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公里处。这里环镇皆山,江水中流,是一个清幽之地,“涪江中泻而左旋,盘江迂回而右抱”。地当涪江和它的支流盘江会合处。镇西北有匡山秀立,林壑蔚然,幽深恬静。匡山又叫戴天山,是李白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至今山上还有读书台遗址。
相传,李白七岁时就能作诗,他看见樵夫、农人在家乡美丽的山水间劳作,写下了“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的诗句。
据李白自己讲,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青少年时期的刻苦攻读为自己积攒了雄厚的诗家资本,他可以从上自《诗经》、《楚辞》下至齐梁诗人那里挪借无数诗材。学得多,用起来当然就得心应手,他常常能用看似单纯豪迈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情感与蕴意,如《早发白帝城》、《子夜吴歌》等名诗中的名句。李白注重学习民歌的语言和当时的口语,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尤其五七言绝句,把乐府古题发展到“情深词显”的境界,既有民歌风味,又具个性特点。如《长干行》显然受《孔雀东南飞》、《西洲曲》的影响。像这些诗句:“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妾薄命》)。具有民歌的比兴手法。“一回一叫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生动的口语又饶有民歌气息。
李白具有远大的抱负,怀抱“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封建时代,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走科举考试是一条道路。此外,还有一条“终南捷径”,即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也可能被召去做官。李白豪放不羁,自视甚高,自我评价:“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这样的人,自然不愿意走科举道路,所以选择了后者。
李白离别了故乡山川,驾舟出三峡,一会儿《望天门山》,一会儿《望庐山瀑布》,一会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会儿“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搞得动静很大,连皇帝都知道了。
有一天,李白正在剡中(今浙江嵊县)漫游时,突然接到皇帝的诏书,要他立刻赴长安,玄宗要召见他。等他赶回南陵(今安徽南陵)家中时,第二道、第三道诏书又连连下达,催他火速动身。皇上连下三道诏书诏他去长安,李白兴奋不已,以为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弘愿终于能够实现了,于是吟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诗句,扬鞭催马,晓行夜宿,赶赴长安。
李白在长安得到了玄宗的召见。玄宗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召见时,唐玄宗步下御辇来迎接他,让他坐在精美的七宝床上,亲自调羹给他吃。玄宗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让他即席赋诗,李白总是一挥而就,文笔奇丽,气魄宏伟,唐玄宗赞赏不已,任命李白为翰林待诏。
翰林待诏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帝草拟文告诏令之类文件,也迎合皇帝的兴趣,随时写些应景诗文。李白利用与玄宗接近的机会,向玄宗申诉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张。遗憾的是,这时的玄宗,把“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自己深居宫中,沉溺声色。玄宗曾一度重视李白,目的是要他写诗作词,供自己享乐。偏是李白不懂事,好言政事,不满足于当一个驯服的御用文人,于是,玄宗疏远了他。而李白在得意了一阵以后,也发现皇帝欣赏自己只不过是要写点华美诗章,作为享乐生活的点缀,失望之余,只有以酒浇愁了。
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他宽阔的胸襟,豪迈的性格。
李白在长安的一年多时间,“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政治幻想破灭,自己的个性,又不愿意和其他权贵“丑正同列”。于是,上书“肯请归山”。玄宗没有挽留他,而是“赐金放还”。李白大发牢骚:“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十五),一边骂,一边走马离去。
这一离去,李白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经几乎没有了再实现的可能性,他感到的是一种深深的幻灭。他的心理很矛盾,他要用他的歌喉高歌理想,但同时又在悲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在矛盾冲突中,时而激愤、时而消沉、时而昂扬、时而颓废。
这以后,李白的诗的意象往往都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现实作客观如实地描绘,而是任想象驰骋于天空大海高山之间,将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及大自然融为一体,所谓神驰凡极,心怀四溟。运用他独特的艺术联想,把看似不相干的意象溶合于诗中,形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如《古诗》第十九首,通过游仙来揭示安禄山称帝的把戏:“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