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即为了“义”可以舍“生”。 第二步:假设分析(反面)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为 →甚于死者 ↓ 第三步: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 ③提问:结论层的内容、结构作用、论证方法? ——作答:层进法;使中心论点升华;为本段作结: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 3、总结:第一段首先用喻证法提出论点,然后进行分析论证,运用推理的方法,分辨证、假设、因果三个层次进行说理,逻辑严密,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最后用层进式作结。全段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在我们将要写的议论文写作中,要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和段的结构形式。作文题:浅谈义与利。还可回顾借鉴一下前些时大学生关于“义大于利”还是“利大于义”的电视辩论大赛。质疑。 4、机动:如分析顺利,有剩余时间,背诵第一段。背诵方法:〈1〉注意句之间的逻辑联系;〈2〉层内部两两相对的句子内容;〈3〉句首第一字。 5、作业: 〈1〉整理笔记 〈2〉译第一段 〈3〉没背下第一段的继续背诵 〈4〉预习二三段。 〈附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分析课文: 一、解(见教案“串解讨论以下词语在文中用法”) 二、析: 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 起始:提出论点:舍生取义。①设喻:所欲→鱼、熊掌→取熊掌②引出生、义→取义 〈2〉 〈2〉展开:分析论证,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方法。 一步:辨证分析〈正〉 生,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 ( 即,为了“义”可以 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 舍生。 ) 二步:假设分析〈反〉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为 →甚于死者 三步: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 〈3〉结论:层进法。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 三、作文题:浅谈义与利
鱼,我所欲也(2),熊掌(3),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5)。生,亦我所欲也(6),义(7),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8)。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9),故不为苟得也(10);死亦我所恶(1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1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13),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14)?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15),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1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17),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18),所恶有甚于死者(1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20),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1)。
一箪食(22),一豆羹(23),得之则生,弗(24)得则死。呼尔而与之(25),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26),乞人不屑也(27)。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28),万钟于我何加焉(29)!为宫室之美(30),妻妾之奉(31),所识穷乏者得我欤(32)?乡为身死而不受(33),今为宫室之美为(34)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35)?此之谓失其本心(36)。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 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 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 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注释]
(1)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2)鱼,我所欲也:鱼是我喜欢的东西。欲,想要,喜欢。
(3)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品。
(4)二者不可得兼: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可得,同义词复用,能。兼,同时得到。
(5)者也:语气词复用,与“也”相同。
(6)生,亦我所欲也:生命是我需要的。亦,这里同“固”,本来。
(7)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8)舍生而取义者也:(我宁愿)舍弃生命而去求得义。而,连词,并列关系。
(9)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