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念刘和珍君
|
查询课文教案和解析的详细结果
|
p;二、研习课文
1.探究鲁迅感情悲在何处?愤又在何处?
讨论点拨后形成如下纲要:
悲悼死难烈士 愤揭反动当局
悲 悲忆交往经过 愤 愤斥文人嘴脸
悲议意义教训 愤批庸人麻木
2.在探究悲愤之情时,还可结合分析作者的笔触涉及了哪几类人,悲与愤的感情所指。
讨论后明确:
作者愤是愤于三类人:一是当局者,其暴行竟是如此之凶残;二是所谓的学者文人,其流言竟是如此之无耻;三是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愤于他们甚至将烈士的行动作饭后的谈资,愤于他们的麻木。
3.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作者悲愤的感情线索,理清全文思路。
分析:第一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第三部分(6、7),“三一八” 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情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4.师生互动,各言所疑,各言所悟。
(解说:在梳理完全文思路的情况下,针对这篇文章难句较多的特点,有必要安排一个师生、生生间相互讨论、质疑问难的过程,可以是学生向教师提问,也可以是教师向学生提问。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事先对可能有的提问有个预测。若学生思维不够深入,教师要质疑问难,将讨论引向深入。师生一起探讨交流,各言所疑,各言所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可以了解彼此启法,弥补自己不足,超越原来的认识,有助于形成较丰富、全面的认识。)
讨论中主要应涉及的难句有:
①.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里鲁迅是谦虚吗?
讨论、点拨:结合语境来看,对刘和珍这位杰出女性在请愿中的表现,鲁迅满含赞美,钦佩和尊敬,同时在与她的比较中,作者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和难企及于她的地方,因而此处说谦虚并不是很恰当,更重要的是表现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一面。
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缘由指什么?末一句有何意?
讨论、点拨:缘由指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凶残地镇压、屠杀人民,而且还进行严酷的思想箝制。末一句指出了当时摆在中国面前的两条道路:一种是默无声息地忍受,走向灭亡;另一种是沉默到极点便会爆发,人民会起来反抗。实际上此处是作者号召爆发,号召反抗。
③“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如何理解“伟大”一词?
讨论、点拨:“伟大”一词有 “赞颂”说与 “反语”说。持“赞颂”说的认为这一部分的中心是赞颂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另外在此句中“当 的时候”这一介宾短语使用并不恰当,用了这个介宾短语使句子成了无主句,如删去 ,就不难理解“这”指代前一句,侧重点是“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惊心动魄的伟大” 是赞颂主和珍等人的勇敢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持“反语”说的认为这是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这样也就能与下文的伟绩、武功等反语相谐调一致。
(解说:此处历来有争论,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争论,廓开思路,培养多向思维和阐述论辩能力,教师不一定要非此即彼,只要能言之成理,就应予以肯定。)
④.试阐述文中关于煤的比喻。
讨论、点拨:人类历史和大量的木材只能生成一小块煤一样,也是要付出大量的流血牺牲才能前进一小步,但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 作者虽然不同意徒手请愿的做法,但他认为,烈士的鲜血是不会白流的,作者引陶潜的诗,说明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案的教训,那么,烈士的鲜血就并不白流。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一、二题。
2.背诵课文二、四节。
作者邮箱: sjb@lszx.zhedu.net.cn
上一页 [1] [2] [3] [4]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课文教案和解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记念刘和珍君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鱼我所欲也 |
下一篇文章: 敬畏生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