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S >> song >> 宋襄公 >> 正文

 

贵族优雅精神的绝唱:宋襄公之死

    文/黄朴民      来源:文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两类人经常扮演悲剧的角色,具有象征性意义。

    一类是时代的开启者,即那些见微知著,站在滚滚历史潮流的最前列,比一般人先认准方向,跨出一步的前驱者,就像鲁迅先生所比喻的那样,是别人才刚刚端起枪进行瞄准,他却已经扣动板机,把子弹先射了出去。他们的下场往往很悲惨,总是成为历史祭坛上的牺牲品。中国古代的商鞅、吴起、王安石,近代的谭嗣同、徐锡麟、秋瑾,现当代的顾准、遇罗克、张志新等,就是这类人的代表。

    另一类则是时代的终结者,即那些身子已进了新的社会,可脑袋仍旧留在旧的世纪,始终奉行和守卫传统的思想意识、行为准则,尽一切力量抵御着时尚的冲击、新潮的洗礼的迂阔者。他们的结局同样不那么美妙,一生崎岖坎坷或身首异处姑且不说,更倒楣的是还往往作了后世众多聪明人(或自以为是聪明人)的笑柄,受嘲讽、遭奚落,无以复加,千百年过去依然灰头土脸,翻不过身来,就像越剧《泪洒相思地》所唱的那样,“一失足成千古恨,若要回头百年长”。有扈氏、宋襄公王莽算得上是这类人的典型。

    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襄公实在很不幸,他虽然有幸地挤入“春秋五霸”的行列,可是,留在大家印象里的,仅仅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败笔:不知天高地厚,居然拿鸡蛋砸石头,在泓水之战中同楚国雄师打上一仗,结果大败亏输,惨不忍睹。换句话说,宋襄公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占上一席之地,多少混出点名气,没有其他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曾扮演过一回丑角,闹出过一通笑话。“心比天高,命以纸薄”。

    且说公元前643年,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寿终正寝、驾鹤易篑了。他这一死可了不得,刹那间里里外外都没了辙、乱了套:齐国内部当即爆发五王夺嫡的火并,你一刀我一剑,戈矛出真理,弓箭定是非,杀得昏天黑地,不亦乐乎!称霸中原几十年的泱泱大国经过这么一折腾,形象变坏,国力转衰,煌煌霸业也随之成为明日黄花。

    更要命的是,齐桓公之死严重震荡了天下局势,彻底颠覆了当时的“国际”战略格局,使得中原诸侯陷入群龙无首的无序状态,成为一盘散沙。西方的秦国和北方的晋国虽然也兵强马壮,实力可观,但由于正致力于整合内部和在黄河上游拓展势力,暂时还不能腾出手来,打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主意。这样一来,召陵之盟后一直让齐桓公按捺住脑袋的南方强国——楚国,便重萌野心,蠢蠢欲动,企图乘机挥师北进,入主中原,将霸权抢夺到自己的手里。来一个“问苍茫大地”,究竟“谁主沉浮”!

    在中原列国的眼睛里,南方地区的楚国乃是一不开化的“蛮夷之邦”,如今它要大举北进,发号施令,按“内诸侯而外夷狄”原则衡量,自然是天大的灾难,即所谓“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对此它们忐忑不安,愤愤不平,可又束手无策,徒呼奈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贯自我标榜“礼义仁信”、自我感觉十分良好的宋襄公便要粉墨登场了。他的企图说白了也简单,就是想凭借宋为公国、爵位最尊的地位,以及曾经践行齐桓公临终嘱咐,统帅诸侯之师平定齐国内乱的余威,潇洒亮相,招摇登场,出面领导中原诸侯抵抗楚国势力的北上,坐一坐齐桓公留下的那把霸主交椅,并进而伺机恢复殷商的故业。

    人生的忧患与困惑,在于人们违背自然之理,存在各种私心杂念,而有了私心杂念,则不免会“妄作”,由“动”而“浊”而“浑”。“满桶水不晃,半桶水乱晃”。的确,人性中的普遍弱点之一是容易自满,做井底之蛙,稍有成绩便忘乎所以,稍有水平便沾沾自喜,全然忘记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层道理,良好的愿望是一回事,至于它能否实现则又是一回事。

    事实上,在当时宋襄公要想称霸,是困难重重,希望渺茫,甚至可以说是水中月,镜中花。这首先是宋国的综合实力远远不如楚国,而众所周知,实力乃是从事争霸的先决条件,所谓“胜兵以镒称铢,败兵以铢称镒”,只有“先立于不败之地”,方能够“不失敌之败也”,这一规律,古今中外一概如此。其次是宋国地处中原腹心,为四战之地,四面都是一马平川,无高山大河作天然屏障,打起仗来易攻难守,多线受敌,兵要地理环境十二分的不利。其三是宋襄公本人水准不高,“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宋襄公虽有仁厚的名声,如早年愿让王位给庶兄;信守和践履齐桓公之托奉立齐孝公即位等等,但毕竟器局有限,能力薄弱。更何况在争霸的过程中还屡屡犯下政治、外交上的低级错误,譬如无辜诛杀鄫君,轻率攻打曹国等等,害得中原诸侯对宋国离心离德,渐行渐远。

    所以说,宋襄公蛇吞大象、不自量力的做法,属于典型的“无实事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而已,只能置自己于非常被动的困境。当年,楚国对齐桓公是力不从心,无可奈何,但这时候对付宋襄公却是游刃有余,稳操胜券。所以,它处心积虑要教训宋襄公,让他搞清楚自己究竟是吃几两干饭的,且一边歇着去;并借此杀鸡儆猴,给其他中原诸侯一个下马威,结果导致了泓水之战的爆发。
    宋襄公一心一意想圆自己的霸主美梦,然而毕竟国力有限,捉襟见肘。他拿不出别的像样高招,只能依样葫芦,简单模仿当年齐桓公的做法,擎举起“仁义”这个法宝,拉扯开“礼信”这杆大旗,为此,他多次登台作秀,召集诸侯举行盟会,借以制造声势,抬高自己的身价。遗憾的是,他玩弄的这套把戏,实在表演得相当拙劣,让人不敢恭维。不仅遭到诸多小国的冷遇,无人喝彩,无人捧场,更受到楚国君臣的算计,左支右绌,进退维谷。这教人想起一句俗语,“命中只合八升,累死不满一斗”。在周襄王十三年(前639年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宋襄公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贵族优雅精神的绝唱:宋襄公之死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