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查询课文教案和解析的详细结果
|
梁启超等维新志士的推动下,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设立京师大学堂。当时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而且也是负责管辖各省学堂的全国最高行政机关。戊戌变法失败后,各种新政多被废止,唯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1912年5月1日,京师大学堂改称‘‘i匕京大学”,原大学堂总监督改称校长。所以严复,这位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成为北大首任校长。1916年12月,教育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整顿校风,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形成了北大独特的学术环境与学术空气。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任校长是陈佳洱院士。一百年来,北大培养了近20万名毕业生,其中很多人在影响和推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文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1998年,北大已有8个学院、23个系、52个研究所、63个研究中心、42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
(三)课文涉及的相关信息:
1.戊戌变法
发生于戊戌年(1898)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首的改良主义者,想在保持皇权的基础上由皇帝自上而下地变法维新,实行改良。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接受改良派主张,颁发“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但遭到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9月21日,慈禧把光绪皇帝囚禁中南海瀛台,废除一切新法令,变法失败。因变法共经历103天,历史上又称作“百日维新”。
在民族尚未掌握自己命运的情况下提出“兴学图强”,希望以废八股、学西学来拯救国家是不切实际的,证明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戊戌变法有其进步的意义。
2.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策源地……都曾在这里工作或学习过”。
1915年起,一场以爱国救亡为主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率先在北大兴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胡适、刘半农、马寅初、马叙伦、李四光等一大批学者和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云集北大,民主、科学精神日趋浓厚。陈独秀等主编的《新青年》,李大钊等创办的《每周评论》,北大学生编的《新潮》及稍后鲁迅大力支持的《语丝》等刊物均是以北大为基地的。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919年5月4日,北大率先举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为唤起民众觉醒、挽救民族危亡贡献了力量,被公认为主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
同时,北大还是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早基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衣胞之地和我党早期活动的主要场所。自1918年始,以时任北大教授的李大钊为代表,北大先进知识分子成为在中国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批力量。1920年李大钊发起创立了中南北方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发展13名党员。据统计,党的“一大”前全国8个地方党组织主要领导人中有6位是北大师生或校友;全国仅有的53位党员中有21名北大师生或校友;参加党的“一大”的13名代表中有5位北大的师生或校友。
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大的广大爱国进步师生发扬“五四”精神,从“三·一八”惨案到“一·二一”惨案,从“一二·九”运动到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都站在最前列,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3.“北大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学术文化阵地……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北大历来开风气之先,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众多学科,都是在北大率先创立的。50年代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物理研究室,60年代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成功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使人类进入了用人工合成方法研究蛋白质的新阶段。70年代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百万次的电子计算机。80年代北大方正研制的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使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跨人光与电的时代。
如今,在北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378人,仅在北大地质学系学习和工作过的就达57人,中科院数学学部三分之二的院士来自北大,我国哲学界最有影响的4位学者也均出自北大。可以说北大人创造的学术成果不仅对北大,而且对中国的文化科学发展都产生深远影响。北大不愧为“学术殿堂”“文化重镇”和“人才宝库”。
4.“鲁迅先生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稀,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1925年,北大27周年纪念。当时在北大任教的鲁迅应学生会之邀写下《我观北大》。文中以“北大派”自居,并指出北大的两个特点。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稀,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
5.“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见《Z叫、平文选》1977年5月24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及1978年8月8日《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等文)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参见伊叫、平文选》(三卷)《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通过对句间逻辑关系的分析,理清语段的思路。
二、体会演说辞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课作业,导入本课
以第13自然段为例,进行局部思路的训练。
本段共七句话。第一句是总说,直接清楚地表达了对青年寄寓的厚望。后面六句是对这一观点的具体阐释。“首先要刻苦学习”与“要学有专长”是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具体阐述。前者揭示了它的重要性,后者解说了“努力学习”的含义,即学什么?不仅应学有专长,而且努力拓宽知识面,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提高自己。在论说了“刻苦学习科学文化”之后,“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将语意过渡到对“加强思想修养’’的论述。接下来的两句分别从反、正两个面对比,论述了加强思想修养的重要性,揭示了“思想修养”的涵义。
本段的思路可以用如下层次关系表示:
①/③///④//⑤///⑥⑦
理清局部思路,特别是段落的思路,要注意语序的安排,分析段落中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这时可以关注具有关键性作用或提示性作用的词语,如关联词、指示代词、表明层次先后的词语等,抓住关键,理清思路。
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教师简介:
本文的思路非常清晰,条理性极强,因为它是一篇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以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这样才能为人所接受,易于理解,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文章开篇首先根据此次大会的内容表达祝贺之意,并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亲切问候,向参与大会的来宾表示欢迎。这都是讲演的基本形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课文教案和解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
下一篇文章: 秋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