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万重山漫想
|
查询课文教案和解析的详细结果
|
教学目的
一、理清思路,深人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二、体会联想与想象在扩展思路,勾连上下文中所起的作用。
三、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激励学生为征服“新三峡’’而努力学习。
教学设想
本文是自读课,教学中要突出自读课的特点,即通过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而达到使学生落实学习要点的目的。所以,课堂上要放手,一要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二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发表见解,在探讨中长知识。此外,要联系前面所讲的知识,把本课放人单元整体教学的链条中去,可以把它处理为落实单元能力训练的一个考查课、提高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长江三峡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古往今来,以其雄伟壮丽的景色不知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而面对这奇观奇景,又有哪一个热血男儿能无动于衷呢?李白曾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表达遇赦东归的欣喜欢快之情;毛泽东曾以“神女(神女峰)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样生动的笔法赞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现代作家刘白羽更用“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一通俗浅白的语言形容自己强烈而神奇的感受。是啊,美丽的景色总是让入神采飞扬、神思飞越,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美景的“美丽”所在。那么,本文的作者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
题目中的“漫想”即随意、不受约束地畅想,由此可知,《过万重山漫想》,是写作者经过万重山时飞越的神思、联翩的浮想。“过万重山”就是所有思绪的触发点,作者是有感于万重山的壮美景色而任思想穿行于历史、今天、未来。
三、文体特点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学习散文一定要体会它“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散”是指内容涉及面广、取材自由、表现形式灵活;“神聚”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集中,行文中它既放得开又收得拢。阅读本文要体会各种材料之中蕴含的思想红线是什么,尽快把握文意。
四、第一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挑出生字生词,并结合书中注释理解语句,此外的字词划出,课后查阅字典自己解决。
2.筛选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心的语句或段落,达到快速理解文意。
提示:1.正音的字:怯(qiè)弱 上溯(sù) 凭舷(xián)眺望 啃噬(shì) 脊(jǐ)梁
泯(mǐn)灭
2.在记叙文或散文中,筛选抒情或议论的语句,是快速把握文意的一种方法。本文所用材料很多,漫想翩翩,是“形散”的典型例子,而表明中心的语句又较明显,以此为突破口,先把握文意,再循序渐进,就可理清思路。
全文一共18段,较鲜明表达主题的有第11、12、14段,在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和“三峡”的象征义,结合全文全段,不难理解“第一个”是指在未知领域,敢为人先,不怕困难和失败的人,“三峡”是象征了等待人们去征服、去开拓的未知的领域,文章赞颂“第一个”向“三峡”进军的人,就是赞颂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样,通过这种方法,就大体上把握了文意。
五、第二遍细读文章,要求
1.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
2.用图示法,画出作者思路的轨迹,讨论作者如何由此及彼展开思绪?(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提示:理清思路是有方法可循的。第一是整体感知文章,把握主旨,这是前提,第二是摸索作者的思路,为了主题表达的需要是如何起行的。本文的主旨我们已通过筛选重要语段的方法把握住了,下一步理清思路如何做呢?也可以通过筛选关键句的方法。
——“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这是漫想的开始。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思路展开。
——“再想下去。”思路进一步延伸。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思路扩展。
——“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前面是葛洲坝工地。”由远古回到现实,思路发生转换。
——“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许会有人从此穿过。”由现实想到未来,思路再次转换。
——“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和未曾感到的喜悦。”思路到达终点。
由此可见,抓住了文中的关键句,就理清了文章的整体思路:以三峡的起点夔门为思路的开端,由万重山的奇险想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是谁”,想象他当年遇到的种种困难,追溯开去,进而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第一个”和历史的进步,思想进一步深入;再由眼前的葛洲坝工地想到新长征需要无数“第一个”,主题得到升华,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船过三峡为思路的终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上,首尾圆合,旨趣积极。作者的思想漫行于现实、远古、未来,对“第一个”精神的探究、挖掘、升华贯穿了文章始末,联系文章的主旨,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环环相扣、环环相生的缜密、完美、精彩的结构特色,不得不佩服作者谋篇布局之巧妙、手法之纯熟。
对局部思路的分析,这种筛选重要语句的方法同样适用。从第五段到第九段是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以此为例,可以进一步训练这种方法的使用:
——“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
作者的思路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在“什么时候”到“使用什么工具”,再想到他为什么不是第一个,在他面前有什么困难以及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先从时间谈起,因为什么时候决定什么物质条件,而物质的简陋又决定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的精神压力,前人遇险或折回,他在想些什么?由此可见,正是物质的简陋和精神的重压,才衬托出了决定穿过三峡者的至刚至勇,这部分采用的逻辑顺序是服务于中心的。
把以上思路用图示法演示出来,能够简明扼要地了解作者思路的行踪,体会思路与主旨的密切关系。(见后面板书设计)
总结:如何理清思路,可以用这八个字概括一下,即“披文人情、沿情而寻”。前四个字就是讲要先把握文章主旨,后四个字是讲以主旨[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课文教案和解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过万重山漫想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体现新课程理念 )《话题作文训练》教案 |
下一篇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