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风采相同。又有《别山僧》巾:“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此度别离何日见?”“乘舟”,登“云梯”,特别是“玉尘尾”在李白的意象系列中属于道教神仙的道具,这些道具的运用使诗作中的僧人具有道教神仙的形象特点。他笔下的山僧,来时“乘舟弄月”,去时脚踏“云梯”,又“谑浪”又“风流”,俨然一位逍遥的道教神仙形象,特别是“谑浪”、“风流”一般不用米做为描写高僧大德的词语,都鲜明的带有道教化的色彩。
李白佛教思想旱现出道教化的特点,跟他本人的生命体验和人生遭遇也有很大关系,首先他具备道教基本的理论知识,熟识道家道教经典,而道家的经典是道教的理论的基础,对可以“五岁颂六甲”,“十岁观百家”的他来说并非难事,他足具备这样的理论水平的。李白出蜀以后,在南北方的交通要道江陵,先遇到了受武则天、唐睿宗、和唐玄宗三朝皂帝荣宠的道士司马承祯,并得到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的品评,可以证明他确实是飘飘然有神仙之姿青年才俊。后又被贺知章呼为“谪仙人”,成为李白一生最满意的定位,他自己也深以为然。可以说李白的个人资质决定了他心理上更加亲近道教神仙。这为李白站在道教的立场上来理解佛教提供了心理上的和情感上的基础。
综上所述,因为道教思想与佛教在理论上的契合,及李白的道教基础与生命体验,使他必然地用道教的知识来理解他所接触的佛教思想,并使这种思想呈现出道教化的色彩。
上一页 [1] [2]
|