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L >> li >> 李鸣生 >> 正文

 

[组图]李鸣生:翟志刚上天代表着中国人的形象

国的载人航天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从50年代开始一直经历了很多坎坷,经历了很多曲折,中国的载人航天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太艰难了。这中间比如刚才谈到的可能经历了一些火箭的失败、爆炸都有。60年代初期,60年,61年发射第一枚导弹的时候我们就失败了,火箭刚一发射上去,一个跟头就栽下来,正好落在了一个厕所边上,炸了一个大坑,这是非常艰难的。后来到80年代,在之前燃料加注出现了问题,到92年有一次我们在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发射澳大利亚卫星的时候,也出现一次非常惊险的一个事故。就是火箭已经点火了,火箭已经离开塔架了,快要离开塔架的时候,一屁股又坐在了发射塔架上,最后火箭是摇摇晃晃的差一点而就倒下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指挥员当机立断紧急关机,我们中国的火箭相当了不起,紧急关机之后,火箭又恢复到常态,整个火箭发射场当时一片惊慌。我们92年的发射美国的一个卫星,发射到空中之后,火箭爆炸了。在载人航天是一个高科技的事业,高科技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在辉煌成功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航天员是非常艰难的事情,现在已经经过了100多次了,上天的航天员已经有200多个航天员,但是我们(全世界 编者加)在太空已经牺牲了22个航天员,把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太空了,所以载人航天事业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情。

李鸣生聊航天文学创作

主持人:您从事航天文学创作应该也是跟您在70年代参军入伍以后在发射场工作有关。

李鸣生: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写航天五部曲,现在正在写第六部和第七部。

主持人:一共计划写多少部?

李鸣生:计划写七部。

主持人:以后可以接着续写,八部曲,九部曲。

李鸣生:看情况,我喜欢这样的情况,是我一入伍就在西昌发射场,17、18岁的时候就在发射场,这个时候对发射场有一种天然的血液的联系,再加上此后中国的航天界的科学家从钱学森包括我们航天工程总设计师、飞船总设计师这么多年采访了几百个航天专家和科技人员,这么多年一直在和他们进行采访,所以这样可能在情感上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另外我觉得第三点就是作为文学作品来讲,我们很多作品都在反映我们人类怎么样创造了陆地文明,怎么样从远古走到现代,但是我们文学作品如何反映人类从陆地走向太空这样一个历程,我觉得也需要用文学作品记录下来,所以我觉得我们人类怎么样创造空间文明的历史以及这些向太空进军的这些航天勇士他们的情感历程,心路历程,我应该也用文学作品记录下来,留给历史。主要基于这么几点,这几年主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航天文学的创作和高科技的创作上面。

主持人:这五部曲当中,您最满意的是哪一部?《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风雨“长征号”》、《远征赤道上空》。

李鸣生:应该说这五部就像自己的孩子,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都喜欢,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讲有所偏爱,比如说《走出地球村》这是反映1970年中国第一次发射第一颗“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这意味着我们中华民族第一次离开了地球的束缚到太空去了,能够把第一颗人造太空卫星发射到太空去,这个对于民族非常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是在文化大革命那样一个年代,非常不正常的一个社会,从事这样一个事业所以愈加显得非常不容易,记录这样一个历史,对于一个民族来讲,都有它的意义。

主持人:这一部作品是对于一个特殊时代中国人对于航天领域迈出的一大步,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

李鸣生:我写的《风雨“长征号”》主要是写中国的火箭怎么样走向世界,这个也非常有意义,中国几千年来是火箭的故乡,但是西方世界几百年之后居然都不知道中国人会造火箭,把火箭的故乡都以往了,那么我们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火箭能够到西方世界去慢慢的打开,一步一步向他们签合同,宣传我们的火箭,最后把合同拿回来,最后能发射卫星,用中国自己的火箭把美国的卫星发射上天,这个也非常了不起,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将近20年的历史,非常漫长、艰难的走向世界这样一个历史,把我们的火箭队伍给锻炼出来了。也就把我们“长二捆”火箭锻造得非常成功了,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基础,所以我们这次发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奠定了基础,中国火箭走向世界这段历史对于今天的航天员上天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这一部书稿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我觉得写完这五部作品,您也可以成为不说是一个也有半个航天专家了,里面牵扯到了航天的发射历史,还有很专业的火箭的发射等等,之前需要做很多的调研工作,而且写的时候也会很辛苦。

李鸣生:因为你在创作当中必须解决技术的问题,研制系统,发射系统,测控系统,这方面的知识要了解,和专家要搞懂,然后你才能用文学语言转化出来,让读者能够看懂,这到底是什么问题,能够很通俗的给大家讲出来。这个有一个从技术到文学这么一个转变工作。接触的时间长了,各个系统的大致情况,虽然谈不上专家,但是就一般来讲是比较熟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李鸣生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组图]李鸣生:翟志刚上天代表着中国人的形象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