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祝 福

查询说课评课和教案的详细结果
第二部分: 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故事情节──顺序)
  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的情况。(开端)          ┐
  2.祥林嫂被迫改嫁的情况。(发展)                          ├所忆
  3.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最后变成乞丐的情况(高潮)┘
第三部分: 写“我”对人们祝福的感受。(尾声──所感)

《祝福》的结构特点:
  1.安排故事情节采用倒叙。
    先写祥林嫂惨死的结局,再写她悲剧的一生。因为只有祥林嫂惨死的血淋淋的现实,才最足以揭露封建宗法制度吃人的残酷本质,渲染作品的悲剧气氛。因此,倒叙是为了更鲜明地突出主题。采用倒叙手法,在倒叙结束转入顺序处必须接榫合缝。“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今也连成一片了。”起过渡接榫,承上启下的作用。
  2.在故事情节的前后,描绘了故事的背景。
    如果把《祝福》比作电影,那么首尾的镜头并不是写祥林嫂的悲剧故事,而是写鲁镇祝福的景象。就在家家祭灶的愚昧迷信的气氛中,在有钱人家欢天喜地祝福的环境中,出现了祥林嫂的悲剧,这样就深刻揭示了产生悲剧的社会根源,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3.采用第一人称的方法,通过“我”的见闻联缀祥林嫂的一生。
    既能使篇幅紧凑,又能加强真实感。
    主题→人物→情节    主题←人物←情节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只有弄清了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小说的主题。而人物形象又主要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

                    第三课时

人物形象分析: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来揭示的。
  1.祥林嫂:
    生活在旧中国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同时又是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委弃的典型。
    祥林嫂没有姓氏,比丈夫大十岁(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她在鲁四老爷家担负着沉重的劳役: “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这与她刚逃出村来时的青黄脸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反衬她在丧夫之后,在婆婆家难以忍受的待遇,暗中写出了她出逃的原因。希望凭借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挣扎下去的活路。鲜明地揭示她勤劳、淳朴、坚韧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后来,她又被当作赚钱的货物卖到深山野坳里(贺老六家),由于受“寡妇守节”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不知道今后过的会是怎样的生活,因此,毅然在香案上撞破了自己的额头,来表示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帮工,四婶对她不满,鲁四老爷更嫌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这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甚至把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以此可以赎免“罪孽”,可是,四婶仍旧不让她在祭祀时沾手。就这样,她最后的一星半点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她全然陷入绝境。
    祥林嫂临死向“我”提出三个问题,是对灵魂的有无表示怀疑。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这种疑惑、这种无可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祝福》通过“嫁而守寡,寡而再嫁,嫁而再寡”这三个特定情节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悲剧形象。从她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看到:封建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无形的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勒死的;族权强迫她改嫁,夫权剥夺她做人的资格,神权摧毁她的心灵,政权是这一切罪恶活动的总后台。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
  2.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剥削人民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是迫害祥林嫂的元凶。作者先交代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大骂新党。骂祥林嫂是个“谬种”,这说明他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接着,写他书房里的陈设,勾勒出他道貌岸然的伪善面孔。其实,他的这种伪装,已在憎恶、诅咒、迫害祥林嫂的同时,自己剥得干干净净了,暴露出极端凶残、冷酷、自私的本质。这样前后对照,互相映衬,不仅深刻地揭示了鲁四老爷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而且收到了极好的讽刺效果。
  3.“我”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祥林嫂的一生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因此,“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结构文字,展开情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感;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我”憎恶鲁四老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我”同情祥林嫂,但对她临死提出的问题只作了含糊的回答,是为了不增加末路人的苦恼。“我”的这种回答方式,自然有其善良的一面,但同时显出了“我”的无能为力。

写作特点:
    成功的肖像描写:
┌───┬──────┬────┬─────┬───────────┐
│时  间│服        饰│面    貌│眼    睛  │分                  析│
├───┼──────┼────┼─────┼───────────┤
│第一次│头上扎着白头│脸色青黄│顺着眼    │新寡,悲切,尚年轻,初│
│到鲁家│绳,乌裙,蓝夹│两颊还是│          │当佣工的胆怯,恐怖的命│
│      │袄,月白背心│红的    │          │运已经开始,但尚可自食│
│      │            │        │          │其力相慰。            │
├───┼──────┼────┼─────┼───────────┤
│第二次│同上        │脸色青黄│顺着眼,眼│再寡又嫁,形容憔悴,丧│
│到鲁家│            │两颊却消│角带些泪痕│夫丧子后,不胜悲切,虽│
│      │            │失了血色│眼光没有先│精神枯萎,但未到绝境。│
│      │            │        │前那样精神│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说课评课和教案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祝 福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