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2是以纯计算题的形式呈现的,并且是学生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过程。它展现了学生的两种不同的通分方法,目的在于引起老师们的注意:用通分的方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不一定要用算式中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而是要因具体情况而定。因为《标准》在本学段第七条中,关于数的认识只要求学生“能找出10以内的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所以本单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涉及的分母数据均不大,而且它们的最小公倍数都要求在100以内,而且通分计算时可以不一定找题目中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练习十五的“思考题”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引导班上的优秀学生去探索发现,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发展空间。
例3、例4注重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教学完例1、例2之后,在学生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里主要是把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推广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时通过运算提高分数加减法计算的熟练程度。学生对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掌握得比较牢固,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什么可以推广运用于分数,因受学生已有知识的限定无法说明,所以教科书就通过现实情境来让学生理解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例3的教学内容是没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带分数。本例以操作与计算(计算又含两种算法,一是一次通分,再计算,二是分步通分再计算)两种策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进行运算的合理性,同时巧妙的设置了体现带分数含义的背景,让学生在具体事例中认识带分数,并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带分数的实际意义、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如果学生先算出的是假分数,可讨论如何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例4的教学内容是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科书通过两种不同策略、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自然的展示出了不含括号和含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结合实际进行运算的顺序,便于学生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为什么要先算括号里的道理。同时教科书还呈现了“我把全班同学看成单位1”和“算式中的1可以看成……”这样的对话框,利于学生结合具体事例理解为什么可以把1看成一个分子分母相同,并且分母与所减分数的分母相同的假分数的原因。还要注意,此题中体现了减法的性质。
例5着重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学生除了会推广加法的运算定律到分数以外,还要训练试一试中的题型。
练习十六安排了11个练习题和一个思考题。题目呈现形式多样,题材丰富,贴近生活。素材涉及地形面积、生活时间安排、文体活动等内容。第1~5题主要是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第6,7题是巩固运用加法运算律使一些分数运算简便。安排这样的练习题,目的是使学生灵活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简便运算的技巧。第8~11题是综合性练习题。安排这些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这部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其中第8题的素材涉及恐龙,第10题的素材涉及人一天的睡眠时间等知识。目的是拓展知识、扩大知识面,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随处可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思考题是一道规律性较强的题目,放在这里主要是活跃学生思维,孕伏代换思想。如:12+14可以这样算12+14=2+14=34,也可以这样算,12+14=(1-12)+(12-14)=1-14=34;同样,12+14+18=4+2+18=78或12+14+18=(1-12)+(12-14)+(14-18)=1-18=78;同理,12+14+18+116=1516。其结果均为n-1n(n为自然数),所以12+14+…+1256=255256,因此本思考题不仅计算的结果有规律,而且解题思路独特。
综合应用:一年“吃掉”多少森林
本课是以节约和环保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采用程序式设计,首先测量具体的筷子的体积;然后要求学生汇报从网络、书报及其他途径调查、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信息汇总;第三进行讨论分析,得出13亿人如果每年用一双松木筷子,大约要耗费掉多少森林;最后,要求学生对这些结论进行反思,获得对环保和节约的深层次认识。
第四单元 方程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等式及其性质、方程及其解法、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设计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方程、解方程、解决问题和整理与复习六个小节。
本教科书按照《标准》的基本理念,同时考虑到二三学段学生学习衔接的需要,我们着重从下面加以设计
1、突破方程的传统设计。用方程核心思想--等量来构建数学模型。
2、 用方程核心思想--构建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这种数学模型的组合要素就是生成事件的基本要素。
3、突现方程的应用地位。
单元教学建议
由于本单元涉及的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对小学生来讲基本上是陌生的,因此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生活背景的呈现和渲染。
2加强学习过程的组织和指导。
3完善数学模型的构建和推广。
数学模型的构建,不只是在黑板上,也不只是在少数优秀学生的口头上,而是要形成在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里。因此,教师要非常重视每一个学生对所学习的数学模型知识的认识,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叙述形成以后,教师要视其情况给予归纳和小结,强调其关键意思和关键文辞。问题解决,与过去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相比,从量上和形式上做了大量的删减,只是呈现了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要素——构建等量,列出等式(方程)。对于类型方面是无法一一顾及的,只要方法上能够运用就行了。训练中突出抓等量,列方程。
4尊重学生探究的差异和创造。
方程的学习与其他知识的学习一样,一定会遇到两极分化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特别是在探究等式的性质时,教师要非常细心地观察各组学生的表现和他们获得的结论,只要他们基本获得需要的数学思想和结论,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提出不同的方案,包括错误的方案。教师应本着求同存异的思想,允许不同的想法存在,同时鼓励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寻求大家都能理解的方法和自己独特的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既能用自己的方法,也能用别人都理解的方法,就达到融会贯通了。
用字母表示数
内容上安排了5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2个练习。
例1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主要通过失物招领来体现用字母表示数的另一个重要的意义,这就是用字母表示数具有不确定性。
教科书通过两个小孩的对话和讨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种不确定性以及在这个生活情境中的作用,并用学生谈生活中用到的字母表示数的事例,加深学生对这种不确定性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字母来表示钱数,它的实质是为了防止冒领,防止的方式是应用了用字母代表数的不确定性。这样深刻揭示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加深学生对为什么要用字母来表示钱数的理解。
例2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用字母表示数具有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把这个意义应用到具体的数学情境中。注意数字与字母相乘时乘号的省略方法和省略的原因。
例1和例2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有字母表示数后的式子代表的是那个数量,为练习的8题的突破打下基础。此题理解起来有很大的困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