚王的傲慢,晏子却冷静自若,先是虚夸声势予以回击,接着又用一个严密的假设三段论,得出自己的“宜使楚”的原因,乃楚为“不肖主”,反辱其楚,楚王无言以对。本文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除了这种严密的逻辑力量之外,还在于对比手法的成功应用,这突出表现在楚王的傲慢与晏子的自信有礼,严峻的环境与晏子的沉着冷静,楚王的自负与自食其果等方面。
在第二则故事中,楚王及众人绞尽脑汁,精心设计,诬齐人善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尴尬局面,晏子另辟蹊径,不予正面驳斥,反而将计就计,巧换概念,设喻论证,将外形相似,实则不同的橘、枳说成是因水土异而产生了变化,暗含“民生长于齐不盗”,而“民入楚则盗”之义,推论出即便是齐人善盗也是“水土异”所致,将责任推给楚国。晏子始终以守为攻,化解了正面冲突,迫使楚王就范,直到“自取病焉”。在这则故事中,多种对比与衬托被巧妙运用,如楚方群策群力与晏子的势单力薄,楚王的精心策划与晏子的随机应变,楚方的咄咄逼人与晏子的不卑不亢,结果是楚王“自取病焉”,而晏子是“不辱使命”。
二、亮点探究
1.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是朗诵,朗诵就要注意读音的准确、语音的停顿,同时更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请问下列5个句子各应读成哪种语气?
(1)然则何为使子?(2)所以然则何?(3)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4)何为无人?
探究学习:
这是分布在两则故事中的几个问句,表面上是要明确4个句子的语气,实则要理解这4个句子分别在各个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句(1)是楚王基于晏子前面的回答内容而想知道其使楚的原因,是疑问语气;句(2)是晏子对生于淮南、淮北的橘“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产生的原因的自问自答,是设问语气;句(3)是晏子反问楚王“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原因,暗含“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之意,反问语气;句(4)也为反问语气。
2.从文中找出现在还使用的成语,写一段话用上这几个成语。
探究学习: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积累,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首先要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然后进行迁移运用。出自本文的成语有:挥汗如雨、比肩接踵、张袂成阴。
3.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具有一词多义现象,有的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已演变成一个词语,有的已由文言文中的一个词演变成两个词,请指出下列各个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齐命使( )各有所主,其贤者使( )使贤主……故宜使( )楚矣。
(2)然( )则( )何为使之?
(3)所以然( )者何?
(4)“谓左右曰”、“左右( )对曰”。
研究学习:
准确把握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及作用对读懂文言文十分重要,也是难点。上述问题旨在明确古汉语的特点及把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同时理解句意。各个加点词的含义为:(1)使者、派遣、出使;(2)既然这样,那么;(3)这样;(4)在君王左右侍奉君王的人。
4.结合课文说说晏子某一方面的说话技巧。
探究学习:
两则短文叙事简洁明快,在对话中展开矛盾冲突,在反驳中展示晏子的雄辩口才。晏子十分注意说话的分寸,寓刚于柔。晏子是在楚强而齐弱的前提下出使楚国的,由于肩负着国家利益的使命,因此,在他面临人格侮辱的时候,用十分肯定的反击语言借助一些弱化的语气,以疑问的形式表现出来,多次运用了“得无”、“耶”、“乎”等虚词及疑问句,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打击了楚王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国家的根本利益。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义正辞严从容自信反击对方,顺利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5.晏子对楚王回击的目的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读晏子的这两则故事,你有哪些感想?
探究学习:
纵观全文,晏子始终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一次又一次伤及国格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因他忠于齐国又机灵善辩,所以他与楚王的斗争始终是针锋相对,但又很注意分寸,有理有节,他回驳的出发点及选材均是站在国家利益这个至高点上,文中的“狗国”推论,对齐国人才的虚夸以及对“楚王水土使民善盗”的讥讽均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三、选题设计
1.文中有这样两句话: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以此类比齐人到楚国,受楚国环境的影响才成为盗贼,请问:文中的“橘”与“枳”是同一植物吗?若是,有何根据?若不是,为什么楚王又被晏子说服了?
研究方法:
可采用文献查阅法、讨论法研究,重点考查两字的本义,然后结合课文讨论楚王被说服的原因。
参读书目:
《辞源》;
《辞海》;
《说文解字》。
2.结合课文,参考有关资料,谈谈晏子的辩论技巧。
研究方法:
可采用归纳法、文献查阅法、分组讨论法研究。
参读书目:
《晏子春秋》;
《史记》;
《左传》;
《古文观止》。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齐有得罪于景公者,公大怒。缚至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谏者诛。晏子左手持头,右手磨刀,仰而问曰:“古者明王圣主肢解人,不知从何处始。”公离席曰:“纵之,罪在寡人。”
(摘自《晏子春秋》)
●卡片② 晏子使吴
晏子使吴,吴王谓行人曰:“吾闻晏婴,盖北方辩于辞、习之礼者也。”命傧者曰:“客见则称天子请见。”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予请见。”晏子蹴然。行人又曰:“天予请见。”晏子蹴然。又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敝、邑之君,将使于吴王之所,以不敏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敢问吴王恶乎存?”然后吴王曰:“夫差请见。”见之以诸侯之礼。
(摘自《晏子春秋》)
●卡片③ 晏子不死君难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摘自《晏子春秋》)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课堂实录说课稿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晏子故事两篇》备课笔记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闲情记趣》备课笔记 |
下一篇文章: 《诗五首》备课笔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