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血统向来是个谜语
对于诗人李白的生世,一般认为他出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出生地在中亚细亚的碎叶城。有关李白身世的记载,主要见于两种文献:
其一见于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文》(唐代宗初年任命李白为左拾遗,其时李白已死),新墓碑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在李白死后55年。其文云: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昭武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
碎叶在唐代有两处:其一中亚碎叶,又其一为焉耆碎叶。焉耆碎叶,筑于唐高宗调露元年(679)。碑文既标明“隋末”,可见李白的生地只能是中亚碎叶。
中亚碎叶,玄奘《大唐西域记》译作“素叶”,在现在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在当时为一重镇。玄奘曾于贞观三年(629)见西突厥叶护可汗于此处。
李白的身世还见于李阳冰《草堂集序》。《草堂集序》是李白诗集的初名。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李白病危,以诗文授当涂县令李阳冰,请他作序: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昭武王暠。……中叶非罪,谪居条支……神龙之始(705),逃归于蜀,……。”
李阳冰是李白的从叔,对李白的身世也应有所了解,也完全有可能得自于李白的口授。这里提到的是“条支”而不是碎叶。前后《汉书》的《西域传》都提到了“条支国”,是大食(波斯文Tajik)的另一种音译,在今之阿拉伯,和碎叶相去甚远。在唐代有“条支都督府”,这个都督府是“西域十六都督州府”之一,属安西都护统摄。这个条支的地望是什么呢?
李白有一首《战城南》,隐约提到了唐代条支的区域:“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这里的葱河、天山都起自葱岭,条支与它们连文,表明地望相接,所以此条支必指唐代条支,而不是远在阿拉伯的大食国。条支都督府管辖地即今吉尔吉斯和哈萨克一带,碎叶正在这一地区内。所以条支是一个更广大的区域专名,碎叶城是属于条支的。
但还有另一说,认为李白出生于西域,是胡人!李宜琛在1926年5月10日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李白的籍贯和生地》一文,通过对李白生卒年的考订,认为“李白不生于四川,而生于被流放(窜)的地方”,也即李家被流放的西域碎叶。
九年以后,陈寅恪又发表了《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一文,认为李白是生在西域的“咀逻私城”,在他五岁的时候,由他的父亲带回到巴西的。一年之后,《逸经》上先后发表了三篇涉及到李白出生地问题的文章,即胡怀琛的《李太白的国籍问题》、《李太白通突厥文及其它》、幽谷的《李太白——中国人乎?突厥人乎?》,它们都肯定李白生于西域。
陈寅恪也论证李白是西域胡人“绝无疑义”,“其父之所以名客者,始由西域之人其姓名不通于华夏,因以胡客呼之,遂取以为名”;李白之父所以自西域迁蜀,盖因“六朝隋唐时代蜀汉亦为西胡兴贾区域”,且“至入中国方改李姓也”。
陈寅恪依据《新唐书·地理志》,看到“安西大都护府”下有“碎叶城”,而在“焉耆都督府”下又有“碎叶城”,他把两者完全合而为一了。他也看到“条支都督府,领州九”,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因此他得出一个结论:
“碎叶条支在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即西历六四四年平焉耆,高宗显庆二年即西历六五七年平贺鲁,始可成为窜谪罪人之地。若太白先人于杨隋末世即窜谪如斯之远地,断非当日情势所能有之事实。其为依托,不待详辨。”
陈寅恪认为当时西域和内地毫无关系,把西域和中国对立。他不相信李白先人西迁后隐姓易名,入蜀后改还原姓的说法,认为“太白入中国后方改姓李”;于是判断说李白不是汉人,而是“西域胡人”。
他说:“夫以一元非汉姓之家,忽来从西域,自称其先世于隋末由中国谪居于西突厥旧疆之内,实为一必不可能之事。则其人本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