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论语》两章

查询说课评课和教案的详细结果
bsp;谁    之过与⑵?”
  和    在匣子里  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

    本段讲了第二个问题,即孔子从三个方面分析季氏的错误。
    冉有针对孔子的批评而自我辩解: “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当即给予反驳。首先引用周任的话,如果臣子不能尽职,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尸居其位,徒得俸禄。接着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恰切地举出一个例子: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呢? 难道是老虎、犀牛以及龟玉的过错吗? 显然不是,应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在孔子看来,季氏本来就是不通仁义的人,他的胡作非为是他的本性决定的。而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希望各国诸侯能重用他,从而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各国诸侯并不采纳他的主张,于是他从事教育,希望他的学生到各国诸侯去参政,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现在,冉有和季路恰恰违背了他的原则,于是他慷慨激昂地批评他们。

    冉有曰: “今  夫颛臾,固      而近于费⑶,今不取,后世必  为  子孙
              现在那      城郭坚固  离费很近      夺取  代一定成为    的

忧。”孔子曰: “求! 君子疾  夫  舍曰‘欲之’    而必为之辞⑷。
忧虑                    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作  编个诳言来搪塞的态度

丘⑸也闻    有国有家者⑹,不患      寡而患      不均,不患贫  而患不安⑺。
我    听说过国君和大夫      怕(东西)少    (分配)  均匀    贫困      安定
  国:诸侯的封地为国 家:大夫的封地为家

盖      均    无  贫,              和    无  寡,            安    无
  (财物)平均就没有所谓的贫困  (上下)和睦就没有所谓的寡  (上下)相安就没有

倾⑻。        夫如是,故远人⑼    不服,则修  文    德⑽以来之⑾;  既
所谓的倾覆之患  象这样  本国外的人      就培养文教和德化来招他们来  既然
                      文:文教(指礼乐) 德:德化(指仁义之政) 来:使……来

来  之,  则安之⑿。      今由与求也,相  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
招来他们  就使他们安定下来            帮助季氏                      一国

        分崩离析⒀而不能守也,而谋  动干戈于邦内⒁,吾恐  季氏之忧,  不
民心弄到                把守  却谋求在国内公干戈      恐怕      忧虑的

在颛臾,而在萧墙⒂之内也。
            鲁国的内部

    本段谈论第三个问题。
    冉有提出讨伐颛臾的理由: 颛臾的城墙很坚固,又距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拿过来,将来会给季氏的子孙留下祸患。从这句话看,冉有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而前边却说: “吾二臣皆不欲也。”这种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激怒了孔子。于是,孔子首先批评他政治品质不端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同时指出冉有提出讨伐颛臾的理由是强辞夺理。这个道理在谈话开始,孔子已经从三方面作了分析。这里,孔子提出他的根本的政治主张,即: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里,古本有误,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因为“贫”与“均”是指财富,“寡”与“安”是指人口,下文所说的“均无贫”与“和无寡”可以为证。颛臾是鲁君先王封的“东蒙主”,如果季氏抢占它,就会引起社会动荡,就会“不安”。接着,孔子批评冉有和季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是错误的。
    结尾一句“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从驳论角度看是很雄辩的。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颇为鲜明,情绪也显得慷慨激昂。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

                    第二课时

                    荷条丈人

    子路从            而后⑵,    遇      丈人⑶,以杖  荷  条⑷。    子
        跟着(孔子)走路,落在后边    (一位)老年人  用肩杖挑着耘田的竹器

路问曰:“子见夫子    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说课评课和教案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论语》两章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